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抑制感性衝動,堅持理性投資

來源:期貨日報

在古典經濟學中,經濟學家偏向於認爲理性是對人性的一種“高度概括”和“理想化處理”。雖然投資是一種感性衝動的行爲,但真要實施起來絕不能太感性,而是要理性地分析與考量。

投資行爲源於感性衝動

“在我們從事認識活動以前,必須先對認識能力本身進行一番批判性的考察,以確定它是否能承擔起我們所賦予它的任務——把握絕對真理。”康德如是說。人的認識能力分爲理性和感性。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維狀態下爲了獲得預期結果,有自信和勇氣冷靜地面對現狀,並快速全面瞭解現實,分析出多種可行性方案,再判斷出最佳方案且對其有效執行的能力。感性是指感覺、知覺的心理活動。

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很多生活習慣在原始叢林可以幫助我們躲避野獸的襲擊、避開天氣災害等,但在現實社會中,我們的本能是趨於失敗而非成功的(如貪圖享受、急功近利、目光短淺等),面對選擇時,我們更多地依賴感官體驗、經驗經歷等,不可避免地犯着同樣的錯誤。就如大部分投資者不對市場本質進行深入分析,僅僅依靠自己的感官和小部分知識進行投資,這部分人的投資結果往往是虧損大於盈利。

由於人在本質上是牴觸和厭惡變化的,所以身體懶惰的投資者是光想不幹,大腦懶惰的投資者是光幹不想。而思維懶惰的投資者,自以爲每一個投資決策都是理性思考的結果,其實他們的行爲更多來源於感性。雖然投資者知道每一筆投資決策都有出錯的可能,但他們更願意相信這種感性的反應。

一般來說,投資者對於風險來臨之前的感知,主要來源於投資者的感性,來自以前的投資經驗,但放緩思考的速度、思考下一步決策等,這都需要投資者進行理性思考。在古典經濟學中,經濟學家偏向於認爲理性是對人性的一種“高度概括”和“理想化處理”,雖然投資是一種感性衝動的行爲,但真要實施起來絕不能太感性,而是要理性地分析與考量。筆者的態度是:做任何投資決策都要理性地考慮風險,這樣才能把投資做得完美。

理性思維抑制感性衝動

感性主要來自我們固有的生存本能和社會認知,行情上漲時的衝動、虧損時的僥倖心理,這些都源自投資者與生俱來的本能,都是自主發生且毫不費力的,這些行爲儲存在我們的記憶中,不必刻意也無需努力就可隨意提取。然而,理性是經過深思熟慮後作出選擇的主要依據,當理性發生的時候,其感性行爲(如衝動、僥倖、貪婪、恐懼等)都會受到抑制。

在投資過程中,感性和理性常常是互相配合的。投資者在確定交易機會時往往來自感性,然後理性被激發,從而產生投資決策和行爲。當然,理性更需要我們集中精力,如果注意力分散,思維也會隨之中斷。當投資者的思維遇到阻礙時,那些貪婪、恐懼等感性行爲無法給我們提示,這就需要理性爲其提供支持。比如,當投資者看多油脂期貨價格時,偶爾會出現令人感到驚訝的利空消息,投資者會把目光集中在這個令人瞠目的消息上,並在記憶中尋找發生這種消息的原因。同時,由於以前出現類似的情況時,價格大跌導致的恐懼和焦慮情緒不斷浮上心頭,此時你的理性反應應該是嚴謹地對待該消息的影響力,但最後往往是感性情緒主導了自己的行爲。

在投資過程中,感性和理性常常是互相分工的。在熟悉的情景中,因感性而做出的反應是準確的,就像我們遇到蛇就逃跑一樣。在投資過程中,因爲感性很容易犯系統性錯誤,你會發現感性思維常常會將原本較難的決策問題簡單化,而對於邏輯推理和統計分析,它幾乎一無所知。不過,感性系統是無法關閉的,因爲沒有一個投資者可以完全做到理性思考。

當然,感性與理性之間也存在衝突,這在投資過程中非常普遍,投資者也都有過同樣的經歷:當前期良好的走勢突然有了回調機會,感性會反覆指使你“趕快買入吧,這是好機會,還會上漲的”。理性則會提醒你現在的走勢是走壞的開始,最好等回調完了確認上漲趨勢繼續的時候再考慮買入。

理性的衆多任務中就包括抑制感性所產生的衝動,就是要有意識地控制自我行爲。那麼我們該怎樣避免思維上的錯覺呢?一般來說,感性都是自主運行的,我們無法隨意使其停止,當理性對感性有所察覺時,我們需要理性地進行強有力的調控和積極運作來避免思維錯覺。當然,如果在投資中時刻質疑自己的想法、時刻對自己的行爲保持警覺,那麼我們在做選擇時就會拖沓且非常低效。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妥協:學會區別常會出現重大錯誤的情景,並在風險很大的時候儘量避免這些錯誤。

總之,不成功的投資者都一樣,無非就是犯那幾種耳熟能詳的錯誤,他們的投資都是依靠本能來進行的,而成功的投資者,無不始終理性地堅守着自己的交易系統和投資理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