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智庫 原創

轉載請註明來源和出處

導 讀

北斗系統是國之重器。市場上所謂的“北斗產品”,往往只是某一企業的產品,並不能代表北斗系統。北斗系統和依託北斗系統從事開發的廠家是兩回事。

近日,貨車司機金某因“北斗系統掉線”被罰款2000元導致其服農藥自盡的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就在今天上午,唐山市披露了貨車司機服用農藥死亡事件調查情況,具體如下:

4月5日,金德強駕駛貨車進入豐潤區姜家營治超站崗亭接受路警聯合檢查。執法人員發現該貨車北斗定位系統未在線運行,涉嫌違反道路運輸有關法規,依法將車輛引導至治超站院內暫停,並告知金德強到治超站證照室接受進一步覈查。金德強沒有立即到證照室接受覈查,而是自行離開現場。後經調查發現,其到附近供銷社購買農藥,返回治超站到證照室窗口諮詢違法行爲處罰標準。工作人員根據《河北省道路運輸條例》規定,告訴其類似違法案例查實後罰款2000元。諮詢期間,尚未實施處罰行爲,雙方無過激言行,也沒有發生言語和肢體衝突。在沒有徵兆的情況下,其從褲子口袋內掏出事先購買的農藥快速喝下。證照室工作人員發現金德強喝下的不明液體是農藥後,及時報警並撥打120急救電話。在場人員立即將其送往醫院,經醫院全力搶救,救治無效去世。結合醫院臨牀檢驗診斷,公安機關認定金德強系服用大劑量“敵草快”農藥自殺身亡,家屬對此無異議。事發後,唐山市相關部門陪同家屬到事發地查看了全程視頻資料,如實向家屬通報了公安機關和有關部門的調查結果,並協助家屬及時處理了善後。

目前,不少媒體已經針對該事件進行了深入調查和多方位解讀,筆者作爲物聯網行業的媒體人,也想站在技術的角度聊聊這個事兒。

典型的物聯網資產追蹤應用

我們知道,因爲重載、長途駕駛、疲勞駕駛等問題,貨車尤其是重型貨車交通事故頻發。

出於對貨車交通事故的防範,2012年起,國家交通運輸部開始出臺辦法,要求運營商用車安裝衛星定位系統,未安裝合規行駛記錄儀的貨車,無法通過年審。此後規定不斷調整,按照2016年出臺的《道路運輸車輛動態監督管理辦法》,總質量12噸以上的普通貨運車輛,旅遊客車、包車客車、三類以上班線客車和危險貨物運輸車輛在出廠前應當安裝符合標準的衛星定位裝置。此外,符合條件的貨運公司應該自建或者使用社會化衛星定位監控平臺,並按照要求將車輛行駛的動態信息和企業、駕駛人員、車輛的相關信息逐級上傳至全國道路運輸車輛動態信息公共交換平臺。

從上述規定就可以看出,貨車定位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物聯網資產追蹤應用場景。貨車的車載衛星定位終端(行駛記錄儀等)一般會內置北斗衛星導航和GPS導航系統雙模塊,在採集到相關信息數據後,基於SIM卡芯片通過移動通信網絡(2G/3G/4G)將數據回傳至交通運輸監控平臺。

定位終端可以輸出日期、時間、座標、速度等信息,結合身份讀卡器和攝像頭等,能夠準確記錄駕駛員身份、駕駛時間、行車速度、停車地點、行經路線等——監控平臺據此可以分析判斷駕駛員是否存在疲勞駕駛、違禁停車、超速行駛等違規行爲。

所謂“掉線”,則是一種通俗的說法,其實是指定位終端與車輛監控平臺之間的通信聯繫中斷,導致監控平臺看不到車輛運行軌跡。造成“掉線”的原因多種多樣,比如終端的軟件或硬件故障、通信中斷(途徑盲區或SIM卡欠費)、服務器故障、定位平臺故障等,還有人爲遮擋、斷電或破壞等等……

那麼在這個事件中的“掉線”,究竟是哪一步出了問題呢?

北斗≠北斗衛星

在當前已經公開的很多報道里,都提到了事件的起因是所謂的“北斗掉線”,導致很多人誤解其爲“北斗衛星掉線”,實際上此“北斗”與北斗衛星並不能劃等號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建設的獨立自主、開放兼容的巨型複雜航天系統,2020年7月31日正式建成開通後,向全球提供開放、免費、高質量的導航、定位和授時服務。目前,全球已有120餘個國家和地區使用中國北斗系統。

依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目前形成了千億級的產業鏈,可以被分爲上、中、下游三部分。上游包括導航衛星設計、衛星製造和衛星發射,以及地面基礎設施,這部分要主要由國家投資完成,參與主體主要包括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科工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等國家隊;北斗終端屬於中游,它們或以芯片的形式,或以元件設備的形式生產能夠讓船舶、車輛和手機直接使用的產品;北斗導航應用服務商則屬於下游

一位要求匿名的研究北斗應用的專家對“時代財經”表示:“北斗衛星沒發射信號的機率是極低的,北斗系統由國家維護其正常運行。這起事件的核心與北斗系統的技術無關,而是北斗導航產業鏈下游應用出現了問題。”

在文章開頭的官方通報中,所用的描述是“北斗定位系統未在線運行”,而不是所謂的“北斗掉線”。可別小看這細枝末節的表述,不嚴謹的話可能會污名化北斗系統。

人民財評近日在《切莫將此“北斗”混同於彼“北斗”》中着重指出:北斗系統是國之重器。市場上所謂的“北斗產品”,往往只是某一企業的產品,並不能代表北斗系統。北斗系統和依託北斗系統從事開發的廠家是兩回事,這點必須明確。

問題很簡單,儘管北斗系統是在太空中組成“星座”,釋放出導航定位等能力,但具體如何去使用,則由第三方軟件或硬件,也就是“北斗產品”來實現。因此,北斗系統的能力是由軟件或硬件來調用,至於開發成北斗衛星定位行駛記錄儀、地質災害檢測儀器、海上短報文通信服務等等“產品”,其實都由具體企業和開發者來實現。

正因爲北斗系統的名頭響、口碑好,老百姓十分關注,利用“北斗”的高科技名頭忽悠的現象纔不鮮見。對於有些商家借北斗系統之名行炒作之實的行爲,必須堅決予以糾正和阻止,這既是對行業的規範,更是對北斗系統的呵護。

問題大概率出在定位終端上

既然北斗衛星不可能沒有信號,那要麼就是通信網絡出現了中斷,要麼就是汽車上的北斗終端出現了問題。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通信中斷的可能性並不大。研究北斗導航20餘年的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才聰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我國地域廣闊,即使在主幹道,通信盲區也可能存在。針對通信盲區,定位裝置具備“盲區補傳”功能,即車輛在通信盲區行駛時,定位裝置將軌跡記錄在存儲卡中,待通信恢復後,會自動將盲區軌跡補傳至服務器,定位平臺由此可以查詢到車輛的完整軌跡。在通信良好地區,長時間掉線,基本上可以推測爲定位裝置故障、SIM卡欠費或人爲因素。

財新網對該事件進一步調查發現,金某所開卡車爲一汽青島解放牌卡車。金德強於2017年或2018年購買了此輛卡車,購車之前,其北斗汽車行駛記錄儀就已經預裝。此類行車記錄儀,業內俗稱“前裝產品”。與之相對,市面上還存在着一批早於2013年生產的車輛,或者2013年之後生產但沒有預裝行駛記錄儀的客貨車,車主通常會自行購買行駛記錄儀,以外掛的方式安裝在車內,該類俗稱“後裝產品”。前裝與後裝產品功能大致相同,但後裝產品通常品質、可靠性標準都比前裝差很多,這是行業普遍規律。

然而,無論是前裝還是後裝,車載終端質量的整體合格率都令人擔憂。交通運輸部辦公廳去年12月公佈的2020年度道路運輸車輛北斗導航車載終端質量監督抽查結果顯示,在8個省市,抽取了27家企業生產的30個批次的產品,最終確定合格樣品19個,不合格樣品8個,主要不合格項指標爲定位功能、盲區補報功能、休眠功能、CAN總線數據上傳、路線偏離提醒等,抽樣合格率爲70.4%。

據《中國新聞週刊》報道,金某車上的北斗記錄儀運營公司工作人員稱,其車上的定位系統於去年12月就處於掉線狀態,但後臺通常不負責提醒工作,也無法分辨其系故障抑或人工損壞

至於更具體更細節的部分,就有賴於技術去復原真相了。

結語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基於北斗的車輛動態監督對提高交通運輸安全和效率的作用非常顯著,可極大地減少因疲勞駕駛、超速行駛、違規停車等導致的重特大人員傷亡事件。但技術不是萬能的,當出現類似“掉線”的狀態時,執法人員是否能夠帶着人文情懷合理執法更加重要。當前,全國有3000萬卡車司機,承載了中國76%的貨運量。但不同地方和部門對卡車司機的違法違章處罰標準的不統一,讓司機們無所適從。未來,希望類似的悲劇不再重演。

參考資料:

《人民財評:切莫將此“北斗”混同於彼“北斗”》,***

《卡車司機北斗定位系統掉線背後:終端產品質量嚴重下滑,服務費缺統一標準》,時代財經

《“北斗掉線”問題出在哪兒?該北斗衛星來背鍋嗎》,科技日報

《“北斗掉線”司機自殺背後:北斗概念正被濫用 無正常數據就會罰》,新浪科技

《河北貨車司機事件跟蹤:“盒子”到底因何斷線?》,第一財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