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報告你讀得懂嗎?“底層邏輯是打通信息屏障,創建行業新生態。頂層設計是聚焦用戶感知賽道,通過差異化進而顆粒度達到引爆點。交付價值是在垂直領域採用複用打法達成持久收益。”近日,一份難解其意的互聯網公司報告引發網友熱議,不少年輕員工表示這樣的“大廠黑話”頗爲流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從鏈路、拉通,到勢能積累、高頻觸達,再到OKR、trans,這些互聯網公司的流行表達,往往讓圈外人云裏霧裏,人們表示“明明每個字都認識,連在一起就不知道意思了”。不少圈內人也認爲,一些“黑話”看似高深卻沒多少實際意義,甚至抱怨新人被迫將惡補“黑話”當作入職後的重要任務。這些“黑話”到底是便捷溝通的工具,還是裝腔作勢的表達,到底是企業文化的必要組成,還是無意義的內卷遊戲?我們不妨做一番探究。

撇開“黑話”一詞具有的負面色彩,人們所說的“大廠黑話”不少是行業術語。正如股票行業的“頭肩底”“搶帽子”,編輯出版的“三審三校”“轉活虧活”,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術語。一些互聯網公司用“落地”表示“將項目執行完成”,用“顆粒度”形容事件的詳細、清晰程度。或是新詞相沿成習,或是學術語言轉化,或是簡稱及外來詞彙,一些抽象凝練的語彙起到了提高表達效率的作用。非從業者固然雲裏霧裏,但有着相同知識基礎的人一看便知。

在過去,很多“黑話”屬於隱語。正如楊子榮拜山頭時的暗號“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一些祕密社會羣體爲掩人耳目、自我保護而設計了遁辭隱義的“黑話”或“春點”。隨着時代發展,刻意使用“加密”表達進而防備外人的現象少了,但專有表述仍在發揮標識團隊成員、加強內部認同的作用。從火星文、飯圈用語,到“大廠黑話”,姑且不論語彙是否精當,使用“這路話”客觀上成爲辨識“自己人”的重要符號。

有人說:學習“黑話”是職場“小白”蛻變爲行業“老炮”的必修課。話糙理不糙。新人學習必備術語,一定程度上是提升專業能力的過程;熟悉內部用語,也是融入集體併成爲互聯網人的一種“通過儀式”。問題在於,很多人對“大廠黑話”的不滿從何處起?

一是以辭害意。“語之所貴者意也。”在日常表達中,比語彙更重要的是語彙的用法。正如文章開頭的報告,堆砌術語、爲用而用,打亂了詞語應有的用法,違背了語言的表意初衷。二是故作高深。晦澀不等於專業。“爲賦新詞強說愁”式的生造概念,實際是膚淺的自我包裝。不懂的人“不明覺厲”,卻增加了業內人士的學習成本。

語言作爲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化簡爲繁、生搬硬套的表達只會讓交流更加困難。更重要的是,語言生態反映社會生態。一些企業將“行話”用得好不好當作能力高低、入行早晚的標準,將“行話”長短當作績效多少的標誌。正所謂“話語即權力”,一旦“行話”被強制使用,它將支配人們消除個體差異、改變思維習慣,進而產生不健康的企業文化,制約幹實事、出實績的熱情。所以,這一現象還要從文化氛圍、評價機制等方面尋求破解之道。

好好說話是一種美德。這並不代表各行各業都必須說大白話。必須承認,由於地域、文化、行業等差異,不同場景中的語言各有特點。日常生活中的俚語俗諺,學術著作中的嚴謹術語,甚至是外資企業中的中英混合,在便於交流的前提下理應並行不悖、各美其美。但需要明確,語言自帶門檻,不該自造門檻。用刻意修建的圍牆拒圈外人於千里之外,分圈內人爲三六九等,這樣封閉的語言註定難有持久的生命力。

語言的生命力在於因時損益。從“給力”“山寨”,到“賦能”“內卷”,很多網絡用語、學術用語進入日常生活,爲人們描述世界、表達思想提供了更加稱手的工具。此次對“大廠黑話”的熱議,折人們對互聯網企業的關注以及網絡在塑造社會文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我們期待,作爲創新先導的互聯網行業,在生產更豐富產品的同時,造就更符合時代的生動表達,爲開放、流動的語言之海注入活水。

這正是:

“黑話”發揮成“廢話”,以言盡意方飛花。

(文 | 石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