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國內油價2020年第一漲如期到來,此次92#汽油直接上調0.15元/升,國內成品油價格不僅全面進入“6元時代”,還是8年以來首次的“五連漲”。

因此,一些車友便心生疑問,爲何國內油價總是“跌少漲多”呢?原本的油價調整機制,是否合適呢?

國內油價經常出現“跌少漲多”的現象

我們可以反觀一下,整個2020年,國內油價一共經歷了25次調整,最終形成“8漲5跌12擱淺”的格局。

這樣一來,給民衆的直觀感受就是,國際油價跌,國內油價小跌(或不跌);一旦國際油價上漲,國內油價必然會跟漲。在廣大車主還沒怎麼享受到低油價的實惠,國內油價便又開始上漲,重新進入了6元區間。

成品油現有的價機制,決定了國內油價“上有頂、下有底”

要知道,我國現有的成品油調價機制當中,有一個40美元的“地板價”,還有一個130美元的“天花板”。

換句話來說,如果國際油價在40美元~130美元區間波動的話,國內油價據實調整。一旦國際油價低於40美元(或高於130美元)時,國內油價不做任何的調整。這種機制設定的初衷,前者主要是保護國內相對落後的石油開採業(低油價保護機制),後者是適當保護消費者的利益(高油價保護)。

可問題的關鍵在於,隨着技術的日益發展,尤其是新能源技術被普遍使用,全球對石油的需求呈現下降的趨勢。即便是OPEC再減產提價,國際油價恐怕也很難超過100美元大關的,更別說130美元了。

反之,低油價或許會成爲常態。此時,低價保護機制(地板價),就顯得有點不合時宜了!最好的策略,應該將油價保護下限再次調低。比如30美元、20美元,逐步放開價格保護機制,讓消費者能充分享受低油價的紅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