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智能汽車不能“智取”隱私 

近日,因特斯拉車內攝像頭“高清畫面”在海外市場被曝光,針對智能汽車個人隱私保護是否到位、是否收集敏感信息的質疑,再次引爆輿論。特斯拉官方聲明稱,駕駛室攝像頭在北美以外的市場並沒有激活,即使是在美國,車主也可以自由選擇是否開啓使用。這番回應被網民懟上熱搜:“要麼,是個人隱私得不到足夠保護;要麼,車主花錢買了個‘沒用的攝像頭’!”

不僅是特斯拉,幾乎所有智能汽車收集的信息、交互的數據、有記憶功能的設置,都涉及信息和數據安全問題。智能汽車正在成爲除了手機之外,最大的個人數據來源渠道。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的配置,給車主帶來方便,也給數據安全帶來了新挑戰。

曾有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特斯拉可以採集覆蓋車主個人信息、車輛環境信息、車輛行駛信息、車主手機信息等200多項信息,國內同類廠商採集事項也有170多項。

處理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智能化的大趨勢下,針對數據安全的監管必須加碼。尤其是具有強大數據採集能力的高等級智能自動駕駛汽車,需要加快落實相關數據採集、存儲、處理、應用法律法規和標準。我國網絡安全法已對在中國境內收集產生的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的境內存儲做出嚴格規定;《常見類型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必要個人信息範圍規定》中也制定標準,要求企業的數據採集要遵循合規和最小可用原則,不可過度採集。

面對智能汽車這樣的“新事物”,數據安全保護也需有更多“新辦法”。不少專家都曾提出要建設“數據銀行”“數據海關”,通過建立准入制度和備案管理等前置規則,利用區塊鏈等創新技術,做好關鍵數據的採集、傳輸、存儲和確權中的隱私保護,明確分級、分類管理,確保數據可追溯,並做好數據銷燬管控機制。

多起涉及個人隱私保護的事件一經曝光,就引起衆多關注,也從側面說明:社會文明程度越高,行業發展得越智能,公衆越注重個人隱私保護。消除公衆的信息安全焦慮,不僅需要法律及時亮劍,更需要行業內的每一個參與方,真真正正拿出切實的措施,堵住各類潛在的隱私保護漏洞;同時,要把溝通的功夫做在平時,降低公衆的焦慮感。

智能網聯汽車加速到來的同時,也需牢記:安全是任何一個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基石。龍頭企業不能店大欺客,應以更高的社會責任要求自己。越是大的平臺、知名的公司,就越需要珍惜用戶,在保護和捍衛用戶的個人隱私方面率先垂範,盡全力提高用戶隱私保護意識,用更高的道德標準創造良性的商業生態。(周琳 王辰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