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徐詩琪

大企業紛紛下場做新能源車,二輪電動車這個稍顯傳統的市場也沒閒着。2021年開年,滴滴與哈囉出行都宣佈要自造二輪電動車了。

“小電驢”爲何成了香餑餑?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中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動車生產、消費以及出口國,保有量突破三億,近十年的年產量在2500-3500萬輛左右。換句話說,幾乎每四個中國人裏就有一個人騎電動車。

儘管市場趨於成熟,但2019年開始實行的新國標讓廠商們嗅到機會——按照新國標規定,一些老舊的電動車不能上路了,必須替換成新的、符合規定的車。而2021年正是許多省市設立的政策過渡期最後期限,今年或會迎來電動車換新高峯。

小牛電動爲代表的鋰電池電動車廠商成了受益者。2014年成立,2018年納斯達克上市的小牛,在成立之初就被視作攪局者,它選擇了更高成本的鋰電池而非傳統廠家用的鉛酸電池,4000往上的價格也比雅迪、愛瑪們高了一個檔次,並且較早用軟硬件結合的方式,提升了兩輪電動車的智能化水平。

近期,小牛電動升級了自己的產品矩陣,推出包括GOVA F0、GOVA C0及小牛電動滑板車等十款產品,覆蓋了電摩、電動自行車和滑板車。

CEO李彥說,小牛已經進入“2.0”時代,擁有180萬的用戶,去年賣了60萬輛電動車。他放言,下一階段的目標是:5年後年銷售量達到600萬臺,也就是銷量翻十倍。

創始人李一男離開後,小牛電動的確發展地較爲健康。它走過了成立初期的“燒錢”狀態,自2019年開始盈利,到2020年公司營收24.4億元(人民幣,下同),淨利潤1.69億元,毛利率達到行業較高的23%。最新的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小牛電動總銷量近15萬臺,比去年同期增長2.7倍,其中國內同比增長321.5%。

但面臨的問題也不少。例如其單價太高,在下沉市場無法和雅迪、新日等傳統廠商競爭;而自己最擅長的鋰電領域,也正遭遇傳統廠商和新興的滴滴等競爭對手的突擊。

關於這些問題,李彥在接受採訪時給出了答案。

以下爲包括界面新聞在內的媒體採訪實錄,略有編輯。

問:造車是一個趨勢,小牛會不會考慮做四輪車?

李彥:我們還是定位在城市的微出行,而且是單人出行。其實最省事的交通方案是公交地鐵,但是它不能點對點,(所以纔有電動車的必要)。再看新能源汽車,一度電開六七公里,但我們能開60公里,而且一輛汽車佔的道路資源裏能放下4輛電動車了,所以說做汽車和我的出行理念是相違背的。

第二,說實在的我們也燒不起錢,100億的門檻,不管是人民幣還是美金,我們燒不起。我們還是一個幾十億美金市值的小公司。

問:去年小牛開了幾百家線下店,那在三四線城市或者更下沉的城市,接下來如何佈局?

李彥:截止到昨天(4月6日)爲止,我們在中國是有2000家門店,儘管這樣說,這2000家門店主體還都是在一二線及部分的三線城市。比如說在北京,在上海都已接近有100多家以上的門店,在少部分三線城市和四五六線城市,整個渠道網絡的佈局還不夠多。

一方面是因爲我們自己的銷售人員團隊沒有足夠滲入到每個市場,尤其到三線再往下滲入到鄉鎮市場,我們也在不斷構建團隊,不斷推出新品來覆蓋這些市場。中國的整個市場如果一年4000萬輛、存量有2億市場的話,市場空間巨大。我們現在只是覆蓋了冰山上一小角,對我們來講這個前景會很大。

問:怎麼看整個市場的競爭格局?小牛未來在戰略上如何應對這種競爭格局?

李彥:首先整個大市場是增長的,這個增長主要來自於疫情期間大家對個人出行的選擇。第二個是鋰電佔比的增長,2019年的時候,鋰電可能佔市場的整個比例不到10%,而是7%到8%的樣子。2020年的時候大家說佔15%、16%。如果整個市場增長10%到20%、20%多,鋰電的佔比分量在double增長,實際上我們面對的這個市場的增長每年的增速是雙倍還要再多。

在我們2015年出來的時候,全國當時賣鋰電也就是大概有個幾十萬臺。現在看去年的時候鋰電有四五百萬臺了,因爲這個市場太高速增長了,那麼不管是兩輪電動車之前的廠家還是新的廠家,大家一定會進來。

現在有更多品牌進入智能鋰電兩輪電動車,對我們是非常好的事情。第一是大家一起把這個市場做的更大,第二也是會推動整個行業向着智能化、鋰電化和品牌化方向良性發展。整個行業不是走低端化、成本化、低價化的邏輯,那樣的話對大家只會做一些更低質量的產品,那麼每個品牌最終也沒有什麼利潤可賺。

未來我認爲出行品類會是multiple winner(多個贏家)的局面,有多種風格就一定會有多家品牌。

問:考慮過做共享電單車嗎?

李彥:有廠商來談過合作,但實在做不了。我們如果只做代工的話毛利很低,同時他們(共享電單車廠商)也不需要這麼好的車,對吧?

這塊不是我們不想做,而是不會做。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產品。可能其他做1500元單價的廠商就有專人研究如何做到極致的成本,同時還有一定安全性和低能耗。這些我們現在不會,我們從過去四五千的產品,到現在學會做2000多的產品,已經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問:前陣子九號公司推了一款氫能源電動車。小牛會考慮鋰電以外的其他新能源嗎?

李彥:我們對所有的動力系統都不排斥的,如果這個新能源是很好的,我們願意擁抱接受。但是我們擅長做的是,把它做到量產化和平民化。就像2015年我們發現一塊鋰電池2000塊錢就可以搞定,普通消費者可以用,而且安全度夠了,所以纔出來做。

所以這方面我們一直在研究、在看,但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是什麼?是這個東西是可量產,同時安全性夠。

問:外界評價小牛電動是電動車界的小米,你認同嗎?

李彥:不認同,小米這個企業太偉大了,我覺得我距離他很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