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流調“大白”全力奔跑,努力讓防護比病毒更快

新華社客戶端1月25日消息,1月21日起,上海連續報告新的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全市又進入了一場與病毒比速度的較量。13個確診病例和4箇中風險地區被一個個鎖定的背後,是流調人員夜以繼日地追蹤排查。

究竟他們是如何抽絲剝繭的,克服了哪些難題,精準覆盤需要市民做什麼?上海市疾控中心應急管理處副處長黃曉燕和上海市疾控中心新冠防控現場組副組長潘浩25日在工作間隙予以詳細的解答。

流調不是一蹴而就,本輪疫情傳播鏈調查還是逗號

“很抱歉沒來得及換上疾控工作服和大家見面,因爲是臨時趕過來的,我們抓緊時間開始吧,馬上還得趕回去。”面露疲憊、眼含血絲的黃曉燕坦言,數日連軸轉讓她分不清今天是周幾,只希望儘快排摸線索,斬斷疫情傳播。

開展流行病學調查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阻斷“下游”,排摸接觸人員,劃定風險區域,實施隔離管理,阻斷疫情傳播;二是追溯“上游”,明確感染來源,尋找疫情的源頭。

潘浩回憶稱,1月20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徐彙區)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西院區)發現有人員在新冠肺炎核酸例行檢測中結果可疑,他們當時接到疫情出現的信息時,就如同接到火情一樣,流調小組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進行排查,這幾天來也都是沒日沒夜在相關地區展開追蹤。

“但是流調過程很複雜,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破案一樣,首先找到病例,其次對一條重要的線索展開深入分析,再者找出有價值的線索,去界定傳播鏈。”潘浩稱,比如對相關人員互相接觸情況和物品接觸暴露史的情況都要進行分析,一步步還原真實場景,才能瞭解到病是從哪裏來的,可能會傳到哪裏去。

“我們很理解大家希望儘早知道此次流調最終的結果,但截至目前,與本次疫情相關的流調工作仍在有條不紊地推進,還是一個逗號,沒有畫上句號。等我們全部抽絲剝繭後,會給公衆一個完整清晰的答案。”黃曉燕說。

沒有最細只有更細,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流調看似瑣碎繁雜,但正因爲不放過任何細節,才能及時管理和採樣,儘快把病毒扼殺在下一次傳播的搖籃裏。爲了做好新冠疫情調查處置工作,上海組建了超過3100人的三級流調隊伍,並組織了多輪次培訓和相應的演練,以應對不同規模的疫情調查處置工作的需要。

——還原生活軌跡時,具體會細到什麼程度?潘浩稱,比如坐出租車,流調人員一般都會很關心被調查人員什麼時間上車,什麼平臺打車,什麼方式付錢,坐了第一排還是第二排,甚至是坐後排的左邊還是右邊。另外,在電梯狹小密閉空間有沒有人咳嗽過,是不是裸手摁電梯按鈕。對於其他一些場景,流調人員會關注是否戴口罩,有沒有人與人互相接觸,接觸時間多少,是否在一米之內,有沒有握手,回去有沒有洗手等。

“即便有一次我們遇到一位方言很重的大爺,和他說普通話聽不懂,我們也趕緊想辦法,後來在3000多人流調隊伍中緊急求助到一個懂方言的人員,及時順利地把流調進行完。”潘浩稱。

——已經過去好幾天了,回憶不起來怎麼辦?如果遇到年輕人,流調人員會建議通過微信、支付寶記錄幫助回憶,比如在哪裏喫飯、打車。如果遇到老年人習慣用人民幣,沒有電子記錄幫忙,流調人員身邊會備一本臺歷,對着日期進行各種提示,比如禮拜幾去接孩子放學、路上去過哪裏、坐過什麼交通工具;週末有沒有家庭或朋友聚會,和哪些人,這一天的前後去過哪裏等。

——真的需要這麼多信息嗎,個人隱私會不會被泄露?“一些貌似你認爲不重要的小事,其實對我們找線索、找交叉點非常重要。流調的初衷是爲了與病毒賽跑,所以大家儘量非常細地還原。而且也不用怕,上海近日在流調報告中只提地點不提人的做法,得到了同行和公衆的認可,我們會繼續做好信息規範。”潘浩稱。

咬定青山不放鬆,公衆做好防護不宜過度擔心

“我們要爭分奪秒,讓流調越來越快地‘跑起來’”,黃曉燕表示,經歷了一年多的疫情,上海積累了一些實戰經驗,也建立了相對成熟的防控策略和隊伍能力。

據悉,流調主要分爲三個維度:一是人員,從密切接觸者,密接的密接,一般接觸者,相關篩查人員,由高到低進行劃分;二是環境,分析流動軌跡,比如酒店、小區以及與家庭相關的電梯、樓梯、衛生間等,三是人物同防,及時採樣、評判場所是否屬於中風險地區。

就目前上海流行病學調查的進展情況來看,快速有序。而且其他部門配合高度協同,另外涉及到的一些場所、部門以及公衆,總體來講配合度也很好。

針對有些市民擔心自己曾經到過確診病例涉及區域和場所,很緊張,擔心會被感染,黃曉燕表示,對於涉及到的場所人員,首先是以流行病學調查爲核心,判斷是密接還是密接的密接,馬上協調地區部門一同協助。其次,通過對他們的流調以及藉助大數據,展開研判和風險篩查。並不是對每個去過這個地方的市民都會進行流調,會根據情況分類,有些人只需給予相關提示。

“倘若市民還不放心,可以撥打公共衛生客服電話12320尋求幫助,或是採取核酸檢測。”黃曉燕說,居民有自我保護意識是非常好的,我們也呼籲繼續做好“三件套”,全社會一起防疫,但不用過度擔心。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武曉東 SN24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