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陽光明媚,騎上我的小摩托,一路向北而,來到了開業兩年多,不溫不火,定位不準的一處建有仿古建築羣的民俗村,這就是位於未央區的“大漢宣平裏”,也叫做“宣平門大通遺跡”。果不其然,這是一處漢代遺蹟,和漢長安城有關。

漢代長安城接近正方形,佔地面積36平方公里,全城共有12個城門,每門3個門道。東面城牆上開了3個門,從北而南依次是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南面城牆從東向西依次是覆盎門、安門、西安門,北面城牆從西向東依次是橫門、廚城門、洛城門,西面城牆從北向南依次是雍門、直城門、章城門。宣平門是漢長安城東城牆上最北邊的門。王莽時代,宣平門改稱春王門、正月亭,在十二門中還是居於首要地位。

古代的長安以東門爲正門,長安城內城的佈局也是坐西朝東,宣平門距東北城牆角約1150米,遺址位於今未央區青西村。在漢代,這個城門是東出西進的主要門戶,老百姓在這個城門內外迎來送往。西漢出兵東征或遠征西歸,都從宣平門出入,宣平的意思是宣告太平,宣平門因此得名。

漢代爲了加大保險係數,宣平門由前後兩重城門組成,外面的一重郭門叫東都門,所以民間也把宣平門混稱東都門或東城門。

當時,人們從東面進入長安城內,必須先到灞橋一帶,經過東都門,再到宣平門,然後沿宣平門大街向西,到安門大街,在向南拐,最後到未央宮東闕。

從宣平門向西的大街橫貫城北部,與廚城門大街相交。宣平門大街北側經居民區,南側經明光宮,全長約3800米,街寬45米。據考古發掘宣平門大街遺址分爲御道和普通道路兩部分是漢代國家級迎賓、送行儀式的主要道路。

宣平門西一公里處有一個樓閣臺村,疊加在漢長安城宣平門大街遺址之上,就是現在我們站的這裏。在漢代村落即爲裏,所以這裏就被定名爲“宣平裏”。現在這個建築羣就在未央區樓閣臺村宣平門大街遺址廣場上。說了半天,在這裏建了這個建築羣的來由說得差不多了。

按理說,有這麼深的歷史淵源,完全可以打漢文化牌,裏面確實有穿漢服拍漢服甚至婚紗照的服務,但是搞不懂其他的商業定位,有美食街沒問題,農家樂必備,有遊樂場也沒問題,畢竟要帶着孩子來玩,但是與其他小鎮相比,該突出的沒有突出,應該有的漢代特色卻沒有突出,也沒有突出宣平裏的特點。

雖然現在這個地方不收費,但是冷冷清清,商戶很少,參觀的人也不多。原因不難想出,定位不準是最主要的原因。來一個地方除了喫喝玩樂,總得有點收穫,本來可以集中打漢文化牌的,卻沒有這樣做。目前這個地方,最大的作用就是門外面的遊樂場,成爲附近村民和市民消磨閒暇時光的好去處。

不過,這個景點離城內很近,人少,還免費,有機會還是可以去看看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