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 謝璞

來源: 謝璞筆記(ID:jiaxinwen360

用“混戰”描述當下的電商競爭,再恰當不過,萬物皆可電商的當下,業內喜歡“內卷”來概括幾大平臺的博弈。抖音在廣州召開首屆電商大會,提出“興趣電商”,阿里則宣佈“廣州誕生首個百億淘寶村”,接着天貓又推出降商家入駐門檻一系列措施。這有針鋒相對的潛語。而更早前,快手召開首個商家行業大會,選擇的城市是杭州。

短視頻平臺強化電商戰略以及圍繞電商在主播、MCN機構、供應鏈端的爭奪,只是這場混戰的冰山一角,南北中國的諸多城市,還有如火如荼的社區團購之戰在上演。

中國電子商務市場其實一直處於激烈競爭中:早期是8848與卓越、噹噹、慧聰網、阿里巴巴的史前探險,接着是eBay易趣與淘寶的較量,淘寶剛剛贏得市場時,騰訊又推出了拍拍網、百度也推出了有啊,希望坐收漁利,再後來是京東、凡客、庫巴網、好樂買、樂淘等羣雄逐鹿,京東和天貓成爲PC時代兩種模式的最後勝者,當市場還在關注京東、天貓對決的時候,市場又有了O2O大戰,更意外殺出個社交電商拼多多,拼多多的崛起也引來如雲集等效仿者,與此同時,還有生鮮電商、社區團購等等。

一個簡單論斷:中國電商沒有一勞永逸、一招制勝的商業模式。崇尚“大力出奇跡”的字節跳動,在其9週年之際,創始人張一鳴提出“平常心”,這與其戰略的“脫虛入實”,抖音加碼電商背景有關。電子商務,是場沒有終局的戰爭,任何時候都有機會。

爲什麼電子商務很難出現,如Google、百度之於搜索,Facebook、微信之於社交這樣一家獨大的市場情形?

簡單來說,互聯網是線下實體的線上映射與放大,電商是線下零售互聯網映射,零售市場規模龐大,品類繁多,任何一家公司都無法形成有效且持久的壟斷。

具體而言,電子商務分線上與線下虛實兩部分,是人、貨、場的效率匹配,涉及信息流、資金流與物流,任何一個環節要素的變化,都能帶來行業競爭的變化。京東崛起,是尋求佈局最優解,拼多多崛起,是依靠新的消費人羣和流量供給側改革,抖音、快手做電商,優勢也是在人羣、信息和流量層面。

電商混戰不可避免,未來電商格局必然是多平臺共存,那麼究竟哪些因素導致了今天的混戰?未來幾家平臺如何演進?以及,影響這場競賽的關鍵是什麼?

要預測未來,可以先回到過去。當下電商混戰的種子,在2015年埋下。

一、爲什麼,微信沒能成就微商和京東,卻成就了拼多多?

電商圈幾度流行“流量統治一切”的說法。PC時代,騰訊、百度做電商都是以“流量”爲前提,移動時代,微信誕生後也一度流行,2020年抖音、快手發力直播電商,“流量說”再度流行。

“流量說”有它的道理,但流量只是電商成功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否則,很難解釋,PC時代的騰訊、百度都有流量,但均以失敗告終。

互聯網從PC向移動轉型初,正是電商淘汰賽,淘寶一拆三,淘寶、天貓繼續領跑,爭奪第二位置的是京東與騰訊電商。微信誕生,迅速佔據前所未有的壟斷優勢後,給一度沉寂的騰訊電商看到了希望,也是在2012/2013年,業內流傳着“微信顛覆一切”的吶喊。

後來故事是,騰訊2014年放棄了騰訊電商併入股京東。微信的流量,沒有拯救騰訊電商,也沒有賦能“微商”,也沒有成就京東,因爲最終借勢微信的社交電商是拼多多。

客觀來說,微信電商不是沒有成功,而是騰訊的戰略取捨,微信並未沒有看上電商——遊戲和廣告,利潤率高,以及,微信的定位是基礎設施,做好微信支付的同時,也爲騰訊投資戰略護航。

那時候“微信顛覆一切”的邏輯是:微信提供了企業公衆號,以及社羣、朋友圈等工具,商家可以跟消費者直接溝通,而淘寶的根基在於,店鋪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牆,淘寶恰恰是通過匹配買賣雙方賺錢的。

這一假設,有它的合理性,也就有了後來“微商”的流行。但微商在爆紅兩年後,卻最終沉寂下去,甚至集體消失。微商的消失,歸結於“貨不行”,平臺不作爲,泥沙俱下,導致線下面膜等各種三無產品湧到線上。

微信是通過社交建立信任的場景,但微商卻是消耗信任的場合。微商是社交關係的快速變現,“買茶葉小女孩”等騙局,只是微信消耗信任的極端體現。

究其根源在於,平臺的不作爲,沒有或者說,是不屑爲微商提供建立信任的獎懲機制,最終導致,微商生態劣幣驅良幣。

微商之後便是京東,京東與騰訊的合作初期,也算中規中矩,但拼多多的崛起,讓京東從微信賺取的流量和用戶增長,相形見絀。

其實,早在2016年京東就上線了拼購業務,作爲騰訊系最早的電商“天選之子”,京東卻並沒有充分利用微信網絡,因爲京東內部並不看好拼多多,有高管認爲“拼多多模式簡單粗暴,低價策略吸引的都是價格敏感性客戶。這注定了中高端人羣也許永遠不會去上面買東西”,這樣的篤定,源頭是劉強東。

拼多多孵化從2015年開始,這一年,騰訊與京東啓動了“京騰計劃”,2016年,拼多多與拼好貨合併,此後騰訊入股,京東卻在忙着與今日頭條宣佈戰略合作,推出“京條計劃”。拼多多的崛起,是在2017年,也是這一年,京東先後與百度、360,達成戰略合作,推出一系列的“京X”計劃。一系列的“京X計劃”,有些捨近求遠,京東並未如拼多多那樣,真正挖掘微信社交的資源。京東重視拼多多,還有一個背景是,2017年開始,騰訊啓動了“智慧零售”戰略,繞開京東,面向線下參股傳統零售。

京東錯失微信紅利,並非簡單的傲慢與輕視,深層原因是,無法擺脫發展慣性帶來的路徑依賴:1、作爲當時排名第二的電商平臺,京東更傾向於流量自主,發展自己的App,不能在流量端受制於人;2、京東以數碼3C核心品類起家,自營模式要“貨如輪轉”的高效,天然傾向於賣暢銷品類,導致長尾品類競爭力不足,正如此,京東商品毛利率太低,並不適合微信的“社交電商”——事實上,京東一直處在自營和平臺的矛盾衝突中,長尾市場做不好,也一直是困擾京東模式的問題。

拼多多的崛起,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它看上去似乎是“人、貨、場”的全新重構:1、阿里上市後,淘寶消費升級,淘汰出許多店鋪,這些店鋪給了拼多多供應鏈端的機會;2、中國互聯網從2015年開始,發生了人口結構性調整,也就是下沉人羣加入到移動互聯網,加入到微信;3、微信生態,包括微信支付崛起、微信社交關係鏈爲它提供了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4、京東與天貓的競爭焦灼,以及O2O大戰、外賣大戰,新零售大戰,分散了競爭的壓力,與此同時,淘寶的多年發展,也爲拼多多奠定了電商基礎設施,可以借力。

諸多拼多多成功因素中,最重要的應該還是新的消費人羣。微信人羣是中國電子商務的天花板,在2015年,阿里巴巴中國零售平臺活躍用戶數是4.07億,微信用戶數是6.97億,2015年一年時間,微信增加了1.97億,淘寶與微信相去近3億,與此同時,微信6.97億用戶數約等於中國城鎮人口數。這也是,中國移動互聯網創業浪潮,以及電商混戰濫觴於2015年的原因——這是中國互聯網發生了結構性改變的一年,也是4G網絡普及的一年。

一系列的因素最終導致的結果是:拼多多通過水果和更多C2M的非標品,利用微信基礎和“通行特權”,用最簡單且有效的價格戰,佔領下沉市場,俘獲勢能,最終向京東、淘寶腹地進攻。

“百億補貼”是拼多多用戶增長的分水嶺。補貼前,拼多多是利用對微信規則的研究和“通行特權”比京東和淘寶,更有效率的佔領“下沉市場”,補貼是三個平臺正面對決的開始。

拆解拼多多的模式,可以簡單概括爲前後兩端:前端是“聚划算”,後端是“微信關係鏈”。拼多多成功地將“聚划算嫁接在了微信生態上”,構建起一套點對點的基於微信關係鏈的社會化“淘寶客”體系。這也是阿里在2019年開始重視拼多多挑戰時,重啓聚划算的原因所在。但從博弈的角度來說,用聚划算對抗拼多多,是個未必有效的決定,這個我們會在後面做更具體的分析。

二、抖音認貨不認人,快手認人不認貨?

電商的迭代是“人、貨、場”三個層面的重構,拼多多用特有的方式回答了這個命題,抖音和快手也要回答這個問題。兩個短視頻平臺切入電商,最重要的基礎,是它們有短視頻流量,以及,匹配信息與用戶的算法或“社交”,與此同時,淘寶、天貓、京東和拼多多,尚未完成商品信息從圖文向視頻富媒體的升級。

有分析顯示,淘寶系每年Top1000的商家中,迭代更新佔比維持在30%-40%區間,供應鏈合理的淘汰和競爭,對淘寶來說,是維持其平臺活力的必須,對抖音、快手、拼多多來說,則是借勢的基礎。市場永遠處於不斷尋求動態平衡的狀態。

事實上,抖音Top1000的達人,其實也保持着類似的一個迭代速度。活躍在抖音的達人和MCN機構,也是一年換一波。能長出“新品牌”,長出“新東西”,是生態健康的標誌,這也是京東電商一直未曾做好的原因。

字節跳動對電商,是念念不忘:早在圖文時代2014年,今日頭條就推出了“今日特賣”,在2016年推出與京東合作的“京條計劃”,在2017年上線了電商廣告系統“魯班”,在2019年上線了“抖音小店”,2020年,抖音推出羅永浩,也切斷了電商外鏈。

2018年前後,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字節跳動,抖音的成功,讓字節跳動脫胎換骨。2019後的字節,更像是2009年的騰訊,業務四面出擊,藉着流量勢能尋求戰略“軟着陸”。

抖音提出“興趣電商”,是字節跳動IPO的前奏,一定意義上,也與“大力教育”受限有關。字節目前是阿里之外最大的廣告公司,阿里也好、拼多多也好,電商平臺的最大營收,其實是廣告,廣告與電商,是一回事,因爲商品即內容,內容即商品。

但從平臺治理的難度來說,短視頻內容和“貨”,還不一樣:短視頻內容是數字化的,短視頻只是商品信息的數字化展示。抖音的算法和審覈,可以最快速的瞭解一個視頻的好與壞,受不受用戶歡迎,但商品的好和壞,用戶要用過了才知道。

電商並不是只要有足夠海量且精準的商品信息匹配就可以成功,還需要購物保障、服務保障、倉儲運輸、平臺治理、商品質量、假貨清楚、退款退貨等等一系列配套——乍一聽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做起來又是積年之功。這也是,張一鳴在當下強調“平常心”,要有耐心,不隨便說All In的原因——電商可能並不適用“大力出奇跡”,需要的是從基本功做起。

抖音與快手的路徑差異,究其根源是其平臺的成長差異決定的。最極端的描述是,抖音認貨不認人,快手認人不認貨。

抖音的崛起,依靠機器算法,這要求海量的視頻供給,通過快速“刷新”判斷匹配是否有效,也因爲對“刷”的高度依賴,抖音在“社交”上有所不足,這也是字節系的“關注”或“粉絲”,可能無效的原因。運營層面,抖音也有過“製造流行”的傳統,也因此,抖音逐漸形成了“種草”的特點,抖音也在品牌廣告上有所建樹。

抖音的核心是“內容”,或者說,是內容的“規模效應”。

我們所調研的抖音電商兩個特別的案例:一個是24小時“喫播”,它的定位是電視購物,粉絲基數並不大,但商品價格有優勢;一個則是簽約醫院醫生或廣播電視臺主持人,藉助“制服”、“職業”賦予的信任感,賣書或保健品,通過拍攝大量視頻,博爆款。

這些“大力出奇跡”的電商模式,核心是“規模效應”。

抖音最佳路徑,是通過品牌廣告切電商。羅永浩是這一路徑的案例,羅永浩直播的商品,並非全網最低價,商家的投放更看重的其實是“品牌曝光”。抖音是目前電商平臺外最大的廣告投放渠道,從品牌切電商,也是最佳路徑。

這種品牌廣告切電商的方式,其實也是騰訊重啓電商的路徑。朋友圈廣告,最終落地在品牌官網或官方公衆號,品牌曝光的同時,也帶來了潛在的電商銷售。微信做視頻號,推直播,優化搜索,抖音做社交,推搜索,都是指向一個閉環生態,指向電商。

電商混戰,本質上是“連接”的戰爭,互聯網的本質是建立連接,互聯網皆可電商,這是產業的必然。互聯網的盡頭,是電商。

抖音的“興趣電商”,是對此前“製造流行”、“記錄美好生活”、“品牌種草”等抖音慣性的延續,也是對淘寶、京東、拼多多等的概念區隔。從平臺的差異來說,抖音對標的,更像天貓、聚划算與小紅書、點評的結合。而快手電商,更像對標拼多多,關於拼多多的電商策略,今後我們會單獨做分析。

三、“多打多”的混戰可能是阿里最不虧的局面

近一年媒體的描述中,都把阿里定義爲“守勢”一方,將拼多多、抖音、快手、微信、京東、美團定義爲“攻勢”一方。這種論述,有它的前置條件,電商是阿里的主賽道,阿里也是既定的贏家。

這種攻守描述,引申出來一個很重要結論是:阿里在2016年弱化聚划算以及上市後主導的淘寶生態的升級,是兩個錯誤決定,如果沒有這兩個決策,或許後來就沒有拼多多的出現,也沒有其他挑戰者。

這一論述很顯然是錯誤的。它忽視了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在內容和服務付費之外,唯一的盈利方式只能是電商的廣告和佣金。誰也不能阻止競爭者的進入,互聯網公司要麼加入電商分工融入某平臺生態,要麼自己做電商。

商業模式的本質,是分工問題。新的商業模式,就是新的分工形態。電商挑戰者必須要建立一套比以往更有效率的分工。在供給或需求端,或者是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端做新的效率分工。

拼多多在供應鏈端的確是“聚划算”模式,但它在需求端實現了全新的分工形態——或者說,是“淘寶客”的迭代升級,拼多多構建起一套點對點的基於微信關係鏈的社會化“淘寶客”體系。這套體系,也像小米手機微博時代“粉絲經濟”的升級版。

事實上,早在2015年,阿里便開啓了“淘寶農村”戰略,不過,淘寶依靠的是線下阿里鐵軍的地推,拼多多依靠的是微信的“天網”,拼多多對微信規則的熟悉,以及有騰訊投資帶來的“通行特權”。

阿里是在2019年重啓聚划算,在2020年推出“淘寶特價版”。“淘寶特價版”的推出,更像是2012年淘寶一拆三的重演。前面我們說到,用聚划算應對拼多多,不是一個明智選擇,因爲聚划算打拼多多,這是在淘寶腹地展開較量,推出“淘寶特價版”則是用拼多多的模式在拼多多的腹地展開競爭,與此同時,聚划算也是淘寶流量變現的核心板塊之一。這樣的例子,也發生在京東,京東也推出了獨立的“京喜”。

隨着“淘寶特價版”的推出,阿里在這場電商混戰中已經算是“明牌”,幾個不兼容的場景,獨立出淘寶、天貓、淘寶特價版、閒魚、盒馬幾個App,多個端口,多線作戰。

從博弈的角度來說,電商越是混戰,越是對阿里有利。抖音、快手、京東、拼多多、微信、得物等等,“多打多”其實是利好阿里的局面——類似的博弈在PC向移動過渡期已經出現過,2009-2013年,京東、騰訊、凡客、噹噹、庫巴、好樂買等羣雄逐鹿,那時其實是淘寶、天貓的快速增長期。再後來,京東成爲市場唯一能夠對天貓構成威脅的選手,阿里反倒不好應對,天貓與京東的攻守易位,發生在2017年第二季度,天貓GMV增速反超京東,終結了“追趕者增速故事”,除了天貓新品首發策略之外,還有個背景是拼多多開始崛起,以及新零售、生鮮大戰,電商市場重歸混亂。

混亂不是深淵,混亂是攀爬的階梯。

字節跳動在2018年開始也是開啓了全面戰爭,主動尋求“多打多”的市場混亂,除了戰略需要,也因爲競爭現實的博弈需要,字節需要內容領域“多打多”的混戰。

爲什麼巨頭都喜歡“多打多”的混戰?

一個最簡單的邏輯是,“多打多”的混戰,會將整個行業的成本推高,本就在供給數量和配套能力上有優勢的平臺,有更多交叉銷售的機會,容易獲得更高產出。

比如,同樣是花100元購買一個用戶,他在京東可能會買部手機,但逛淘寶,他可能會購買手機,再買個訂製的手機殼。在服務和配送一致的前提下,誰擁有更多的商品,更高效的匹配,誰就更有競爭優勢。

在“多端口”戰略既定的前提下,阿里的策略核心應該是落在了淘寶天貓上。淘系的策略,其實已經很在過去半年,也陸續浮出水面,最新的手淘產品及淘系的商家運營規則,體現出阿里的策略傾向——降低商家運營成本和門檻,強化商家的自運營能力,這包括收費工具的免費,也包括“訂閱”等私域的開放,以及,淘寶客銷售計入主站搜索。

又比如,天貓降低開店門檻,第一次推出了“天貓試運營期”。“店鋪寶”、“單品寶”、“搭配寶”、“優惠券”四個付費的工具,也將免費,並適用於所有商家。

這些策略,很重要的指向,其實是100萬-1000萬級別小商家,也就是腰部和長尾。在接下來的競爭中,這些商家將會扮演重要角色,甚至影響整個電商格局。因爲中小商家,是平臺活躍度和交叉銷售最重要的組成。但這部分商家的數量級也不是競爭的全部,持續經營、供給質量等反應“健康度”的指標,也將成爲砝碼。

電商平臺更像是線下實體的網絡重建,或者說是,在互聯網世界建立城市,城市零售的繁榮固然需要步行街、shopping mall,但真正體現一座城市活力和魅力的,往往是街邊拐角的某個小店。

四、看不見的門檻與電商終局

電商混戰,是互聯網發展的某種應激性反射:互聯網在用戶端增長已經到了極限,互聯網商業模式的盡頭,是電商。從這個角度來說,電商的未來,一定是“部落化”,無論是消費者抑或是商家,都將是多選擇並存。

正如前面說的,腰部和長尾商家,100-1000萬的賣家決定着阿里能否持續領跑電商,也將是決定抖音、拼多多能否真正站穩的關鍵。在多個平臺並存在既定前提下,商家的策略必然是多平臺,全網營銷,全網成交。但這一願景的實現,需要財務基礎,有規模前提。有資金有規模的品牌,必然會選擇全網營銷,全網成交的策略,但腰部和長尾商家,迫於現實會傾向於單平臺經營。

電商格局的演進不會再次重複PC時代,單純依靠規模取勝,最終贏者通喫的局面,因爲遊戲規則已經變了。PC時代的電商逐鹿,大都死於流量枯竭,需求太少,移動時代,流量已經不再是問題——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以及抖音、快手,都不缺流量,真正的較量將在是供給端、商家端。

對於這些動輒上億日活的平臺來說,供給的差異才是真正通過運營建立起來的無形又堅不可摧的門檻。供給的差異源自哪裏?平臺市場規則、治理規則、浮現規則,讓消費者在你這裏更可以買到什麼樣的貨,什麼樣的貨成爲市場的主流,你有沒有孵化力,當一個新的商家進入你的平臺的時候,多快能夠成長起來…這是一個複雜立體的系統,也需要一個漫長的檢驗週期,輸贏或者做大做小,短時期內難有定論。

比如快手的調整就很迅速,2020年,快手與京東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京東甚至退回至供應商角色,把交易落地在快手。這場轟動一時的合作後來也逐漸冷靜下來,很重要的原因是,京東供應鏈能力很難嫁接在快手的場景,京東所擅長的3C品類,在快手上很難賣,它的利潤空間也太低,快手上的達人更願意自己找供應鏈,自己找工廠貨。快手在今年的策略自然也就做了相應的調整,從快手的品類拓展和路徑選擇來看,它將對拼多多產生一定的衝擊。

從拼多多和淘寶的App形態來看,拼多多正在向淘寶靠近,試圖追上淘寶。這是一個很明顯的象徵信號:無論冠以“社交電商”,或是“興趣電商”,更多的是出自品牌和市場層面的需求,電商的形態會逐漸趨同。但是在可以預見的兩年內,抖音和快手暫時不會推出自己獨立的電商App,就像微信不會推出獨立的微信支付App一樣,爲社交基礎做支付,比支付基礎做社交更容易。

如果沒有獨立的App,抖音所能承載的電商業務,將會有限,抖音內容體系原本就是依靠“規模效應”,而缺乏足夠的網絡效應。這種狀態最終延伸至電商,就是“交叉銷售”不多,全頻高清的內容展現形式帶來了沉浸式觀看體驗,能夠提高“種草”的誘惑,但關聯購買和交叉銷售會弱化,所以在抖音的“興趣電商”,發展路徑更適合“精選”,以貨爲中心,少量SKU,主打規模。這將在非標品領域,對網易嚴選這類平臺,造成很大沖擊。

是的,從競爭的角度來說,諸如抖音、快手這類國民級App做電商,受衝擊可能不是淘寶、天貓或者京東,而是許多原本小而美的垂直行業電商。

反覆上演的電商競爭,告訴我們:市場從來都不是“守出來的”,戰略是打出來的,並且,電商的終局就是沒有終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