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四月,仲春,本該寒意褪去,暖風輕撫,不承想,連日驟降的氣溫與細雨,將剛剛探出枝頭的春色生生裹住了腿腳,摁在了枯、榮之間。

  然而,漯河市烈士陵園裏的一角似乎和外界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數不清的花束、花籃、花環、花圈,蒼松翠柏環繞下,滿眼深綠或淺綠的葉、潔白或明黃的花,以及神情肅穆的、來了又走和走了又來的不同的人羣……

  這裏安息着在中印邊境衝突中英勇犧牲的漯河籍戍邊戰士、24歲的王焯冉烈士,這裏被無數愛與敬意打造成了一片專爲英雄盛開的春天。

悼念戍邊烈士王焯冉:全國各地近五萬人自發獻花祭英烈,奶奶仍在等孫子回家

  一位花店老闆的心靈洗禮

  停好車、把十多束鮮花和四個花籃小心翼翼搬下來,再分多次將這些花送進陵園內、送到王焯冉烈士的墓碑前,然後細心地擺放好,逐一將花束、花籃上的輓聯用手心撫平,最後微微向着墓碑輕輕一鞠躬……4月1日上午7:30,小宋做完這一切後,悄悄抹了一把額頭鬢角的汗水,轉身向陵園大門走去。

  類似的動作,小宋從2021年2月下旬至今,幾乎每天都在重複,而且每天重複不止一遍:“很多人或許覺得這對我而言只是生意,但實際上,這一個多月來,我已經把送花這件事當成一種洗禮,直接靈魂的那種。”

悼念戍邊烈士王焯冉:全國各地近五萬人自發獻花祭英烈,奶奶仍在等孫子回家

  小宋在距離漯河市烈士陵園2公里左右的地方開了一家名爲“初見”的鮮花店。除了春節、情人節、七夕節等節日外,日常生意平平,可好在房租不算太高,加上她自己也着實喜歡與鮮花打交道,生意也就這麼熬下來了。可就2021年2月下旬開始,店裏的生意開始發生了鉅變,甚至好到讓她覺得不可思議。 “最開始,我從手機上看到了這麼一則消息,說是幾名中國軍人在邊境衝突中英勇犧牲,被中央軍委追擊一等功,其中一個年僅24歲的戰士還是咱們漯河人,而且就安葬在漯河市烈士陵園。”小宋告訴記者,在看到這則消息的第二天,就看到了今報傳媒上關於王焯冉烈士的詳細報道,“我當時一邊看這個新聞,一邊掉眼淚,隨後我就和朋友一起到陵園祭奠這個了不起的老鄉”。

  之後,事情的發展讓小宋始料不及。由於小宋的花店開通了網上預訂、代送鮮花等業務,從2月20日下午開始,她的手機、花店的固定電話開始不斷響起。“除了一些在外地的同學、朋友打電話詢問王焯冉烈士一事外,幾乎都是預定鮮花的。”小宋告訴記者,這些預定鮮花的人來自全國各地,最遠的來自西藏、廣西、海南,有現役軍人、退伍軍人、警察,也有普通的打工者、公務員、學生,“毫不誇張地說,從那時候到現在,幾乎每天都有這樣的電話、都有這樣的訂單,最多時我一天接了100多單,用我的電動三輪車來回來了四五趟。”

悼念戍邊烈士王焯冉:全國各地近五萬人自發獻花祭英烈,奶奶仍在等孫子回家

  “開始時,我的確只是把送花、擺放當做簡單的生意看待,但每天如此、每天重複多次,我明顯感覺到心態不一樣了。我會越來越仔細的看看墓碑,看看墓碑前的市民敬獻的鮮花、留言、輓聯,我會不自覺靜下來、肅穆下來,我會不自覺想到那個長眠在地下的24歲男孩,想到他的戰友,想到他的父母家人……”小宋坦言,也就是從那時開始,自己每次離開前都會輕輕鞠躬,每次鞠躬後都覺得自己有一種說不出的情緒在胸腔累積,“那大概就叫靈魂觸動。我做不了什麼,但敬意是發自骨子裏的,他值得我這麼尊敬,值得所有人這麼尊敬”。

悼念戍邊烈士王焯冉:全國各地近五萬人自發獻花祭英烈,奶奶仍在等孫子回家

  一位母親的疼痛與欣慰

  4月1日上午10時許,也就是花店老闆小宋將第二次開着三輪車將近40個外地網友預定的鮮花一一搬進烈士陵園、有序擺放在王焯冉烈士墓碑前,再次下意識的微微一鞠躬離開後不久,王焯冉的墓前迎來了兩位特殊的悼念者:楊素香和王恆召。

悼念戍邊烈士王焯冉:全國各地近五萬人自發獻花祭英烈,奶奶仍在等孫子回家

  很多現場的市民認出了這對中年男女的身份:烈士的父母,隨即默默地閃出了那一條通道,目視着這對痛失親人的夫婦,遠遠的就開始抽泣但卻竭力控制着情緒、相互攙扶着、一步一步邁向那塊方形的黑色墓碑。恍惚間,墓碑上的那行生卒年數字、那個人們熟悉無比的名字,突然扎得人心劇痛,不少人甚至在楊素香和王恆召夫婦剛剛蹲下用手觸摸王焯冉墓碑時,就淚水盈盈。

悼念戍邊烈士王焯冉:全國各地近五萬人自發獻花祭英烈,奶奶仍在等孫子回家

  “孩子,你放心吧,我和你爸會照顧好奶奶和妹妹的!你自己也好好的……”楊素香抹了把眼淚,一邊輕聲唸叨着,一邊把蘋果、香蕉等祭品拿出來,擺放在墓碑前。隨後,她拿出了一塊新買的毛巾,輕輕的、細心的、一遍又一遍的擦拭着那塊不足1平方米的墓碑:正面、側面、邊緣……最終,她的手停在了兒子名字的上方,她的目光停在兒子的名字上,那強忍了許久的淚水奪眶而出,那人前僞裝的平靜一秒破碎,那句只有短短7個字的傾訴掏空了一位母親所有的精氣神:兒子……媽來看你了……

  現場的幾位年輕女孩,控制不住情緒,捂着嘴、流着淚跑開了;一位跟着父母前來的五六歲的小女孩,紅着眼睛一頭扎進了媽媽的懷裏,肩膀聳動。或許她不知道自己的眼淚代表什麼,可她明白,眼前那個傷心的阿姨很想自己的兒子,而她的兒子就在墓碑下。 “其實,我和他爸並沒有來幾次,不是不想,是不敢。”許久後,終於勉強控制住淚水的楊素香站了起來,先是向着四周衆多的悼念者輕輕示意,然後緩步離開,走向陵園外,“就像兒子犧牲後,我們不敢回以前的老房子裏住一樣,我怕看到任何勾起回憶的東西,但又心心念唸的想着。”

悼念戍邊烈士王焯冉:全國各地近五萬人自發獻花祭英烈,奶奶仍在等孫子回家

  楊素香告訴記者,王焯冉自幼和奶奶特別親近,以前在部隊時,每週都會打電話回來,經常會和奶奶通話。奶奶今年已經74歲了,身體不太好,記憶也不太好,但偏偏對孫子的很多事情念念不忘。

  “今年過春節時,老人一再追問:爲啥這麼久孫子也不打電話了?”說到此處,楊素香又有些哽咽了,“擔心她身體受不了,我們全家早就一致決定對她隱瞞焯冉犧牲的消息。擔心村裏人說漏嘴,村幹部特意開了一次村民大會,動員全體村民聯合起來,把焯冉犧牲的消息徹底在老人面前封鎖。所以,時至今日,老人還不知道孫子犧牲的事情”。

  “焯冉最近訓練比較緊張,沒時間打電話;焯冉當班長了,事多,不能分心;焯冉入黨了,不能動不動打電話了,不然其他戰士會笑話的……”就這樣,一家人用各種藉口回應着老人關於“孫子爲啥不回家、不打電話”的疑問。有時候,實在架不住老人反覆的嘮叨,就敷衍她:焯冉說有空就回來看你。每每此時,老人都開心不已,又會再追問:啥時候回來?國慶節?春節?

  “好多時候,我和他爸看到老人如此,都會找藉口趕緊離開。”此時,已經走出陵園的楊素香,慢慢轉身,柔柔的再次看向了兒子王焯冉墓碑所在的方位,“雖然老人家註定等不到孫子回來,但讓她活在期盼中也好。估計,這也應該是焯冉希望看到的”。

  一位24歲男孩的豐碑

  “兄弟,你值得所有的讚美!”“軍魂!血肉之魂!”“我們的歲月靜好背後,是你們的血肉支撐,願天堂安好!”“兄弟,一路走好,祖國交給我們來守護!”……這是王焯冉墓前一部分悼念者的留言。對他們而言,這個年僅24歲的漯河男孩、英勇無畏的戰士,已經活成了一座豐碑。

  “24歲,最美最好的年紀,如同這個綻放的春天。”一位來自安徽滁州的網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是一名轉業軍人,也曾經在邊境線服役多年,“對軍人而言,保家衛國是最大的使命,一旦面對突發事件,沒有人會考慮危險乃至死亡,因爲這種事對我們而言,如同喫喝拉撒一樣平常。”

  這位網友告訴記者,他已經和幾位戰友約好了,等疫情再緩和些,會一起前往漯河、新鄉等地,祭奠王焯冉等四位犧牲的戍邊烈士,“我們要用最標準的軍禮,向他們及他們的父母家人致意。”

  “自2月19日,東方今報獨家報道了王焯冉烈士的事蹟後,前來祭拜的人就沒停過,平均下來每天都不少於兩三千人。每天早上7點開始,就有市民自發前來獻花,老人、年輕人、孩子都有;很多單位、團體也會組織開展集體悼念活動;北京、上海、安徽、廣西、西藏等外地人,也通過網上預訂、快遞代送鮮花等方式,表達着對烈士的敬意。”採訪中,漯河市烈士陵園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已有省內外400多個單位、團體,共計46000多人通過各種方式祭奠王焯冉烈士。初步預計,今年清明節期間,前來祭奠的人數要比往年多出至少三分之一甚至半數以上。”

  這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個多月來,幾乎每天都有像小宋姑娘那樣的鮮花店往這裏代送鮮花,“我粗略統計過,最多的一天,有11家花店前來送花。顯然,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着對英雄的敬意。”

  說話間,記者看到,數百名身着校服的初中生排着整齊的隊伍,面帶肅穆,眼含敬意,在老師帶領下走了進來、走向了王焯冉烈士的墓碑,然後向那位他們不認識但卻無比崇拜的英雄,用稚嫩的聲音喊出了熱血沸騰的一句話:“保家衛國!不朽豐碑!”

  如果英雄地下有知,王焯冉在這個春天,在魂歸故里的第一個清明節一定很欣慰:因爲,這纔是他和戰友用生命守護國家的真正意義所在。

原標題:悼念戍邊烈士王焯冉:全國各地近五萬人自發獻花祭英烈,奶奶仍在等孫子回家

值班主任:高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