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經典中醫幾百首二至三味藥治病方劑彙編

目錄

單味藥經典30個醫案--114個病症必用單藥---52個二味藥方劑--40個二味藥古今名方--

-由兩味藥組成的65首經典方劑---由三味藥組成的73首古今經典方劑---中藥配伍 

患者一:鄰居

症:外感傷寒,熱入陽明大便燥結,服大承氣湯無用

診斷:臟腑氣化阻滯不通,鬱滯使藥力不入

方:威靈仙三錢——通經絡,調氣機,觸發大承氣湯藥力 

患者二:霍印科

症:怒動肝火,外感,腹中脹滿,大便燥結,服大承氣湯無用,反而脅下疼痛

脈:沉弦有力

診斷:肝氣鬱滯,肝火盛

方:柴胡三錢,生麥芽一兩 

患者三:同村

症:急性喉症,咽喉腫,呼吸受到影響

方:辛涼解表藥 

患者四:李杏春

症:風寒,喘促不休,不發燒,精神不振,胸膈悶滿舌苔白膩

脈:滑而濡

方:小青龍湯加杏仁三錢

愈後調理:苓桂術甘湯 

患者五:鄰居少婦

症:身體弱,月經越來越少

方:當歸八錢 

患者六:張錫純

症:仲秋之月,申酉時腹中作脹(三到七點)

診斷:秋金收令太過,致腹中氣化不舒

方:每日嚼厚朴六七分(治胃氣鬱結脹滿疼痛) 

患者七:張馬村牧童

症:被人把腦袋塞褲襠中,胸口堵物,呼吸不暢

診斷:悶極之時,怒掙不出,淤血上溢

方:三七三錢 

患者八:高姓少年

症:不斷吐血

方:三七粉一兩 

患者九:張錫純

症:水土不服,泄瀉

方:山藥加大米(一切羸弱虛損之證,包括陰虛勞熱,喘,嗽,大便滑瀉,小便不利) 

患者十:一位婦女

症:產後十幾天大喘大汗,身上發熱,咳嗽,身體弱

脈:非常快,似在不治

方:山藥,每日六兩(補肺、補脾,止咳) 

患者十一:一位婦女

症:腹瀉長達幾個月,百藥不效,病勢垂危

方:生山藥煮粥,每日三次 

患者十二:一位部郎的女僕

症:三十歲,溫病十多天,非常重,昏迷不知,呼之不應

脈:輕按非常快,重按按不到

診斷:正氣大虛

方:熟地二兩(滋陰)

生山藥一兩(補肺脾腎)

生白芍一兩(斂陰和血)

甘草三錢(和藥) 

患者十三:一個少年

症:吸鴉片,沉溺女色,身體不好,患感冒,隔日渾身冷汗,怔忡,氣息似斷

脈:雙手浮弱,無根

診斷:虛證,氣虛欲脫

方:收斂之藥,同時補氣——

山萸肉四兩(肝經虛極的寒熱現象,治陽氣欲脫)

人蔘五錢

用二兩山萸肉煎湯,人蔘切小塊,湯藥送服人蔘塊 

患者十四:一個孕婦

症:霍亂,吐瀉一晝夜,流產,神氣頓散,心搖不能支持

方:山萸肉二兩,生山藥二兩

愈後調理:每日生山藥一兩 

患者十五:劉銘軒六歲的孩子

症:麻疹,大喘不止,危在頃刻,精神恍惚,肢體躁動不安,出診第三日上臉,疹色微發紫

脈:搖搖而動,按之無根

診斷:毒火攻心,肝風已動

方:息風、清火、託毒外出——

羚羊角(性微涼,透大熱,解毒,引臟腑間熱毒達肌膚而外出) 

患者十六:霍亂患者

症:這一年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肝膽火盛,喜喝涼水,心裏煩熱

診斷:熱症

方:加入三錢羚羊角 

患者十七:劉玉良

症:十三歲,鼻出血,一天四次,涼血止血藥無用

脈:平和偏弱

診斷:雖少陽之體,夏天天熱,但是寒證

方:溫降湯

白朮(補脾)

清半夏(補脾,收斂固澀)

生山藥(降逆)

乾薑

生赭石(扎細,降下)

生白芍(緩和乾薑熱性,柔肝)

川厚朴

生薑 

患者十八:滕玉可

症:痢疾,瀉鮮血,二十多天

診斷:嚴重熱痢

方:苦蔘子一百粒(鴉膽子、鴨蛋子,解毒殺蟲),龍眼肉包裹,整個吞服

患者十九:農民小夥子

症:二十多歲,疲勞過度,四肢懶動,飲食減少,胸中短氣,呼吸困難,大張嘴呼吸,不能躺,只能靠在牆上,腹中重千金,不能轉側;煩躁

診斷:大氣下陷(腹重,不敢仰臥)

脈:乍有乍無,寸關尺僅有一兩部能摸到,且有偷停;雀啄之象,三五不調,連連數急

方:升陷湯(黃芪六錢、知母三錢、柴胡一錢五分、升麻一錢、桔梗一錢五分)改裝——生黃芪一兩,柴胡、升麻、山萸肉各二錢;加知母、玄蔘 

患者二十:一個哥們兒

症:二十歲,經常咳嗽,動輒上氣不接下氣

脈:指下若不覺其動,摸不到脈

診斷:大氣下陷,胸中之氣無力推動脈搏

方:升陷湯加人蔘、天冬各三錢 

患者二十一:部隊戰士

症:正月天氣寒冷,發燒,無汗

診斷:傷寒,風寒感冒,無汗是因爲體表仍爲寒邪所閉

方:石膏粳米湯——

生石膏二兩,壓成細末(透裏熱)

粳米二兩半(和胃氣,並使石膏藥性逗留胃中) 

患者二十二:老齊的朋友的妻子

症:症瘕,肚子痛,喫不下東西,不能起牀

方:理衝湯——

生黃芪

黨蔘

白朮(補虛)

生山藥(補虛)

天花粉(潤燥)

知母(潤燥)

生雞內金(化瘀) 

患者二十三:瀋陽縣屬一科長

症:梅毒,頭面腫大,下體潰爛,周身壯熱,譫語不省人事

脈:洪實

診斷:熱證

方:生石膏加黨蔘五錢 

患者二十四:汲海峯的母親

症:七旬,羸弱,平日胃口不好。不消化,和牛奶或米湯度日,後患感冒(溫病),發熱咳嗽,痰粘稠,昏聵

脈:細數,按下微覺有力

診斷:本身陰虛,後受溫熱之邪——滋陰

方:滋陰清燥湯——滑石、甘草、白芍、生山藥,加玄蔘,兌入一個雞子黃(滋陰)

患者二十五:十三歲的孩子

症:黃疸一個月,後不能喫飯

脈:非常沉細

診斷:虛實夾雜之證

方:硝石礬石散(《金匱要略》)——

硝石和礬石,米粥沖服,一次沖服六分

愈後調理:生山藥、生薏米各八錢,茯苓三錢 

患者二十六:張紀三

症:瘟疫瘴氣一類,肚臍以下腫,潰爛,穿孔

方:生黃芪一兩(生肌排膿,主久敗瘡)

天花粉一兩

乳香、沒藥、金銀花、甘草幾錢 

患者二十七:李慶霖表妹

症:周身灼熱,心中煩躁不已,不能喫飯,一喫飯就吐,多日無大便

脈:洪實

舌:黃厚

診斷:外感之邪,如裏化熱,進入陽明經,即張仲景說的陽明證,熱氣挾胃氣上逆致嘔吐

方:生赭石粉末(降逆)

生石膏粉末、瓜蔞仁、玄蔘、天冬、甘草

其他五藥熬好後,用開水沖服生赭石,後服其他五味湯藥 

患者二十八:一個少年

症:溫病,治療不及時變成陽明腑實證,大便燥結,身上高燒;精神躁動

脈:有力,弦

方:白虎加人蔘湯(扶正);阿司匹林(透發疹子)

患者二十九:陳麗生

症:瘧疾,口苦舌幹,大便燥結,小便短赤

脈:雙手皆弦,且長,按之甚硬

診斷:蓄熱甚重

方:生石膏一斤,熱清即止 

患者三十:宋志良的女兒

症:猩紅熱,渾身疹子,連在一起

方:白虎湯(生石膏從三兩加到六兩)

114個病症必用單藥

一切頭疼,必用川芎;一切疼痛,必用元胡,一切氣虛,必用黃芪;一切虛脫,必用人蔘;一切血虛,必用阿膠;

一切出血,必用三七;一切氣鬱,必用香附;一切便祕,必用大黃;一切肝鬱,必用柴胡;一切熱毒,必用二花;

一切陽虛,必用附子;一切熱病,必用犀角;一切婦科,必用當歸;一切外感,必用荊芥;一切失眠,必用棗仁;

一切鬱證,必用合歡;一切面癱,必用白附;一切腿病,必用牛膝;一切頭病,必用天麻;一切陽痿,必用羊藿;

一切陰虛,必用麥冬;一切咳嗽,必用杏仁;一切嘔吐,必用半夏;一切中毒,必用綠豆;一切諸風,必用防風;

一切白髮,必用首烏;一切風溼,必用靈仙;一切骨病,必用川斷;一切咽喉,必用桔梗;一切失音,必用大海;

一切腰痛,必用杜仲;一切尿石,必用金錢;一切虛熱,必用青蒿;一切牙疼,必用細辛;一切黃疸,必用茵陳;

一切閉經,必用益母;一切淋症,必用車前;一切鼻塞,必用辛夷;一切乳少,必用山甲;一切目赤,必用梔子;

一切目昏,必用青葙;一切雞眼,必用鴉膽;一切呃逆,必用柿蒂;一切疝氣,必用橘核;一切脹滿,必用檳榔;

一切汗症,必用浮麥;一切陰癢,必用蛇牀;一切痰厥,必用皂莢;一切遺尿,必用桑蛸;一切瘡瘍,必用麝香;

一切白斑,必用陀僧;一切疥瘡,必用硫磺;一切蛇瘡,必用雄黃;一切不孕,必用石英;一切耳鳴,必用磁石;

一切痰多,必用竹瀝;一切癌症,必用蛇草。一切頭疼,必用川芎;一切疼痛,必用元胡; 一切氣虛,必用黃芪;

一切虛脫,必用人蔘;一切血虛,必用阿膠;一切出血,必用三七;一切氣鬱,必用香附;一切便祕,必用大黃;

一切肝鬱,必用柴胡;一切熱毒,必用二花;一切陽虛,必用附子;一切熱病,必用犀角    一切婦科,必用當歸;

一切外感,必用荊芥;一切失眠,必用棗仁;一切鬱證,必用合歡;一切面癱,必用白附;一切腿病,必用牛膝;

一切頭病,必用天麻;一切陽痿,必用羊藿;一切陰虛,必用麥冬;一切咳嗽,必用杏仁;一切嘔吐,必用半夏;

一切中毒,必用綠豆;一切諸風,必用防風;一切白髮,必用首烏;一切風溼,必用靈仙    一切骨病,必用川斷;

一切咽喉,必用桔梗;一切失音,必用大海;一切腰痛,必用杜仲;一切尿石,必用金錢;一切虛熱,必用青蒿;

一切牙疼,必用細辛;一切黃疸,必用茵陳;一切閉經,必用益母;一切淋症,必用車前;一切鼻塞,必用辛夷;

一切乳少,必用山甲;一切目赤,必用梔子;一切目昏,必用青葙;一切雞眼,必用鴉膽;一切呃逆,必用柿蒂;

一切疝氣,必用橘核;一切脹滿,必用檳榔;一切汗症,必用浮麥;一切陰癢,必用蛇牀;一切痰厥,必用皂莢;

一切遺尿,必用桑蛸;一切瘡瘍,必用麝香;一切白斑,必用陀僧;一切疥瘡,必用硫磺;一切蛇瘡,必用雄黃;

一切不孕,必用石英;一切耳鳴,必用磁石;一切痰多,必用竹瀝;一切癌症,必用蛇草。

52個二味藥方劑

( l )肉桂配合黃連:名交泰丸,能治心腎不交。

( 2 )吳萸配合黃連: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 3 )乾薑配合黃連:能除胸中寒熱邪結。

( 4 )半夏配合黃連:能化痰濁溼熱鬱結,寬胸止嘔。

( 5 )厚朴配合黃芩:能化脾胃溼熱。

( 6 )桂枝配合白芍:能調和營衛。

( 7 )當歸配合白芍:能養血。

( 8 )當歸配合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 9 )蒲黃配合五靈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 10 )桃仁配合紅花:能行血通經。

(11)柴胡配合黃芩:能清肝膽熱。

( 12 )柴胡配合白芍:能疏肝和肝。

( 13 )桑葉配合菊花:能清頭目風熱。

( 14 )高良薑配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 15 )延胡索配合金鈴子:名金鈴子散,能治腹痛。

( 16 )附子配合肉桂:能溫下元。

( 17 )黃柏配合知母:能清下焦溼熱。

( 18 )蒼朮配合黃柏:能治溼熱成痿。

( 19 )杏仁配合貝毋:能化痰止咳。

( 20 )半夏配合陳皮:能化溼痰。

( 21 )神曲配合山楂:能消肉食積滯。

( 22 )豆蔻配合砂仁:能健脾胃。

(23 )常山配合草果:能止瘧疾。

( 24 )龍骨配合牡蠣:能澀精氣。

(25 )杜仲配合續斷:能治腰膝痠疼。

( 26 )天冬配合麥冬:能清養肺腎。

( 27 )半夏配合硫黃:名半硫丸,治虛冷便閉。

( 28)女貞子配合旱蓮草:名二至丸,能補腎陰。

( 29 )桑葉配合黑芝麻;名桑麻丸.能治肝陽頭暈。

( 30 )山藥配合扁豆;能補脾止瀉。

( 31 )升麻配合柴胡:能升提中氣下陷。

( 32 )鱉甲配合青蒿:能滋陰退蒸。

( 33 )烏梅配合甘草:能生津止渴。

( 34 )蒼朮配合厚朴:能逐溼濁。

( 35 )豆豉配合蔥白;名蔥豉湯,能通陽發汗。

( 36 )皁角配合白礬:名稀涎散,能吐風痰。

( 37 )木香配合檳榔:能疏腸止痛。

( 38 )三棱配合蓬莪術:能消堅化痞。

( 39 )枳實配合竹茹:能和胃止嘔。

( 40 )丹皮配合山梔:能清血熱。

( 41 )旋復花配合代赭石:能平噫氣。

( 42 )丁香配合柿蒂:能止呃逆。

( 43 )補骨脂配合肉果:名二神丸,能止脾腎泄瀉。

( 44 )桑皮配合地骨皮:能瀉肺火。

( 45 )知母配合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熱。

( 46 )木香配合黃連:名香連丸,能止赤白痢。

( 47 )白礬配合鬱金:名白金丸,能治癲狂。

( 48 )枳實配合白朮:名枳術丸,能健脾消痞。

( 49 )赤石脂配合禹餘糧:名赤石脂禹餘糧湯,能澀大腸。

( 50 )金櫻子配合芡實:名水陸二仙丹,能止遺精。

( 51 ) 枸杞子配合菊花:能明目。

( 52 )生薑配合紅棗:能和氣血。

40個二味藥古今名方

1.甘草乾薑湯《傷寒論》組成:甘草、乾薑;功效:振奮脾陽

2.芍藥甘草湯《傷寒論》組成:白芍、甘草;功效:養血斂陰,和中緩急

3.乾薑附子湯《傷寒論》組成:乾薑、附子;功效:急救回陽

4.桂枝甘草湯《傷寒論》組成:桂枝、甘草;功效:溫通心陽

5.梔子豉湯《傷寒論》組成:梔子、香豉;功效:清熱散結

6.梔子乾薑湯《傷寒論》組成:梔子、乾薑;功效:清上焦,溫中焦

7.赤石脂禹餘糧湯《傷寒論》組成:赤石脂、禹餘糧;功效:澀腸固脫止痢

8.桔梗湯《傷寒論》組成:桔梗、甘草;功效:宣肺止咳,祛痰排膿。主治:肺癰

9.澤瀉湯《金匱要略》組成:澤瀉、白朮;功效:利水祛飲,健脾和中

10.蒲灰散《金匱要略》組成:蒲黃、滑石;功效:化瘀利竅泄熱。主治:熱淋

11.甘草麻黃湯《金匱要略》組成:甘草、麻黃;功效:發汗宣肺,散水和中

12.枳術湯《金匱要略》組成:枳實、白朮;功效:健脾利水,行氣散結

13.硝石礬石散《金匱要略》組成:硝石、礬石;功效:消瘀化溼;主治:女勞疸

14.半夏麻黃丸《金匱要略》組成:半夏、麻黃;功效:通陽滌飲,降逆定悸;主治:水飲致悸

15.大黃甘草湯《金匱要略》組成:大黃、甘草;功效:蕩熱和胃;主治:胃腸實熱嘔吐

16.半夏乾薑散《金匱要略》組成:半夏、乾薑;功效:溫中助陽,化飲降逆止嘔

17.生薑半夏湯《金匱要略》組成:半夏、生薑汁;功效:宣散寒飲,舒展氣機

18.橘皮湯《金匱要略》組成:橘皮、生薑;功效:通陽和胃,理氣散寒

19.紫蔘湯《金匱要略》組成:紫參、甘草;功效:清熱祛溼,安中止利

20.葵子茯苓散《金匱要略》組成:冬葵子、茯苓;功效:利水通竅,滲溼通陽。主治:妊娠水腫

21.礬石丸《金匱要略》     外用藥組成:礬石、杏仁;功效:除溼熱,止帶下

22.紅藍花酒《金匱要略》組成:紅花、酒;功效:活血行瘀,利氣止痛

23.小半夏湯《金匱要略》組成:半夏、生薑;功效:化痰散飲,和胃降逆;主治:痰飲嘔吐

24.百合地黃湯《金匱要略》組成:百合、生地黃;功效:潤肺滋腎,清熱涼血

25.百合知母湯《金匱要略》組成:百合、知母;功效:補虛清熱,養陰潤燥

26.百合雞子湯《金匱要略》組成:百合、雞子黃;功效:養陰清熱,安中和胃

27.瓜蔞牡蠣湯《金匱要略》組成:瓜蔞根、牡蠣;功效:清熱生津止渴

28.百合滑石散《金匱要略》組成:百合、滑石;功效:滋陰潤肺,兼以清熱

29.赤豆當歸散《金匱要略》組成:赤小豆、當歸;功效:排膿除溼

30.頭風摩散《金匱要略》    外用方組成:大附子、鹽;功效:溫經散寒,祛風止痛

31.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組成:葶藶、大棗;功效:開瀉肺氣,行水祛飲

32.薏苡附子散《金匱要略》組成:薏苡仁、附子;功效:溫經散寒,除溼止痛

33.枳實芍藥散《金匱要略》組成:枳實、芍藥;功效:行氣和血,緩急止痛;主治:氣血鬱滯證

34.左金丸《丹溪心法》組成:黃連、吳茱萸;功效:清瀉肝火,降逆止嘔;主治:肝火犯胃證

35.六一散《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組成:滑石、甘草;功效:清暑利溼;主治:暑溼證。

36.參附湯《正體類要》組成:人蔘、附子;功效:益氣回陽固脫;主治:陽氣暴脫證

37.當歸補血湯《內外傷辨惑論》組成:黃芪、當歸;功效:補氣生血;主治:血虛陽浮發熱

38.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蒲黃、五靈脂;功效:活血祛瘀,散結止痛;主治:瘀血停滯證

39.二妙散《丹溪心法》組成:黃柏、蒼朮;功效:清熱燥溼;主治:溼熱下注證

40.走馬湯《外臺祕要》組成:杏仁、巴豆;功效:瀉寒散結通腑

由兩味藥組成的65首經典方劑

1、蒲黃合五靈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蘇沈良方》卷八

五靈脂、蒲黃各等分,共研細末。每服6克,先用釅醋30毫升,熬藥成膏,以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熱服。

活血祛瘀,散結止痛。治小腸氣及心腹痛,或產後惡露不行,或月經不調,少腹急痛。現用於心絞痛、胃痛、痛經、產後腹痛、宮外孕等屬於瘀血停滯者。

本方所治諸痛,均爲瘀血內停,血行不暢所致。方中五靈脂、蒲黃相須合用,活血祛瘀,通利血脈,而止瘀痛。用釅醋煎熬,取其活血脈,行藥力,加強活血祛瘀止痛之效。

2、當歸合川芎,名佛手散,歸芎湯,能行血活血。《刪補名醫方論》

歸二兩或三兩、川芎一兩。銼粗末合均每服五錢,水一盞,煎八分,熱服,未效再服。加敗龜版一具,梳髮一團,名【開骨散】

治妊娠胎動下血,或因傷動,子死腹中,下血疼痛,口襟欲死,服此探之,不損則痛止,已損則立下,又橫生倒生,交骨不開,產後血暈昏亂,崩中金瘡,去血過多等證。

3、高良薑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良方集腋》捲上

高良薑(酒洗七次,焙乾)、香附子(醋洗七次,焙乾),二藥各研各貯。用時以米飲湯加入生薑汁1匙,鹽1撮,爲丸服之。

原書雲:本方用治諸痛,如因寒而得者,用高良薑6克、香附3克;如因怒而得者,用高良薑3克,香附6克;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薑、香附各4.5克。

疏肝理氣,溫胃祛寒。治肝鬱氣滯,胃有寒凝,脘腹疼痛,喜溫喜按,成胸脅脹痛,或痛經,苔白,脈.沉緊者。

4、玄胡合金鈴子,名金鈴子散,能治腹痛。《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

金鈴子、玄胡索各30克,藥爲細末。每服9克,酒調下。孕婦慎用。

疏肝泄熱,行氣止痛。治肝氣不舒,氣鬱化火,致患心腹脅肋諸痛,或發或止,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現用於潰瘍病,肝炎,膽囊炎、肋間神經痛,膽道蛔蟲症等屬於肝鬱氣滯偏熱者。

方中金鈴子疏肝氣,泄肝火,延胡索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二味相配,一泄氣分之熱,一行血分之滯,使肝火得清,氣機通暢,則諸痛自愈。

5、吳茱萸合黃連,名左金丸,回令丸,茱連丸,能平肝制酸。《丹溪心法》卷一

黃連180克、吳茱萸30克或15克,上爲末,水丸或蒸餅爲丸。白湯下50丸。

清肝瀉火,降逆止嘔。治肝火犯胃,脅肋及脘腹脹痛,嘔吐口苦,吞酸嘈雜,噯氣,口乾,舌紅苔黃,脈弦數。

本方治證爲肝失條達,鬱而化火,以及肝火犯胃所致。方中重用黃連苦寒瀉火爲君,佐以辛熱之吳茱萸,既能降逆止嘔,制酸止痛,又能制約黃連之過於寒涼。二味配合,一清一溫,苦降辛開,以收相反相成之效。

6、肉桂合黃連,名交泰丸,治心腎不交。《韓氏醫通》卷下

川黃連5錢、肉桂心5分,上爲末,煉蜜爲丸。空心淡鹽湯送下。

主治心腎不交,怔忡無寐。

失眠:黃連、肉桂各等分,或黃連3份、肉桂2份研末和勻裝膠囊,每囊重0.3g,每服4粒,睡前半小時服用。一般熱象不着者用黃連、肉桂各等量所做成的膠囊;熱象較着心火亢盛用3:2所構成的膠囊。

7、女貞子合旱蓮草,名二至丸,能補腎陰。《中國藥典》

女貞子蒸500g、墨旱蓮500g。女貞子粉碎成細粉,過篩;墨旱蓮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時,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適量,加煉蜜60g及水適量,與上述粉末泛丸,乾燥,即得。黑褐色的水蜜丸;氣微,味甘而苦。一次9g,一日2次。補益肝腎,滋陰止血。用於肝腎陰虛,眩暈耳鳴,咽乾鼻燥,腰膝痠痛,月經量多。

8、半夏合硫黃,名半硫丸,治虛冷便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半夏湯浸七次,焙乾,爲細末、硫黃明淨好者,研令極細,用柳木槌子殺過各等分。上藥以生薑自然汁同熬,入幹蒸餅末攪和勻,入臼內杵數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5~20丸,空腹時用溫酒或生薑湯送下,婦人醋湯下。

除積冷,暖元髒,溫脾胃,進飲食。主心腹一切痃癖冷氣,及年高風祕、冷祕或泄瀉等。

9、知母合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熱。《症治準繩·類方》卷二引《局方》

知母、貝母各等分。共研細末,臨睡時白湯調,溫服。如喘急,加苦葶藶末;如久嗽不止,加馬兜鈴末,如無,以粟殼代,去筋膜不制。

貝母化痰瀉肺火,知母滋腎清肺金,取其苦寒勝熱,潤能去燥也。主治咳嗽,痰壅喘急,喘急倒頭不得,肺癆有熱。

10、破故紙合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腎寒瀉。《普濟本事方》卷二

破故紙4兩(炒香),肉豆蔻2兩(生)。共研細末。加大肥棗49個,生薑4兩,切片同煮,棗爛去姜,取棗剝去皮核,用肉研爲膏,入藥和杵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鹽湯送下。

主治溫脾暖胃,進食固腸。主脾腎虛寒,五更泄瀉,不思飲食,或食而不化,或作嘔,或作瀉,或久瀉不止。腰痛,水腫。瘡瘍,因脾腎陰虛泄瀉。老人胃冷脾瀉。腎瀉,脾瀉。腰痛腎虛,全不進食。火衰不能生土,脾胃虛寒,食少瀉痢,腰痛脾瀉,屢投補劑不應者。

11、木香合黃連,名香連丸,治紅白痢疾。《中國藥典》

黃連(吳茱萸制)800g 、木香200g。共研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用米醋8g加適量的水泛丸,乾燥,即得。淡黃色至黃褐色的水丸;氣微,味苦。一次3~6g,一日2~3次;小兒酌減。

清熱燥溼,行氣止痛。用於溼熱痢疾,裏急後重,腹痛泄瀉;菌痢,腸炎。

12、枳實合白朮,名枳術丸,能健脾消痞。《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第一部

枳實炒、麩炒白朮各等份。一次6克,一日2次。

爲消食劑,具有健脾消食,行氣化溼之功效。主治脾胃虛弱,食少不化,脘腹痞滿。

13、芡實合金櫻子,名水陸二仙丹,止遺精。《洪氏集驗方》卷三

金櫻子去刺子,洗淨,搗碎,入甑中,蒸令熟,取汁慢火成稀膏、芡實肉研爲粉各等分。金櫻膏與芡實拌和勻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用鹽湯送下。

補脾益腎,收澀固精。治男子遺精、白濁,女子帶下。

14、黃柏合蒼朮,名二妙散,治溼熱成痿。《丹溪心法》卷四

黃柏炒、蒼朮米泔浸炒各等分。共研細末。每服3~9克,日服二次,用沸湯加薑汁送服。表實體壯者,加酒少許佐之。若氣虛者加補氣藥,血虛者加補血藥,痛甚者加生薑汁,熱服。

清熱燥溼。主溼熱下注,筋骨疼痛,腳膝無力;或足膝紅腫熱痛;或下部溼瘡;以及溼熱帶下、淋濁等症。

15、枸杞合菊花,能明目。

16、生薑合紅棗,能調和營衛〈氣血〉。

17、赤石脂合禹餘糧,能澀大腸。

18、半夏合黃連,能寬胸止嘔,化痰濁鬱結。

19、柴胡和黃芩,能清肝膽熱。

20、桑葉合菊花,能清頭風熱。

21、柴胡合白芍,能疏肝和肝。

22、附子合肉桂,能溫下元。

23、黃柏合知母,能清下焦溼熱。

24、桑白皮合地骨皮,能清瀉肺熱。

25、丁香合柿蒂,能止呃逆。

26、鱉甲合青蒿,能滋陰退骨蒸潮熱。

27、杏仁合貝母,能化痰止咳。

28、山藥合扁豆,能補脾止瀉。

29、木香合檳榔,能理氣止痛。

30、杜仲合續斷,治腰膝痠痛。

31、半夏合陳皮,能化溼痰。

32、升麻合柴胡,能提升中氣下陷。

33、常山合草果,能治瘧疾。

34、蔥白合豆豉,名蔥豉湯,能通陽發汗。《肘後方》卷二

蔥白3枚、豆豉6克。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頓服取汗。

服藥後未出汗,加葛根6克,升麻9克,如仍不汗,更加麻黃6克。

通陽發汗。主外感初起,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者。

35、枳實合竹茹,能和胃止嘔。

36、黨蔘合花粉,名參花散,治久嗽氣喘。《萬病回春》卷七

黨蔘、天花粉各等分。共研細末。每服5分,蜜水調下。主治咳嗽發熱,氣喘吐血。

37、茯神木合乳香,名神香散,治筋攣疼痛。

神香散《景嶽全書》卷五十一

丁香,白豆蔻(或砂仁亦可)各等分。上爲末。每服五七分,甚者一錢,清湯調下;若寒氣作痛者,生薑湯送下,日數服,不拘時候。方中丁香溫胃暖脾,降逆止嘔;白豆蔻芳香化溼,理氣暢中。二藥合用,共奏理氣寬中,溫中祛寒之功。

溫中散寒。主治胸脅胃脘逆氣難解,疼痛,嘔噦,脹滿,痰飲膈噎,諸藥不效者。霍亂因於寒溼,凝滯氣逆者。

38、甘草合綠豆,能解百毒。

39、黃芪合當歸,名補血湯,治貧血及產後無乳。

40、白芍合甘草,名芍藥甘草湯,治拘攣腹痛。《傷寒論》

芍藥12克、甘草12克。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溫再服。

調和肝脾,緩急止痛。主治津液受損,陰血不足,筋脈失濡所致諸證。治傷寒傷陰,筋脈失濡,腿腳攣急,心煩,微惡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方中芍藥酸寒,養血斂陰,柔肝止痛;甘草甘溫,健脾益氣,緩急止痛。二藥相伍,酸甘化陰,調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

現用於血虛津傷所致的腓腸肌痙攣、肋間神經痛、胃痙攣、胃痛、腹痛、坐骨神經痛、婦科炎性腹痛、痛經;以及十二指腸潰瘍、萎縮性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症、急性乳腺炎、頸椎綜合徵等屬陰血虧虛,肝脾失調者。

41、川芎合土茯苓,治肝鬱頭痛。

42、川芎合生石膏,名鬱梁丸,治實熱上逆頭痛。

43、臺烏合益智仁,名縮泉丸,治小便頻數遺尿。

44、香附合黃連,名香連丹,治火鬱胸滿痛。

45、葵子和砂仁,治乳癰。

46、杏仁合小茴香,治疝氣衝逆作痛。

47、檳榔合南瓜子,治絛蟲。

48、甘草合桔梗,名桔梗湯,治肺癰咳嗽,痰中有膿。

49、生薑合陳皮,治嘔吐不止。

50、生薑合竹茹,治呃逆不止。

51、荊芥合白礬,名三癇丸,治小兒驚風及癇證。

52、荊芥合槐花,名槐荊丸,治痔漏。

53、槐花合黃芩,治婦人崩漏。

54、側柏葉合白芍,治婦人月經過多。

55、陳皮合藿香,名回生散,治霍亂吐瀉。

56、厚朴合貝母,止咳嗽,開鬱消食去脹。

57、蛤粉合青黛,名黛蛤散,治痰嗽面腫不寐,並小兒百日咳。

58、白礬合硫黃,治白癜風。

59、白礬合黃臘,名礬臘丸,治癰疽惡瘡。

60、白礬合皁角、名稀涎散,治痰涎壅盛,中風氣閉。

61、皁角合菖蒲,名皂莢散,治鼻寒不得喘息。

62、百合合冬花,名百花膏,治咳嗽痰中帶血。

63、烏梅合川椒,名殺蟲丸,治蛔蟲,蟯蟲。

64、赤小豆合當歸,治大便下血。

65、血餘炭合百草霜,治婦女崩漏。

由三味藥組成的73首古今經典方劑

1.麻黃細辛附子湯 《傷寒論》組成:麻黃、附子、細辛功效:助陽解表主治:素體陽虛;暴啞。

2.麻黃附子甘草湯 《傷寒論》組成:麻黃、附子、甘草功效:助陽解表主治:少陰陽虛,外感風寒。

3.小承氣湯 《傷寒論》組成:大黃、厚朴、枳實功效:輕下熱結主治:陽明腑實輕證。

4.調胃承氣湯 《傷寒論》組成:大黃、芒硝、甘草;功效:緩下熱結;主治:陽明病胃腸燥熱證。

5.大陷胸湯 《傷寒論》組成:大黃、芒硝、甘遂;功效:泄熱逐水;主治:水熱互結之結胸證。

6.四逆湯 《傷寒論》組成:附子、乾薑、甘草;功效:回陽救逆;主治:心腎陽衰寒厥證

7.通脈四逆湯 《傷寒論》組成:附子、乾薑、甘草;(即四逆湯倍乾薑)功效:破陰回陽,通達內外主治:少陰病,陰盛格陽證

8.白通湯 《傷寒論》組成:附子、蔥白、乾薑;功效:破陰回陽,宣通上下;主治:少陰病陰盛戴陽證

9.桃花湯 《傷寒論》組成:赤石脂、乾薑、粳米功效:溫中澀腸止痢;主治:虛寒血痢證

10.茵陳蒿湯 《傷寒論》組成:大黃、梔子、茵陳;功效:清熱,利溼,退黃;主治:溼熱黃疸

11梔子柏皮湯 《傷寒論》組成:梔子、黃柏、甘草;功效:清熱利溼;主治:黃疸之熱重於溼證

12.小陷胸湯 《傷寒論》組成:半夏、黃連、瓜蔞;功效:清熱化痰,寬胸散結;主治:痰熱互結之結胸證

13.瓜蒂散 《傷寒論》組成:瓜地、赤小豆、香豉;功效:湧吐痰涎宿食;主治:痰涎宿食壅塞胸脘證

14.芍藥甘草附子湯 《傷寒論》組成:芍藥、甘草、附子;功效:陰陽雙補

15.梔子甘草豉湯 《傷寒論》組成:梔子、香豉、甘草;功效:清熱散結,兼以益氣

16.梔子生薑豉湯 《傷寒論》組成:梔子、香豉、生薑;功效:清熱散結,和胃止嘔

17.梔子厚朴湯 《傷寒論》組成:梔子、厚朴、枳實;功效:清熱除煩,寬中消滿

18.三物小白散 《傷寒論》組成:桔梗、巴豆、貝母;功效:溫寒逐水,滌痰散結

19.大黃黃連瀉心湯 《傷寒論》組成:大黃、黃連、黃芩;(以麻沸湯漬之)功效:清熱除痞

20.梔子柏皮湯 《傷寒論》組成:梔子、黃柏、甘草;功效:清解裏熱,兼以祛溼

21.豬膚湯 《傷寒論》組成:豬膚、白蜜、白米粉;功效:滋腎、潤肺、補脾,除煩利咽

22.苦酒湯 《傷寒論》(苦酒即米醋)組成:半夏、雞子、苦酒;功效:化痰斂潰,消腫止痛

23.半夏散及湯 《傷寒論》組成:半夏、桂枝、甘草;功效:散寒通陽,化痰開結

24.枳實梔子鼓湯 《傷寒論》組成:枳實、梔子、香豉;功效:清熱除煩、寬中下氣

25.甘麥大棗湯 《金匱要略》組成:甘草、小麥、大棗;功效:養心安神,和中緩急;主治:髒躁症

26.瓜蔞薤白白酒湯 《金匱要略》組成:瓜蔞、薤白、白酒;功效:通陽散結行氣祛痰;主治:胸陽不振,痰氣互結之胸痹輕證

27.大半夏湯 《金匱要略》組成:半夏、人蔘、白蜜;功效:和胃降逆,益氣潤燥;主治:胃反證

28.大黃附子湯 《金匱要略》組成:大黃、附子、細辛;功效:溫裏散寒,通便止痛;主治:寒積裏實證

29.瀉心湯 《金匱要略》組成:大黃、黃連、黃芩;功效:瀉火消痞;主治:邪熱壅滯心下,氣機痞塞證

30.下淤血湯 《金匱要略 組成:大黃、桃仁、蟄蟲功效:泄熱逐瘀主治:瘀血化熱,瘀熱內結

31.滑石代赭湯 《金匱要略》組成:百合、滑石、代赭石;功效:清心潤肺,利溼除熱

32.蜀漆散 《金匱要略》組成:蜀漆、雲母、龍骨;功效:祛痰截虐

33.瓜蔞薤白白酒湯 《金匱要略》組成:瓜蔞實、薤白、白酒;功效:宣痹通陽,豁痰利氣;主治:胸痹

34.茯苓杏仁甘草湯 《金匱要略》組成:茯苓、杏仁、甘草;功效:宣肺利氣化飲

35.橘枳薑湯 《金匱要略》組成:橘皮、枳實、生薑;功效:溫胃理氣散結

36.桂枝生薑枳實湯 《金匱要略》組成:桂枝、生薑、枳實;功效:通陽化飲,下氣降逆

37.厚朴三物湯 《金匱要略》組成:厚朴、大黃、枳實;功效:行氣除滿

38.大黃附子湯 《金匱要略》組成:大黃、附子、細辛;功效:溫經散寒止痛

39.當歸生薑羊肉湯 《金匱要略》組成:當歸、生薑、羊肉;功效:養血散寒止痛。主治:血虛內寒之寒

40.旋覆花湯 《金匱要略》組成:旋覆花、蔥、新絳;功效:行氣活血,通陽散結

41.厚朴大黃湯 《金匱要略》組成:厚朴、大黃、枳實;功效:滌飲泄熱,行氣開鬱

42.小半夏加茯苓湯 《金匱要略》組成:半夏、生薑、茯苓;功效:祛飲降逆,宣陽制水

43.滑石白魚散 《金匱要略》組成:滑石、亂髮、白魚;功效:化瘀行血,清熱利尿。主治:血淋

44.茯苓戎鹽湯 《金匱要略》組成:茯苓、白朮、戎鹽;功效:補益脾腎,滲溼利水;主治:勞淋

45.麻黃附子湯 《金匱要略》組成:麻黃、附子、甘草;功效:溫經助陽,發汗散寒

46.柏葉湯 《金匱要略》組成:柏葉、乾薑、艾葉;功效:溫中止血;主治:虛寒吐血

47.豬苓散 《金匱要略》組成:豬苓、茯苓、白朮;功效:健脾祛飲

48.薏苡附子敗醬散 《金匱要略》組成:薏苡仁、附子、敗醬草;功效:清熱解毒排膿;主治:腸癰之膿已成

49.乾薑人蔘半夏丸 《金匱要略》組成:乾薑、人蔘、半夏;功效:溫中散寒,化飲降逆

50.當歸貝母苦蔘丸 《金匱要略》組成:當歸、貝母、苦蔘;功效:養血開鬱,清熱除溼 主治:妊娠血虛熱鬱小便難

51.下瘀血湯 《金匱要略》組成:大黃、桃仁、蟄蟲;功效:破血逐瘀 主治:瘀血內結之產後腹痛

52.大黃甘遂湯 《金匱要略》組成:大黃、甘遂、阿膠 功效:破血逐水 主治:水血並結血室

53.三物黃芩湯 《千金要方》組成:黃芩、苦蔘、乾地黃;功效:清熱燥溼,滋養陰液。主治:產後四肢煩熱之溼熱陰虛證者

54.生脈散 《醫學啓源》組成:人蔘、麥冬、五味子;功效:益氣生津,斂陰止汗;主治:溫熱、暑熱耗氣傷陰證;久咳傷肺,氣陰兩虛證

55.玉屏風散 《醫方類聚》組成:防風、白朮、黃芪;功效:益氣固表止汗;主治:表虛自汗

56.縮泉丸 《魏氏家藏方》組成:天台烏藥、益智仁、茴香;功效:溫腎祛寒,縮尿止遺;主治:膀胱虛寒證

57.磁朱丸 又名“神曲丸”《備急千金要方》組成:神曲、硃砂、磁石;功效:益陰明目,重鎮安神;主治:心腎不交諸症

58.三聖散 《儒門事親》組成:防風、瓜蒂、藜蘆;功效:湧吐風痰;主治:中風閉證

59.控涎丹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組成:甘遂、紫大戟、白芥子;功效:祛痰逐飲;主治:痰伏胸膈證

60.戊己丸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黃連、吳茱萸、白芍;功效:疏肝理脾,清熱和胃;主治:肝脾不和證

61.香連丸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黃連、吳茱萸、木香;功效:清熱化溼,行氣化滯;主治:溼熱痢疾

62.瀉白散 《小兒藥證直訣》組成:地骨皮、桑白皮、甘草;(入粳米同煮)算4味或3味功效:清瀉肺熱,止咳平喘;主治:肺熱喘咳證

63.香薷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香薷、白扁豆、厚朴;功效:祛暑解表,化溼和中;主治:陰暑

64.碧玉散 《傷寒直格》組成:滑石、甘草、青黛;功效:清解暑熱;主治:暑溼證兼有肝膽鬱熱者

65.雞蘇散 《傷寒直格》組成:滑石、甘草、薄荷;功效:疏風解暑;主治:暑溼證兼微惡風寒者

66.益元散 《傷寒直格》組成:滑石、甘草、辰砂;(以燈心湯調服)  算3味嗎功效:清心解暑,兼能安神;主治:暑溼證兼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者

67.金鈴子散 《太平聖惠方》組成:川楝子、延胡索;功效:疏肝泄熱,活血止痛;主治:肝鬱化火證

68.良附丸 《良方集腋》組成:高良薑、香附子、生薑;功效:行氣疏肝,祛寒止痛;主治:肝胃氣滯寒凝證

69.三妙丸 《醫學正傳》組成:黃柏、蒼朮、川牛膝;功效:清熱燥溼;主治:溼熱下注之痿痹

70.三子養親湯 《雜病廣要》組成: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功效:溫肺化痰,降氣消食;主治:痰壅氣逆食滯證

71.枳術丸 《內外傷辨惑淪》組成:枳實、白朮、荷葉;功效:健脾消痞;主治:脾虛氣滯,飲食停聚

72.牽正散 《楊氏家藏方》組成:白附子、白殭蠶、全蠍;功效:祛風化痰,通絡止痙;主治:風中頭面經絡

73.增液湯 《溫病條辨》組成:玄蔘、麥冬、生地;功效:增液潤燥;主治:陽明溫病,津虧便祕證

中藥配伍 

補血一號:黃耆25g當歸10g大棗30g 

補脾一號:黨蔘 10g炒白朮10g茯苓15g甘草6g 

冠心病一號:薤白10g瓜蔞皮10g川芎8g丹蔘25g 

疏肝一號:柴胡10g白芍藥15g炒枳殼10g甘草6g 

定踹一號:炙麻黃10g杏仁10g甘草6g 

胃炎一號:黃連6g蒲公英20g威靈仙10g 

排石一號:金錢草30g炙大黃8g車前草30g 

降酶一號:垂盆草30g馬鞭草30g茵陳20g 

降糖一號:天花粉30g黃連10g鬼箭羽10g 

腸炎一號:黃連6g木香6g白芍藥15g 

解毒一號:金銀花30g連翹20g甘草6g 

滋陰一號:生地黃15g麥冬15g玄蔘15g 

化溼開胃:炙半夏10g化橘紅15g茯苓15g甘草5g 

活血化瘀:當歸10g川芎6g赤芍15g紅花10桃仁10g 

通絡止痛:全蟲6g蜈蚣1對殭蠶10g 

溫經散寒:制川烏6g草烏6g細辛6g威靈仙15g 

★常用中藥配伍 

蒲黃合五靈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當歸合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高良薑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玄胡合金鈴子,名金鈴子散,能治腹痛。 

吳茱萸合黃連,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肉桂合黃連,名交泰丸,治心腎不交。 

女貞子合旱蓮草,名二至丸,能補腎陰。 

半夏合硫黃,名半硫丸,治虛冷便祕。 

知母合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熱。 

破故紙合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腎寒瀉。 

木香名黃連,名香連丸,治紅白痢疾。 

枳實合白朮,名枳術丸,能健脾消痞。 

芡實合金櫻子,名水陸二仙丹,止遺精。 

黃柏合蒼朮,名二妙散,治溼熱成痿。 

枸杞合菊花,能明目。 

生薑合紅棗,能調和營衛(氣血)。 

赤石脂合禹餘糧,能澀大腸。 

半夏合黃連,能寬胸止嘔,化痰濁鬱結。 

柴胡和黃芩,能清肝膽熱。 

桑葉合菊花,能清頭風熱。 

柴胡合白芍,能疏肝和肝。 

附子合肉桂,能溫下元。 

黃柏合知母,能清下焦溼熱。 

桑白皮合地骨皮,能清瀉肺熱。 

丁香合柿蒂,能止呃逆。 

鱉甲合青蒿,能滋陰退骨蒸潮熱。 

杏仁合貝母,能化痰止咳。 

山藥合扁豆,能補脾止瀉。 

木香合檳榔,能理氣止痛。 

杜仲合續斷,治腰膝痠痛。 

半夏合陳皮,能化溼痰。 

升麻合柴胡,能提升中氣下陷。 

常山合草果,能治瘧疾。 

蔥白合豆豉,名蔥豉湯,能通陽發汗。 

枳實合竹茹,能和胃止嘔。 

黨蔘合花粉,名參花散,治久嗽氣喘。 

茯神木合乳香,名神香散,治筋攣疼痛。 

甘草合綠豆,能解百毒。 

黃耆合當歸,名補血湯,治貪血及產後無乳。 

白芍合甘草,名芍藥甘草湯,治拘攣腹痛。 

川芎合土茯苓,治肝鬱頭痛。 

川芎合生石膏,名鬱梁丸,治實熱上逆頭痛。 

臺烏合益智仁、名縮泉丸,治小便頻數遺尿。 

香附合黃連,名香連丹,治火鬱胸滿痛。 

葵子和砂仁,治乳癰。 

杏仁合小茴香,治疝氣衝逆作痛。 

檳榔合南瓜子,治絛蟲。 

甘草合桔梗,名桔梗湯,治肺癰咳嗽,痰中有膿。 

生薑合陳皮,治嘔吐不止。 

生薑合竹茹,治呃逆不止。 

荊芥合白礬,名三癇丸,治小兒驚風及癇證。 

荊芥合槐花,名槐荊丸,治痔漏。 

槐花合黃芩,治婦人崩漏。 

側柏葉合白芍,治婦人月經過多。 

陳皮合藿香,名回生散,治霍亂吐瀉。 

厚朴合貝母,止咳嗽,開鬱消食去脹。 

蛤粉合青黛,名黛蛤散,治痰嗽面腫不寐,並小兒百日咳。 

白礬合硫黃,治白癜風。 

白礬合黃臘,名礬臘丸,治癰疽惡瘡。 

白礬合皁角、名稀涎散,治痰涎壅盛,中風氣閉。 

皁角合菖蒲,名皂莢散,治鼻寒不得喘息。 

百合合冬花,名百花膏,治咳嗽痰中帶血。 

烏梅合川椒,名殺蟲丸,治蛔蟲,蟯蟲。 

赤小豆合當歸,治大便下血。 

血餘炭合百草霜,治婦女崩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