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通勤效率,背街小巷如何治堵?

如果說城市主幹道是“動脈血管”,那麼延伸在城市細枝末節的背街小巷則是“毛細血管”,二者都關係着一座城市的生活品質。

但往往,這些背街小巷是早晚高峯的堵點,也是社區居民停車難的心病所在。

2021年伊始,成都推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提升城市通勤效率是其中之一。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進成都五里墩支路,看到了這座城市針對“毛細血管”的治堵誠意。

治堵經驗:挖掘停車位、道路單循環

五里墩支路,所屬成都金牛區奧林片區,是典型的老城社區,路窄、人密,商鋪多、車也多。這裏一直存在居民停車位緊張和道路擁堵的問題。

尤其是晚飯時間,晚高峯車流量大,居民也在陸續回家,還有前來喫飯的市民。道路本來只有6、7米寬,邊上停着一排車,剩下的空間還要供雙向通行,頓時水泄不通。既在造堵,又在被堵,彷彿進入一個“死循環”。

“其實要解決片區交通治理難題,主要就是解決兩件事,‘行得暢’和‘停得下’。”成都市交警二分局辦公室副主任齊波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奧林片區曾經常常接到市民投訴交通問題,多爲亂停放嚴重,居民停車難等狀況。

找準病因,靶向治療,綜合施策。片區民警和社區工作人員開出“治堵藥方”,用社區交通綜合治理的理念“根治頑疾”。

“我們花了近半年時間,進行大量調研走訪,掌握了片區停車資源和道路情況。”據齊波介紹,這個片區共有中小街道8條,道路基本爲雙向通行,但最寬的道路只有一條——14米的營康西路,其餘道路路寬都在7米及以下。整個片區院落內部有停車泊位3183個,佔道停車位43個,共計3226個車位可供社會車輛停放,停車缺口爲676個。

統籌車位數量、改變道路通行方式,雙管齊下。齊波介紹,一方面成都交警根據路網功能和分佈,實行順時針單向循環,爲單側停車騰出空間,規劃增設單側佔道停車泊位,讓泊車位缺口得到補充。同時,沒有車輛亂停亂放,也不再需要在狹窄的空間內雙向錯車,整個奧林片區的交通擁堵指數一下從2.25降至1.05,片區交通事故的週報警量也同比下降75.2%。另一方面,片區內奧林體育中心夜間空出停車位,通過向居民收取一定的停車費用,錯時停放、共享停車,整個片區停車位的缺口又被補齊了一大半。

“我市一些社區老舊小區較多,‘上班的路’和‘回家的路’不僅事關出行,更是羣衆非常關注的民生問題,這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都市公安交管局秩序處副處長周偉潮表示,成都將推廣“奧林片區經驗”。

通勤效率:平均耗時由39分鐘縮至35分鐘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2月18日召開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動員大會後,成都相關部門就啓動了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

成都市住建局城建處副處長蔣毅宇對成都市的通勤特徵進行了詳細分析。“目前中心城區平均通勤距離9.1公里、平均通勤時間39分鐘。”蔣毅宇表示,造成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包括職住分離明顯,比如高新南區就業密度非常高,“5+1”區域就業崗位與居住人口不匹配,長距離通勤佔比較高;二是機動化出行佔比較高,尤其是小汽車出行佔比超過30%,造成城市幹道擁堵加劇;三是軌道交通與公交、慢行換乘接駁體系融合不足,軌道兩端接駁用時佔“門到門”全程通勤用時的42%,降低了軌道交通通勤的效率;四是常規公交通行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公交專用道、公交港灣站設置未成體系,道路交叉口常規公交缺乏信號優先等措施。

“對於先發城市的先進經驗,本次在我們的通勤效率提升工程實施方案中均有學習借鑑,總結起來我們實施了六大行動,分別是職住平衡促進行動、交通基礎設施提升行動、公共交通提質行動、交通治理優化行動、通勤場景營造行動和交通政策引導行動。”據介紹,在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實施完成後,中心城區建成區的平均通勤時間將縮短至35分鐘,平均通勤距離將控制在10公里範圍內,通勤出行的綠色交通分擔率將超過70%,讓單調乏味的通勤變爲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場景體驗,讓市民可在“回家的路”上解決80%的日常生活和社交需求。

成都市住建局副局長王建新表示,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是一個涉及面較廣的系統工程,由成都市各相關部門、相關區(市)縣共同協作,按照已明確的5年目標分步推進,每年制定工作計劃和年度目標並納入市委市政府剛性的目標考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