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于斌(新號nuomi199202)

出品 | 潮起網「於見專欄」

1月4日、5日,南極電商因"財務造假"事件,使得股價連續暴跌兩日,1月4日,南極電商以跌停板收盤;1月5日,跌幅高達9.91%,市值競跌破300億元。1月8日,南極電商發佈聲明,並通過回收股票的形式以回應市場對其"財務造假"的懷疑。但是,此舉並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投資者也並不買賬,南極電商的股價依然"跌跌不休"。從1月4日開始,一直到1月12日,五個交易日內南極電商的股價跌幅超30%。

被重點監管的南極電商,是否真的"財務造假"?

1月15日,中國證監會舉辦了在2021年的首場新聞發佈會。在會上,發言人高莉表示,已在第一時間將極人的股票交易納入到重點監控範圍,並要求年審的會計師對南極人2020年度的財務報告進行重點審計。

要知道,被證監會重點監控可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證明該企業必然不是一個善茬,其背後多多少少肯定存在着一些問題。

(1) 南極電商爲何開年即崩?

事實上,這與2019年一位前興業證券的分析師發佈的一份題爲《盈餘管理和盈餘操縱的界定和識別》的報告有關。在這份報告中,舉例了X X電商在財務造假上的六大疑點:淨利率高且無壁壘、無明顯競爭對手、輕資產運營、財務數據質量差、員工數量下降、供應商和客戶重疊。

該報告被多篇文章分析認爲,"X X電商"指的就是南極電商,雖未被完全證實,但也已經成爲業內共識。不過在當時,此篇報告並沒有對南極電商產生什麼影響,其市值甚至一路飆升至巔峯。直到今年1月5日,該報告被重新翻出,這才使得南極電商的股價開始持續暴跌,爲了打消市場的質疑,在當晚南極電商的董事會便發佈決議公告,公司將以回購總金額不低於5億元、不超過7億元人民幣回購公司股票,實施期爲公告後六個月內。

沒有漫長的六個月,南極電商在1月7日至1月25日短短的13個交易日內便完成了股票回購,共支付6.998億元,回購公司股份數量達7249萬股,佔公司總股份的2.95%。

「於見專欄」認爲,在這個時間點出臺回購股票方案,並且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回購很有可能是爲了托住股價。但是,公告發佈會卻並未有效安撫市場和股民的情緒,次日南極電商股價再度跌停。

最終,在1月12日,南極電商發佈了《關於媒體報道的澄清公告》,針對報告裏指出的淨利率、應收賬款、供應商和客戶高度重疊等問題,都逐一進行了解釋與說明。

但是,此次聲明雖然暫緩了南極電商在股價上的下跌,但是,在一些專業人士看來,這份"澄清聲明"依然存在很大問題,比如概念混淆、統計口徑不清楚等。

(2)澄而不清的"澄清聲明"

雖然南極電商做出了"澄清聲明",但「於見專欄」卻發現,在該聲明中,存在多處澄而不清的情形。

針對第一點"淨利率非常高"的疑點,南極電商回應稱,公司的盈利主要來自於品牌綜合服務業務,該業務的主要盈利方式爲收取品牌綜合服務費,也就是人們常說"掛牌費"。主要成本構成爲採購的輔料成本及人工成本等 ,所以毛利率較高,"聲明"中指出,2019年南極電商本部業務毛利率高達92.70%。看到這裏,很多消費者就已經發現問題了,"報告"中疑點說的是淨利潤非常高,而南極電商卻回應的是"毛利率數據"高的原因。

針對第四點"財務數據質量差,應收賬款佔比重較高"的疑點,南極電商回應稱,南極電商的應收賬款佔營業收入比例在2018年和2019年分別爲21.61%、20.21%,整體比例可控並且在逐年下降。但是,從"聲明"中可以看到,南極電商回應的是在2016年收購"北京時間互聯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後的應收帳款數據,至於收購該公司之前和收購該公司期間的應收賬款產生的數據波動,南極電商並沒有做出正面回應。

"經營規模翻倍增長,員工數量反而下降"的疑點指的是在2017年公司收入和成交金額較2016年大幅增長,但公司員工的數量卻不增反減;在2017年,公司前臺的銷售銷售人員相較於2016年減少了一半,中後臺的技術人員、財務人員以及行政人員的數量卻在增加。但是,南極電商的回應的卻不是報告中質疑的時間區間,而是以2018年至2020年末的員工數據作爲回應。南極電商回應稱,2019年南極電商本部的員工較2018年減少了8人,2020年較2019年增加了175人。並且此次回應也並沒有回應關於銷售員工的較少以及中後臺員工的增加的問題。

對於第六點"供應商和客戶高度重疊"的疑點,南極電商做出了重點解釋。南極電商回應稱,公司存在的生產商與經銷商重疊的情形是因爲公司所採用的是前店後廠模式。

南極電商表示,因爲在產業鏈的合作模式上,有的生產商與經銷商產生重疊是因爲採用了前店後廠模式,即生產商與經銷商都是公司的客戶。前店後廠模式可以使終端店鋪更快速地將消費者需求反饋給上游工廠,實現用戶直連製造(C2M)的最短路徑,大大加快供應鏈的反應。

南極電商在澄清聲明中還指出,生產商、經銷商與本部公司共同組成南極共同體公司。這個共同體公司在阿里渠道上30%~50%是前店後廠模式,在拼多多上渠道上,有50%~70%爲前店後廠模式。

但是,「於見專欄」發現,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南極電商既然是採用"前店後廠"的模式,那麼爲什麼卻要交6%的增值稅,又怎麼會有高達92%的毛利率?還有,根據南極電商的說明,南極電商的主營業務是品牌綜合服務業務、經銷商品牌授權業務、***流量變現業務、保理業務等,而"前店後廠"業務並不在其中,並且"賣吊牌"業務和"前店後廠"更是毫無瓜葛。在澄清聲明中,南極電商稱其毛利率高達92%以上,且絕大部分營業收入的銷項稅率爲6%(歸屬服務業),也表明南極電商主要業務爲收取品牌授權服務費,而非按17%增值稅稅率收取的"前店後廠",即生產加工(或委託生產加工)、銷售模式。

南極人還能走多久?

對於"賣吊牌"這種模式,南極人並不是首例。

例如美國品牌迪士尼,迪士尼靠賣各類經典IP,在2019年的銷售額高達547億美元,可以說迪士尼是把"品牌授權"做得最成功的公司。

但是,對於"南極人"這種慘遭央視點名、證監會調查,以及被許多客戶唾棄的公司,還能走多遠呢?

(1) 品控和口碑的雙崩塌

要做到真正的品牌授權對於公司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品牌方設計、廣告投放推廣、包括最後進行質量審覈等都需要品牌方來做完成。底下的生產商和經銷商只需要生產和銷售就可以。

所以,迪士尼對"掛牌"產品有着極高的品控要求,如果生廠商沒有達到迪士尼的標準,則堅決不授權。

反觀南極人,只要有錢就直接賣吊牌,只負責廣告推廣和授權拿提成,其餘設計、品控、質檢等絲毫不管,隨便底下的生產商和經銷商怎麼搞。

正是由於南極人這種操作,使得南極人最近幾年數十次登上國家質檢部門和地方消費者協會的不合格產品黑名單,從衝鋒衣、羽絨服、冬被、男女鞋到捲髮器、按摩棒,其均有產品上質檢黑榜。

很顯然,南極人這種只顧賣吊牌的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爲早已敗光其在國民心中長期積累下的好感度。

(2) 業務瓶頸降至

隨着南極人的口碑日益消耗,南極電商的供應商和經銷商也會日益減少,以此形成惡性循環。並且隨着互聯網營銷市場的競爭也在不斷加劇,南極電商的互聯網營銷業務也會隨之放緩,因此導致公司整體業績進入增長瓶頸期。

「於見專欄」認爲,"財務造假"並不是南極電商真正的風險,真正的風險在於其核心業務面臨瓦解,這帶來的將是經營層面的不穩定,這纔是真正致命的。

雖然從目前來看,品牌授權不僅給南極電商帶來了更多的營收和淨利潤,也帶來了不錯的股市表現。但是,南極電商如果依舊保持這種只顧擴張不在意質量的態度,繼續消耗那所剩無幾的品牌力,那麼當消費者都不買南極人的帳時,經銷商自然也不會買南極人的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