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從武 通訊員 張佳

2021年2月4日,臘月二十三,北方小年。

上午9時許,天邊晨曦微露,一彎冷月斜掛在半空,映出羣山黢黑的輪廓。山中寒風刺骨,牧人們還在沉睡,遠處不時傳來犬吠聲。這裏是被稱爲中國“西陲第一鄉”的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吉根鄉。

吉根邊境派出所民警齊利瑩(右一)帶領護邊員在邊境巡邏。

“嘟—嘟—”一陣清脆的哨聲打破山谷的寧靜,在吉根鄉鐵克塔什恰提護邊員駐勤點,吉根邊境派出所民警齊利瑩已經帶領柯爾克孜族護邊員準備一天的勤務。

“第一小組負責卡點檢查,第二小組跟我一起巡邏……留守人員注意趁中午暖和,砸開冰把飲水備足。”齊利瑩用漢語配合着柯爾克孜族語說道。

早飯後,太陽已經升起,陽光卻被阻擋於巍峨的山峯之外,山中依舊寒氣逼人。

“帶上國旗和裝備,衣服一定要穿厚。”巡邏出發前,齊利瑩叮囑道。他和護邊員將棉帽“耳朵”放下來,把身上的棉衣裹了又裹,走不多遠,口罩和帽檐已經結滿了冰,連肩上的國旗也籠上一層薄霜。

吉根邊境派出所民警齊利瑩(左一)與護邊員一起從河壩取水。

“我們這個地方離中、吉邊境只有30多公里,主要負責六個通外山口的邊境管控任務。”齊利瑩邊走邊向隨行的記者介紹。由於位置偏僻,駐勤點至今沒通長明電和自來水,沒有移動通訊信號,他們用的是太陽能,喫的是河壩水,一部固定電話是與外界唯一的通訊工具。

“以前在東北也是守邊境,沒想到還有這麼艱苦的地方,還好來之前就有思想準備。”齊利瑩笑着說。他原本是原黑龍江公安邊防總隊綏芬河邊檢站一名戰士,2018年底,公安邊防部隊改革轉隸,他志願申請從黑龍江來到萬里之外的新疆,成爲克孜勒蘇柯爾克孜邊境管理支隊吉根邊境派出所的一員。

脫下軍裝換上警服,不變的是衛國戍邊初心。到新疆後,齊利瑩苦學公安基本業務,迅速融入邊境業務工作中,不到兩年的時間便具備了獨立執法能力,學會了柯爾克孜語言。正因爲如此,十幾天前,齊利瑩被派往駐勤點,充實前沿戍邊力量,保證春節期間邊境安全穩定。他來到後,憑藉語言優勢迅速與護邊員們打成一片。

“大家前後手拉着手,注意不要摔倒了!”巡邏隊伍來到一條河流前,河面已經結上厚厚的冰,在天空映襯下泛出獨特的藍綠色,冰層下面不時傳來“咔嚓”和“咚咚”聲,那是冰層底部斷裂掉進河水的聲音。齊利瑩走在隊伍最前面,用手中的組合警棍杵着冰面,帶領巡邏隊伍小心翼翼地通過。

過了冰河是一處開闊地帶,齊利瑩的手機響起“丁丁零零”聲,“來信號嘍!”他掏出手機,置頂的是媽媽和妹妹發來的信息,詢問他近期工作生活怎麼樣。他回信息報了平安,讓家人不要擔心,然後帶領隊伍繼續往前走,還沒等收到回信,手機便又顯示“無服務”。

吉根邊境派出所民警齊利瑩(右一)向護邊員分發窗花迎接春節。

“今年本來計劃回家的,結果疫情來了,就留下來參與疫情防控,也是響應號召就地過年。”齊利瑩說,算上這次,他連續六年春節沒能回河北邢臺老家過年了。“不過我這不算啥,我們所裏最久的有八年沒回家過年,一家不圓萬家圓,穿上這身警服就要擔起這份責任。”

巡邏途中,齊利瑩不時停下來用望遠鏡查看遠處,與護邊員聊邊境情況、聊家長裏短。談及未來,他說,自己決心要在新疆紮下根,跟戰友們一起守好祖國邊境。

轉過一處山埡,太陽高高升起,陽光將寒氣驅散。齊利瑩和護邊員解開棉衣釦子,一行人朝着遠方繼續前進。

巡邊隊伍中的五星紅旗迎風飄起,在藍天之下、羣山之間,顯得格外鮮豔。

採訪手記:

這些年,記者幾乎走遍了新疆的5700公里邊境線,見過太多的堅守與奉獻,卻仍屢屢被感動,感動於戍邊人的執着堅守、無私奉獻與默默付出。

文中的齊利瑩是一名“95”後,今年只有24歲,卻有着與年齡不相符的少年老成——敢於喫苦、善於學習、耐得住寂寞,這是常年戍邊生涯歷練的結果。

在新疆的萬里邊關,還有很多像齊利瑩一樣的年輕人,他們心懷夢想,從祖國各地來到邊疆,在平凡的崗位上奉獻青春,讓自己的人生散發出更大的光和熱。

當我們在萬家燈火的都市,與家人、朋友歡聚一堂的時候,我們不能忘記,在祖國的“神經末梢”,在萬里邊關,還有這樣一羣人,在默默守望着平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