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卓爾職業足球俱樂部近日官宣:從即日起,"武漢卓爾職業足球俱樂部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爲"武漢足球俱樂部有限公司"。這也意味着,"武漢卓爾"完成中性化名稱變革,未來將以"武漢隊"出現在中國足球職業聯賽體系之中。

根據中國足協要求,中超16傢俱樂部大多已完成中性化更名。不過,像武漢隊、廣州隊、青島隊、江蘇隊和河北隊等比較簡單的中性化名稱,讓不少球迷感慨:"中超聯賽彷彿變身爲全國足球運動會,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的初衷絕非如此!"

在筆者看來,中性化名稱改革確實曾引發不小爭議,有些俱樂部選擇簡單明瞭的名稱,也有現實合理之處。中性化名稱的實質,是去除足球俱樂部名稱的企業化元素,這項改革最終效果如何,需要時間來檢驗。

中性化改革強勢推行

關於俱樂部中性名改革,最早的提議來自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第十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方案》第十一條關於"優化俱樂部股權結構"中這樣描述--實行政府、企業、個人多元投資,鼓勵俱樂部所在地政府以足球場館等資源投資入股,形成合理的投資來源結構,推動實現俱樂部的地域化,鼓勵具備條件的俱樂部逐步實現名稱的非企業化。

2020年12月14日,中國足協在官方網站下發《關於各級職業聯賽實行俱樂部名稱非企業化變更的通知》。俱樂部非企業化名稱的意思,即爲俱樂部名稱不得含有俱樂部任何股東、股東關聯方或實際控制人的字號、商號或品牌名稱。隨後中國職業聯賽下中超、中甲、中乙所有球隊均開始了"更名大戰"。

如果從摳字眼的角度,《方案》的口徑是"鼓勵具備條件的俱樂部",但由於缺乏細則,什麼情況屬於具備條件、如何鼓勵等沒有明確說法。最終,中國足協直接要求16傢俱樂部集體完成更名,多少有一刀切嫌疑。在技術層面,這是可以探討的細節。

中性化名稱很有必要

改革難免有陣痛,尤其改革觸及利益羣體時,反對甚至反彈在所難免。中國足協推行中性化名稱改革,短期內會對投資人的熱情造成一定影響,畢竟俱樂部名稱中性化之後,老闆們的真金白銀投入,不再像過去那樣,直接轉化成廣告品牌效應。這時候,就更考驗投資人和企業的社會責任。

有一種聲音認爲:中性化名稱脫離中國足球的發展實際,有拔苗助長的嫌疑,尤其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一些足球俱樂部背後的母公司現金流受影響,這時候推行中性化名字,無疑雪上加霜。

但筆者認爲,中性化名稱不僅十分必要,而且眼下更是千載難逢的"黃金窗口期"。疫情影響企業現金流,投資人對足球投入慾望降低,也會更支持限薪、降低投入等改革措施,這樣大環境是"天時",而中性化名稱、限薪限投屬於"地利和人和"。這套組合拳的終極要義,是去除聯賽虛火、刺破金元泡沫。

所謂中國職業足球,雖從1994年掛名,但當時從體工隊直接過渡到俱樂部,實質是企業足球、廠隊足球,雖然融入市場元素,但距歐洲真正的職業足球相去甚遠。俱樂部企業化名稱最大的敗筆,是投資人一旦沒錢後,帶有鮮明企業符號的俱樂部,直接淪爲毫無價值的附屬品,只能直接解散和消失,這也導致中國職業俱樂部、整個聯賽難以長期健康發展。

中國足協推行中性化名稱,很重要的一個出發點,或是防範投資方一旦沒錢撤資,球隊即便是更換東家後也能照樣續存,聯賽也能保持相對穩定。

地名簡單直接也不錯

日本J聯賽的俱樂部名稱,有自己特色。如川崎前鋒、鹿島鹿角、橫濱水手、神戶勝利船和東京FC隊等,不僅實現中性化,而且具有地方文化色彩,讓人過目不忘。相比之下,如今改名的中超俱樂部名稱,如廣州隊、武漢隊、深圳隊等,確實顯得個性不夠,當地文化元素不足。

即便如此,直接用城市、街區等命名足球俱樂部的名字,放眼全球也是慣例。比如上賽季英超冠軍利物浦隊,直接就是用城市的名字命名,沒有太多花裏胡哨的後綴。此外,富勒姆本身就是街區名字,全球最火的拜仁慕尼黑隊,就是德國最大州的"巴伐利亞州",加上首府城市"慕尼黑"加以命名。

由此,雖然江蘇隊、河北隊、廣州隊等名字看起來確實有點乏味,但這樣的中性化操作也沒大毛病。大道至簡,這次中性化改革更名中,被選擇最多的也正是直接以地名爲名的方案。這,也是一種市場選擇。

圖說:職業足球往往是城市的競爭,尤其在中國,因爲足球人才不多,城市經濟實力往往決定俱樂部水準。

筆者認爲,中性化名稱塵埃落定後,關鍵要看俱樂部後續的自我造血、拓展收入渠道、改善收支平衡,讓整個聯賽的運營推介、職業聯盟的推進更爲順暢。所以,俱樂部中性化名稱只是表面,內核則是幫助俱樂部擺脫只依靠母公司投入生存的狀態,通過打造俱樂部品牌增加收入,逐步降低負債,打造一個更健康、更能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

這方面,光靠改名字不夠,只靠俱樂部層面的努力也不夠,更需要管理部門等形成合力、頂層設計,打造一個更職業化的運行體系,讓俱樂部投資人掌握更多參與權、話語權,確保聯賽發展更有持續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