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1月28日電 (張燕 黃麓茜)“濯水景區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新年伊始傳遍重慶黔江大地的這個喜訊,讓這座城裏的男女老少們都振奮不已。記者本月跟隨“武陵山鄉美·齊力奔小康——聚焦重慶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暨民族團結進步新風貌”主題採訪活動走進黔江瞭解到,2020年有兩件大事備受當地羣衆矚目。一是濯水景區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二是“中國峽谷城·武陵會客廳”成爲了這座城市的“新名片”。

作爲被國務院扶貧辦在2018年列爲全國首批“貧困縣摘帽案例研究”的區縣之一,廣大羣衆親身參與了脫貧攻堅戰全過程,湧現出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王貞六等大批先進典型,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喜形於色,發自內心知黨情、感黨恩、跟黨走,脫貧摘帽羣衆認可度96.87%,羣衆安全感指數99.6%,扶貧信訪量多年保持重慶最低。黔江這些年發生了哪些新變化?中共黔江區委書記餘長明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用六個“翻天覆地”形容脫貧攻堅這五年來黔江的鉅變。

圖爲黔江區十三寨女兒谷——走馬壩子錯落有致,高低起伏的村寨。黔江區委統戰部 供圖 攝

翻天覆地鉅變——治貧更致富

重慶市黔江區地處武陵山腹地、渝東南中心地帶,屬國家扶貧開發重點區,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黔邑春草碧雲齊,萬疊青山萬曲溪”,是黔江自然環境的真實寫照,山高路陡,溝壑縱橫,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李白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最初聽說家鄉在創5A,我們看到了商機就回來創業了。”看着四面八方湧往黔江的遊客不斷增多,在攀枝花打工30年的王建和他的妻子於2016年返回家鄉濯水古鎮,依託古鎮老宅發展民宿。如今,王建的“歸鄉客棧”每年能帶來收入18萬元,比在外打工收入翻了一番。

“這些年黔江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餘長明說,2020年黔江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1.45萬元,較2014年增長84%,建卡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1.3餘萬元,較2014年增長171%。

這幾年,同樣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還有黔江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鐵、公、機”聯運,天塹變通途。如今,黔江區“一機場一普鐵一動車兩高速”,渝湘高鐵重慶至黔江段加快建設,黔江機場航線增至15條。農村人畜飲水實現飲水保障、飲水安全“兩個100%”;農村現存危房全部“動態清零”,住房安全率達100%;互聯網物流體系基本建立,廣播、電視、通訊等全覆蓋;農村道路通暢率、村民小組通達率均達100%,且均爲水泥路。“基本實現只要農民不下地,腿上不沾泥。”餘長明如是說。

“2005年我因招商引資來到黔江,那個時候(黔江)一無鐵路二無高速三無飛機,出去的人都不願回來。”重慶市雙河絲綢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松奎回憶,從前的黔江區交通不便,富餘勞力大多選擇外出打工,產業基礎薄弱。

“想起往年淚花花,苦根苦藤不開花。如今脫貧再致富,苦樹結出甜瓜瓜。”一首黔江民歌道出當地產業翻天覆地之變。

現代山地特色高效產業不斷壯大,建成畝產萬元立體農業基地15萬畝,優質桑園8.3萬畝,蠶繭產量連續11年居重慶第一,連續13年獲“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獎勵,特色蔬菜基地26萬畝,優質水果基地13萬畝,獲評“中國脆紅李之鄉“中國獼猴桃之鄉”“中國蠶桑之鄉”,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格局,扶貧產業利益聯結機制逐步建立完善,實現在家有產業發展意願、有勞動力的貧困戶產業覆蓋率100%。5年成功創建1個5級景區、6個4A級景區,年接待遊客3000餘萬人次、旅遊收入超160億元,“開放旅遊益貧機制”帶動該區10多萬羣衆喫上“旅遊飯”,投資120億元三塘蓋國際旅遊康養度假區、海通繭絲綢全產業鏈、100萬頭生豬一體化等系列助農項目形成強勁持久支撐,綠水青山變成源源不斷的金山銀山。

爲了築巢引鳳,吸引人才,黔江的社會事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我們的常住人口預計會增至50萬,人口還在迴流。森林覆蓋率達65%,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55天,成爲近悅遠來的宜居宜業熱土。”餘長明介紹,黔江區已建成渝東南唯有的2所高校、唯一的三甲醫院和武陵山區最大的民營醫院,在建西部醫學中心渝東南副中心。中小學師資和鄉村醫生全面補齊,農村學校和衛生院(衛生室)全部達標,教育扶貧、健康扶貧、民政兜底扶貧全部得到保障,養老服務中心、農村文化室全覆蓋,村村建有200平方米以上便民服務中心,重慶唯一易地扶貧李家溪集中安置點讓貧困羣衆實現“五子登科”。

隨着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專項治理深入開展,幹部“慵懶散”現象得到有效剋制,作風更加紮實,湧現出“仁義忠信,樂善不倦”的肖鳴、背起責任裝滿決心的“揹包書記”田傑、大病初癒赴一線的“最美扶貧人”杜建等先進典型,該區幹部作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貧困羣衆摒棄“等靠要”思想,“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王貞六,帶動25戶貧困戶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土家三個老漢滕樹文、陳正文、滕樹長,年齡加起來超過200歲,組建蠶桑合作社,發展蠶桑700多畝,帶動80餘名貧困羣衆增收。在餘長明看來,“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黔江精神煥發出新的時代光芒,內生動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武陵深閨出閣——“中國峽谷城·武陵會客廳”

經過五年脫貧攻堅,黔江已全面解決了“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問題,在重慶市及武陵山片區率先實現脫貧“摘帽”。截至目前,累計減少貧困人口11741戶45132人,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13%降至0,實現現行標準下全區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65個貧困村全部銷號,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全部消除,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反映創新經驗的《中國脫貧攻堅—黔江故事》,成爲由國務院扶貧辦組織發行的該市唯一區縣圖書,爲扶貧事業提供了“黔江範本”。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餘長明表示,黔江堅持走生態優先型、城鄉互動型、文旅融合型、輻射帶動型、區域協同型高質量發展之路,深化“文景產城”融合發展,挖掘利用好“世界罕見、國內唯一”的城、峽、江、山融爲一體的資源稟賦,實施峽谷景區“升級、融城、夜遊”工程,高水平打造“中國峽谷城·武陵會客廳”,力爭2025年城市規模實現“雙30”目標。

下一步,黔江區將跑好脫貧攻堅“最後一公里”,確保實現“3個100%、四個全保障”;從解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爲重點轉向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推動鞏固脫貧成果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立足90公里一江兩岸、31522試點示範、200億山地農業,建設“一強二美三新”(產業強,環境美、生態美,面貌新、鄉風新、服務新)幸福大美鄉村。

“城市就在峽谷上,峽谷就在城中間。”記者站在芭拉胡5D玻璃廊橋上眺望,蜿蜒幽深的峽谷峽洞、風貌獨特的峽江風光在黔江城區融爲一體,八方遊客絡繹不絕……新姿勃發的黔江正圍繞“紛至慕名來”做強城市、“持續不斷來”興旺產業、“隨時可以來”快聯交通、“遊客留下來”扮靚旅遊、“來了不想走”集聚人氣、“走了還要來”興盛文化,努力打造成綠色創新發展新高地、人與自然和諧宜居新典範、國家級文旅產業融合示範區。

【編輯:朱延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