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喫山,靠水喫水,地底有石油,地上換金子。社交平臺、電視新聞中常常可見“中東土豪”們的身影,圍着白色頭巾的中東人因爲生活在石油資源豐富的沙特阿拉伯等地區,從出生開始就過上了常人難以企及的富貴生活,那麼你是否也在思考這個問題:石油是可再生能源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資源如此消耗難道不會枯竭嗎?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進這個圍着頭巾的神祕國度,一探中東地區“液體黃金”之謎。

一、什麼是生物成油論

化石能源是由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構成的一種能源,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經常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都屬於化石能源的範疇。化石能源之所以被稱作“化石能源”,我們就不得不提到現今已有的化石能源形成理論。

人們最早發現並利用的是煤炭,目前普遍認爲煤炭是由古代植物化石演變而來:在草木植物被微生物分解以前,經歷了泥炭化階段和煤化階段,在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的先後作用下,由植物遺體變成了可以被人們直接利用的成煤。

而石油則是由古代海洋或者湖泊中的生物遺體轉變而來的化石資源。在遙遠的古生代或中生代時期,由於自然災害或者地質運動,大量古代海洋動植物同時死亡,在微生物的分解之下,動植物遺體分解成有機物質,與泥沙和碳酸質沉澱物混合形成了沉積層,沉積層不斷疊加,壓力和溫度持續升高,形成了油頁岩,油頁岩又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碳氫化合物的質量比其上層的岩石輕,就會持續滲透,持續上升,直到遇到了密度較大的岩石,無法再向上滲透時,碳氫化合物就會聚集,形成油田。

二、石油峯值理論遭遇滑鐵盧

自從內燃機在1886念誕世之後,傳統的煤炭能源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石油和天然氣,作爲更加高效的能源逐漸進入大衆視野,對於二者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油氣地質理論提出之後,石油的開採與提煉技術獲得大幅升,油氣產量也不斷提高。

20世紀60年代,石油的消耗正式超過煤炭,成爲了能源行業的佼佼者,但是與此同時另外一個問題也浮出水面:地球上的石油總量是否是一成不變的?石油資源會不會有用盡的一天呢?

1、石油峯值理論站不住腳

美國地質學家哈伯特認爲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任何國家和地區的石油資源都是有限的,所以石油的開採,會達到一定的頂點,而達到頂點之後,其石油產量必然出現下滑趨勢。於是1949年,哈伯特提出了石油“鐘形曲線”,也稱“石油峯值論”。

在哈伯特的理論中,他預測美國石油產量將在1970年達到峯值,從此之後呈下滑趨勢,然後而這一預測並沒有實現,石油峯值論第一次被“打臉”。無獨有偶,在之後的應該北海油田,也同樣遭受了違背石油峯值論的事情。

作爲世界第一能源,石油的儲量一直都備受關注。比如1971年探測全世界石油總儲量的時候是710億噸,根據石油峯值理論,之後的石油儲量應該更少纔對,但是1999年探明的世界石油總儲量卻是1412億噸,而2014年探明的石油總儲量也爲2398億噸。相比於1971年的710億噸,翻了3-4倍。

所以從這些數據來看,世界石油總儲量並非越來越少,反而是越來越多,能夠讓我們使用的石油也越來越多。

2、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資源,源源不斷

與此同時,作爲全世界最大的“石油王國”沙特阿拉伯,源源不斷的爲世界各地提供石油,但爲何沙特阿拉伯的石油產出量非但沒有下降,反而持續上升呢?

首先,沙特阿拉伯的位置相比其它石油開採地來講比較特殊,石油開採的難度比較小,所以石油開採的成本比較低,自然而然,提升石油的開採量也是比較容易的事情。

其次,石油行業作爲沙特阿拉伯最大的經濟支柱,其在石油行業相關的造詣不可不提。他們的探測技術、開採技術、煉化技術的提升與改造,在採礦技術、化學催化劑技術、烴油裂化、高分子化合物等方面都非常卓越,有大量的專利產生。

最後,石油是沙特阿拉伯與其它國家唯一的聯繫,爲了加速石油產出,沙特阿拉伯修建了大量的基礎設施,比如交通、通訊等,在鐵路、公路、港口、機場等都有石油的專用出口通道。甚至沙特阿拉伯還在11個國家建立了19個石油分公司。

所以哪怕沙特阿拉伯的石油總量是一成不變的,在科技等發麪如此發展的今天,產量能不獲得大量提升麼?

三、無油之地德涅茨盆地發現石油

除以美國石油地質學家爲代表,持有“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觀點外,另有一派以前蘇聯石油地質學家爲代表,認爲石油是可再生資源,而使得前蘇聯科學家產生這種觀點的正是他們的一個發現——一些已經廢棄的、無法開採的油田,竟然在幾十年後,再次產生了石油!

位於烏克蘭東南部與俄羅斯西南部的德涅茨盆地正是其中代表。自19世紀初,德涅茨盆地開始開採後,其產出量一直佔比俄羅斯總產出量80%以上,19世紀70年代後,產出量開始下跌;現今探明,德涅茨盆地的化石資源儲量很大,優質資源佔比極高。

四、什麼是非生物成油理論

“美國的精英心靈並不美麗,石油稀缺甚至會枯竭的理論,是他們製造出來以控制全球石油

市場的大棋局。”美國著名地緣政治學家威廉·恩道爾在他的新作《石油大棋局》中語出驚人。他認爲,石油並非源於古代海洋生物的遺骸,而是源於地球深處的無機物質。

像恩道爾一樣持有“非生物成油理論”的科學家還有很多,探尋石油究竟是由生物遺骸還是其他非生物物質轉變而來,有一個重要的研究方法——尋找生物標記物。

如果石油源於生物遺骸,那麼石油中應該擁有“生物標記物”——卟啉分子。但是在俄羅斯科學家對德涅茨盆地產出石油所作的細菌學調查中,並沒有發現任何生物標記物。因此他們更傾向於構成石油的碳氫化合物,事實上來自於距離地表約200公里的地方,在碳氫化合物垂直上升的過程中,經過鎳和鐵所在的區域,在二者的催化作用下,發生變化。

以上就是美國天文學家戈爾德的“地幔脫氣說”,除此之外,非生物成因理論還包括地幔烴鹼流體說、中地殼與費 - 托地質合成說等觀點。

按照生物成油論,石油生成的最深深度爲4000米,實際上,在世界各地,深度達到5000米以上的油田遍佈各地,這些油田不分晝夜地在產出石油。

石油作爲一次性高效能源確實爲人類工業發展與日常生產生活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相對的,石油利用後產生的空氣污染、溫室效應也正在對我們的地球造成不可避免的傷害,風能、電能等清潔能源的出現爲人類能源消耗提供了新思路,倡導綠色低碳生活,爲構建良好生態環境付出努力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拒絕的義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