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饱”,叫做“怕小孩子没吃饱”。但是为了哄小孩多吃,不断地“再吃一口就好”、“吃完就可以……”,却可能造成更多反效果。

陪伴每个父母和小孩,成为更好的自己。

搜寻公众号 ''亲子天下''关注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文:黄敦晴

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心里、嘴里都常有一种“饱”,叫做“怕小孩子没吃饱”,在喂食、或督促孩子吃饭时,忍不住说“再吃一口就好”、“吃完这一口就可以吃甜点”、“吃完这一口就可以去玩”……。

这种心情,中外皆然,连话术也类似。美国育儿媒体Moms.com刊登教养作家葛洛森(Megan Glosson)的文章,整理了相关研究,提醒父母这几句话的盲点,并提出其他建议。

避免用“再一次”、“吃完……才能……”

因为这些话,可能会让还在发展认知和语言的孩子觉得困惑。例如,孩子会搞不清楚大人的“再……就好”究竟是什么意思。因为“再一口就好”的结果,常常会有接下来的“再一口”、又一口。

但其他的“再一次”却未必如此,像是在游乐场“再玩一次就要回家了”的结果,就不一定会有“再玩一次”,而是真的要回家,也难怪有些孩子会一直重复“再玩一次就好”。他们可能以为可以一次再一次,未必是真的想耍赖。

另外,这也会影响小孩对自己身体的自然感知,以及被迫在自己的感受和大人的强迫喂食间做选择。例如,有可能孩子当时真的觉得饱了,吃不下,为了听话或无法拒绝而一直吃下去。或者,孩子说了很饱,但是大人坚持要再多吃一口、又一口。

感觉与认知发展还未臻成熟的孩子,可能因此会对“饱”的感觉和意思感到错乱,或是吃太多而引发其他健康问题,甚至长期的饮食失调。

至于,“吃完……(如蔬菜)才能吃……(如甜点)”、“吃完……才能玩……”,这样的话,则可能让孩子以为,得先吃完的东西似乎比较不好、不讨人爱、是苦差事。比较后吃的东西、或是吃完才能做的事情,变成一种奖励,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久了以后,恐怕会养成错误的认知与饮食习惯。

让孩子练习分辨是“饱”还是“饿”

其实大人希望孩子多吃,都是出于好意,怕他们营养不够、不均衡、或没吃饱。所以解方也在于,教小孩体认饱与饿,并且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首先是大人跟小孩要对孩子的“饱”或“饿”有共识。大人可以跟小孩解释,也在餐与餐间教孩子体验“饱”跟“饿”,以及“吃太少、没吃饱”,和“吃太多、太胀了”,分别是什么感觉。

例如,当小孩吃到开始玩食物、或是停止进食、完全忽视食物时,就可能是不饿了。这时可以趁机问他们,是不是觉得饱了,是不是吃好了。这也可以帮助、鼓励他们跟大人沟通是不是吃饱了这件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知道聆听身体的讯号,并且观察自己的饮食习惯。

另外,大人也要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饮食习惯。例如,规律的正餐、点心时间,包括合适的份量。因为,常常孩子是在二餐中间吃太多零食,真的不饿;或是发现只要正餐少吃,就会有更多喜欢的点心。

甚至,进食时间与份量不一致,会让孩子在有食物、或喜欢的点心时大吃大喝,因为担心接下来不知道何时还会有这些食物,结果就会连大人也搞不清楚,孩子是真的饱了还是饿着。

要孩子“再吃一口”、“吃完这一碗”,都是为了让孩子健康地吃饱,但孩子不见得理解这样的深意。不如规律地给孩子健康、份量合适的食物,教孩子健康的饮食选择,也让孩子告诉大人饱了没。

★版权所有,转载请加注作者及出处,出处为亲子天下微信公众号。

看更多:

担心娃吃不饱,你可曾先问自己:吃饱了吗?

关于孩子吃饭这件事,老师的困扰

看小孩吃饭大人都气饱了?父母一定要松绑的9个吃饭规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