原標題:文匯時評 | 在創新的“策”與“源”之間把握節奏

科技創新,一直是上海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今年更不例外。

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擴大高水平科技供給,這本就是上海“十四五”時期要重點強化的“四大功能”之一。特別是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爲新一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使得科技創新的定位和要求又有了新的提升。面對這一重大戰略任務和機遇,上海必須進一步着眼長遠,認真謀劃。

在漢語習慣中,素來只有“策源地”的用法;可以說,“策源”本身就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創造。但隨着上海不斷貫徹落實中央要求,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策源”也就越來越多地和“創新”形成一對固定搭配,並在改革實踐中逐步釐清邊界、豐富內涵,形成普遍的概念認同。在筆者看來,置於科技創新的語境下,“策源”可以從“策”與“源”兩個角度加以闡釋:所謂“策”,就是策動、籌劃,是謀定快動、主動作爲的幹勁;所謂“源”,是源頭、種子,是因勢利導、水到渠成的定力。以此出發,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上海能做到有爲、有度。

今年上海兩會,通過政府工作報告、“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我們可以窺見這座“創新之城”對於創新“策”與“源”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於幹勁與定力的科學駕馭。

比如,上海下一步既注重政府端的“策”,包括構建科技創新的新型舉國體制,建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組織實施模式等;也注重市場端的“源”,比如,促進多元創新主體蓬勃發展,激發市場主體創新動力、活力。同時,上海既強調“做事”,包括實施“三大方案”、培育一批“硬科技”企業掛牌科創板、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等,從而更直接地以創新驅動經濟的質與量同步提升;也注重“做勢”,比如,吸引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頂尖科學家論壇、國際大科學計劃等落地,從而集聚創新勢能,爲能夠帶來“從0到1”突破的種子提供陽光雨露,然後“靜待花開”。

“十四五”時期,上海提出約20項主要指標,其中兩項與科技創新相關:“全社會研發經費(R&D)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和“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這兩項指標覆蓋的,是創新的“投入端”和“產出端”。和“十三五”規劃相比較,它們都出現了新變化。

去年,上海R&D支出相當於全市GDP的比例爲4.1%,若與全球其他國家對比,已位居最頂尖之列,而“十四五”時期,2025年這項指標要達到4.5%,幾乎是歐盟國家目前均值的兩倍。進一步查閱可以發現,上海還提出,2025年基礎研究經費支出要佔R&D支出的12%,約比當前提升50%。簡言之,上海“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的一個重點,就是在前端高強度投入,強化源頭創新能力。

在專利指標方面,“十三五”時期,上海提出的是“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指標,而“十四五”規劃(草案)則將“發明專利”更精準地限定爲“高價值發明專利”,衡量是否“高價值”的關鍵,主要看它的產業化潛力。實際上,這一指標體現了政府有意引導的意圖——要在創新的後端更加凸顯它對產業的策動能力。

科技創新本身充滿了不確定性,強化創新策源能力,必然要更好地適應不確定、對沖不確定,尋求最好的結果。“十四五”新徵程已經開啓,擺在上海面前的任務無比繁重也無比光榮。透過這次特殊時期的兩會,我們可以感受到上海在推進各項工作時的節奏把控能力。一句話,有勇有謀,謀定快動。

作者:張懿

編輯:蘇展

來源:文匯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