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大證券研究

特別申明:

本訂閱號中所涉及的證券研究信息由光大證券研究所編寫,僅面向光大證券專業投資者客戶,用作新媒體形勢下研究信息和研究觀點的溝通交流。非光大證券專業投資者客戶,請勿訂閱、接收或使用本訂閱號中的任何信息。本訂閱號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敬請諒解。光大證券研究所不會因關注、收到或閱讀本訂閱號推送內容而視相關人員爲光大證券的客戶。

【銀行】存款都去哪了?——兼論銀行股和債市投資方向

報告摘要

現象:“三大現象”表徵穩存增存難度增加和流動性管理壓力提升

(1)量的特徵。一是在總量上,銀行整體穩存增存壓力有所加大,1-2月份增量存貸比(一般存貸款口徑)爲163%,同比提升7個百分點;二是在結構上,負債結構趨於惡化,一般存款與同業負債形成“蹺蹺板效應”;三是在機構分佈上,分化有所加劇,表現爲國有大行、農商行和農信社存款增長形勢較好,股份制銀行壓力最大。(2)價的反映。一是穩存增存壓力導致高成本主動負債“易增難減”,即定期類存款增長較快,1-2月份合計新增4.9萬億,同比多增1.34萬億,其中結構性存款增長約5500億。二是核心負債與同月負債成本面臨雙升格局。截至2月末,3Y定期存款利率較2020年9月上漲16.5bp,2年期、1年期、6個月期、3個月期上漲在10bp以內,NCD、短端利率、金融債發行利率較2020年均值均有10-40bp的抬升。

解釋:貨幣“總閘門”偏緊與負債結構性惡化

造成上述存款“三大現象”的主要原因爲:(1)“總閘門”相對偏緊,初步測算:2021年一季度外匯佔款、政府存款、貨幣發行以及繳準合計消耗超儲近1.2億。超儲率也由年初的2.2%降至3月份的1.3%左右。同時,類信貸資產配置力度放緩,進而導致貨幣乘數下滑和派生能力減弱。(2)負債結構性惡化:從“一般存款”向“同業存款”運動帶來的流動性不平衡。一方面,基金淨申贖規模較大,對零售存款持續形成“抽水效應”。另一方面,市場對貨幣政策一致性寬鬆預期被打破,同業槓桿率趨於下降,R001成交規模也由前期每日4-5萬億降至目前2-3萬億,非銀機構“滾隔夜”意願下降,短端資金供需更加均衡。(3)機構分化:“春節效應”帶來存款從城市到鄉村的存款搬家。受春節效應影響,資金從發達城市向縣域基層和農村地區流動,國有大行存款增長較好,而農商行、農信社則受益於基層網點優勢,一般存款同樣錄得較好增長,但股份制銀行整體受制於主要集中於發達地區的網點限制,對公存款增長偏弱,零售存款則受到資金跑步入市影響流失現象較爲普遍。此外,異地存款管理辦法也倒逼地方法人銀行加大對公存款吸收力度。

推演:銀行存款壓力持續性如何?

(1)整體壓力:穩存增存壓力高於去年,若央行不通過降準或超額投放MLF等方式補充中長期資金,銀行穩存增存壓力難以得到緩解。(2)負債結構:進入非銀市場的資金難有大幅迴流空間,非季末月份股份制銀行一般存款增長不容樂觀,司庫需要加大NCD發行和淨融入力度,同業負債佔比進一步提升。(3)機構分化:將主要在季末月份進行再平衡,且更多表現爲股份制銀行在下旬衝量,但這種衝量所形成的資金缺乏穩定性,往往跨季後即出現大幅流失。

銀行股投資邏輯

今年市場表現爲廣譜利率上行、信用體系邊際收斂、穩存增存壓力開始加大。國有大行因具有較強的存款基礎和成本優勢,NIM表現可能會優於股份制銀行,這種業績差應當體現在公司估值上,即預計今年股份制銀行與國有大行估值差將趨於收斂,國有大行股價存在相對收益。

銀行配置債券資產邏輯

對於配置盤而言,今年年初時點進場已出現浮虧,在全年收益考覈目標下,後續壓力會更大。因此,我們多次建議,二季度應“逢高配置”,且市場在利率上行調整之機,也會加大配置力度,利率階段性突破3.3%時可以更加樂觀。在這一策略安排下,債券市值淨價安全邊際較高,不會出現類似於一季度的明顯浮虧,票息策略也有助於降低收益考覈壓力。

風險提示:通脹壓力超預期,信用過度緊縮對經濟復甦產。

免責聲明

本訂閱號是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簡稱“光大證券研究所”)依法設立、獨立運營的官方唯一訂閱號。其他任何以光大證券研究所名義註冊的、或含有“光大證券研究”、與光大證券研究所品牌名稱等相關信息的訂閱號均不是光大證券研究所的官方訂閱號。

本訂閱號所刊載的信息均基於光大證券研究所已正式發佈的研究報告,僅供在新媒體形勢下研究信息、研究觀點的及時溝通交流,其中的資料、意見、預測等,均反映相關研究報告初次發佈當日光大證券研究所的判斷,可能需隨時進行調整,本訂閱號不承擔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義務。如需瞭解詳細的證券研究信息,請具體參見光大證券研究所發佈的完整報告。

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任何投資者不應將本訂閱號所載內容作爲投資決策依據,本公司也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訂閱號所載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本訂閱號所載內容版權僅歸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任何機構和個人未經書面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製、轉載、刊登、發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權行爲給光大證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光大證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責任的權利。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