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第九人民醫院聽力中心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下同)

16歲的麗麗患有先天性耳聾,小時候因種種原因錯過了安裝人工耳蝸的最佳時期。當她決定裝人工耳蝸時,卻被醫生告知,“你的言語中樞發育已經停止,安了耳蝸效果也很差……”

3月3日是“全國愛耳日”。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耳科學研究所所長吳皓教授介紹,我國聽力殘疾人數爲各類殘疾人數首位,積極開展預防對防止耳聾發生有積極意義。此外,現代生活的快節奏、高壓力,以及噪聲、不當用藥等原因,導致聽力障礙增多,特別是年輕人突發性耳聾也越來越常見,大家都知道心梗有黃金救治時間,其實,耳聾的治療也有一個關鍵字,就是“早”!

人工耳蝸植入後,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

和麗麗不同,17歲的小徐是個幸運兒。他談吐自如,除了個別漢字略顯得含混,你很難發現他是個先天性極重度耳聾患者。小徐的右耳後,有個小小的黑色圓盤吸在頭部,像是個手機磁吸充電器,“躲”在頭髮中十分隱蔽,一根細細的管線連接一個黑色的拇指大小的接收器,小徐把它別在衣服肩膀部位,再套上外衣,像戴了一個藍牙耳機。

圖說:李蘊正在爲患者進行檢查

上海九院聽力中心副主任李蘊介紹,這是外掛的耳蝸設備——言語處理器,另有植入體通過手術植入耳內,言語處理器則屬於外件,是佩戴在耳周圍附近的。

小徐是上海人,父母均是聾啞人。1歲多的時候,恰逢上海多部門聯合開展“復聰行動”,爲本市0歲至7歲的重度或極重度聾兒植入人工耳蝸提供幫助,小徐就是享受這項福利的第一人。

植入人工耳蝸後,由奶奶全程陪同康復訓練,如今,就讀高二的小徐和普通人一樣生活、學習,還能運動、聽歌。他說,平時嘈雜的環境中,如果有多人說話,有可能會聽不清,但日常上課、交流都沒有問題。小時候,小徐也曾經因爲這個“外掛的耳朵”,經歷過誤解和嘲笑,後來,朋友們瞭解了,就不再覺得他“特殊”了。小徐還說起一件趣事,做作業嫌環境吵,他會摘下人工耳蝸,“世界安靜了,我效率也提高了!”

人工耳蝸是如何植入的呢?記者曾遠程觀看過一臺手術。醫生在患者耳後做一個小切口,用各種大小不同的“鑽頭”,打磨出一個腔隙,暴露出“面神經隱窩”,再找到耳蝸後下方的“圓窗”,將其微創打開,當細長的電極線插入圓窗膜,手術算是告一段落了。耳蝸植入手術,有點類似做“木工活”,但極爲精細,打磨稍有不慎,容易傷害其他組織,引起術後併發症。這也是五官科手術的共性,十分考驗醫生的技術。植入手術後約1個月時間,就可以開機調試了。

先天性耳聾越早植入人工耳蝸越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目前九院手術的最小患兒是6個月。”李蘊說,先天性耳聾中,遺傳因素約佔60%,環境因素約佔40%。有些孩子耳聾的原因是隱性遺傳,父母聽力完全正常,往上推三代也都正常,但是隱性耳聾基因卻傳給了孩子。

聽覺腦幹植入,讓他們絕處逢生

2001年起,上海在全國率先開展新生兒聽力篩查項目,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篩查率現約爲77.4%,上海市爲98%。通過聽力篩查最終確診爲先天性聽力障礙的患兒中約有92%的患兒可獲得及時干預並在康復訓練後,語言和智力發育能達到正常水平。但仍有約8%的先天性聽力障礙患者由於耳蝸或聽神經發育或病變問題,無法植入人工耳蝸或人工耳蝸效果差,仍然生活在無聲世界。吳皓教授團隊開展的聽覺腦幹植入(ABI)或許可以讓他們“絕處逢生”。

圖說:吳皓爲一名剛剛安裝好人工耳蝸的小患者進行設備調試檢查

“99%的重度或極重度先天性耳聾患兒均可以獲得成功的人工聽覺重建,距離‘十聾十不啞’的目標又近了一步。”吳皓說。2019年1月,吳皓團隊成功實施了中國內地首例兒童聽覺腦幹植入手術,至今國內已經有20多例患兒實施手術並開機,大多數已產生有效的聽覺。第一批患兒已開始牙牙學語,和父母進行簡單的交流。

ABI是高難度的耳神經顱底外科手術,國際上也僅有幾家中心開展此項技術。其原理是將聲音轉化成電刺激直接作用於位於腦幹部位的聽覺耳蝸覈覆合體的人工電子裝置,如同人工耳蝸一樣,也是一種人工聽覺重建裝置。

目前,ABI設備主要依賴進口,因爲種種原因,還需要由國家政策特批使用,加上費用昂貴,給患兒家庭帶來不小的負擔。吳皓表示,團隊正在和國內的人工耳蝸生產公司合作研發國產的ABI設備,目前已取得了很大進展,不久將進入臨牀試驗階段。

早期干預後,聾啞學生越來越少

“每年我們團隊都會進入上海的聾啞學校做調研,給孩子們義診。得益於早期的干預,耳聾兒童得到了及時的治療,傳統意義上的聾校招收的新生已經越來越少了。”吳皓說,過去老師、家長都還曾對人工耳蝸裝置有顧慮,認爲效果不好,但現在這種“偏見”已基本不存在。

不過,不管是人工耳蝸還是聽覺腦幹植入,都是有禁忌症的,且也不是所有患兒都適合。在網上,記者就發現一篇被轉發多次的帖子《很後悔小孩做了人工耳蝸》,博主認爲裝了人工耳蝸後“效果不好”,孩子還是不會說話。有家長表示,“耳蝸術後還需要很長時間的適應、調整,都是在不斷的語言訓練中達成的!”還有家長建議,“做完人工耳蝸只是能聽到,要講話還要不斷做康復訓練的。”

吳皓表示,不論是哪一類手術,術前都需進行一系列評估,確保聽障者適合植入;康復效果受植入者年齡、聽障病因、病程及術前聽覺語言發育水平等因素影響,不同個體的效果可能存在差異,因此家長要建立合理的期望值。開機後也需定期調試,同時配合聽覺語言康復訓練,才能獲得語言的感知和言語發聲能力。

圖說:醫院聽力中心測聽室正在爲一名患者進行聽力檢查

全人羣關注聽力健康,治療要趁“早”

耳聾可以分爲語前聾(言語還沒有形成之前的耳聾)和語後聾。語後聾一旦確認藥物無效,也要及早考慮應用助聽器、人工耳蝸等聽覺補償裝置,防止語言交流能力進行性減退。

現在,有一種耳病越來越年輕化,它就是突發性耳聾。這與生活快節奏、高壓力有很大的關係。突發性耳聾如果沒有及時治療,等到造成不可逆的聽力損傷,藥物治療基本上就沒有效果了。此外,慢性中耳炎也會導致耳聾。很多人卻覺得無法徹底治癒而懶得治療,一拖再拖。李蘊之前就爲一名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植入了人工耳蝸,這位患者就是因慢性中耳炎致聾的。

“大家都比較關注孩子的聽力,其實,關愛聽力健康是全人羣的事。”吳皓表示,耳聾的治療要把握一個關鍵字,就是“早”。老年性耳聾越來越多,有的人認爲人老了,聽不清很正常;有的老人聽說戴助聽器很不舒服而不願意去驗配;還有的老人覺得戴助聽器或者人工耳蝸有損尊嚴……其實,老人聽力下降不及時得到補償,不僅會影響溝通交流,還會增加發生意外、患上抑鬱症、老年癡呆的風險。吳皓說,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聽力篩查和干預已經成爲工作中的巨大挑戰。作爲子女要關心老人,如果長輩有“耳背”、長期耳鳴等問題,一定要勸其到醫院診斷。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左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