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曾在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接受顱咽管瘤切除術的柯女士(化名)來院複查,檢查結果一切良好。柯女士喜極而泣,一顆懸着的心終於可以放下來。

科技查新報告

一年前,唐都醫院同時採用神經內鏡下鼻內打結術與交叉強化硬膜修補術兩種創新技術,成功爲其切除腫瘤。據科技查新,兩種技術均爲世界首創。

50多歲的柯女士時常出現頭疼、眩暈等情況,本以爲只是普通感冒,沒想到反覆在夜間被劇痛驚醒,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當地醫院檢查後,確診爲顱咽管瘤,建議轉到上級醫院進行開顱手術。柯女士家人多方打聽,慕名來到唐都醫院,神經外科衡立君副教授爲其進行了詳細檢查。

衡立君副教授

衡立君副教授介紹,目前對於顱咽管瘤治療以手術切除爲主,除了傳統開顱手術,隨着神經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近年來各大醫療中心陸續開展神經內鏡經鼻切除顱咽管瘤,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已逐步得到證實。

神經內鏡經鼻顱底手術創傷小,且頭面部沒有任何手術切口,術後恢復快。常規操作是使用高速磨鑽“粉碎”局部顱底形成骨窗,使用手術器械進入病竈部位進行腫瘤切除。但是手術完成後,入路形成的“洞口”引發腦脊液漏成爲一大難題。目前主要採用脂肪、闊筋膜等多層組織進行封堵、加固,問題是術後早期並不能足夠抵抗顱內壓力波動,容易使填充物位移,腦硬膜短期內難以恢復完整。也可以採取縫合術,但受到經鼻手術空間限制,縫合過程中難以順利成結,且容易造成血管神經損傷、異物排斥等不良反應。

衡立君副教授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經鼻內鏡手術研究,在高國棟教授和屈延主任的指導下,他創新研發了交叉強化硬膜修補術,即應用顱底修補中交叉強化和弱點加強的原理,在剪開硬膜時保留一側硬膜蒂,縫合修補多層組織封閉“洞口”,提高內鏡經鼻手術中高流量腦脊液漏的顱底重建效果。隨後又在操作中創新應用兩把上彎萬向顯微持針器,沿與內鏡運動方向平行的平面做縱向立線、繞線、成結操作,解決了在雙鎖孔限制條件下原位成結的難題,同時避免產生複查影像僞影和局部排異反應等問題。

神經內鏡經鼻顱底手術中鼻內打結硬膜縫合重建技術示意圖

神經內鏡經鼻顱底手術中交叉強化硬膜修補技術示意圖

經過3小時手術,柯女士顱內鴿子蛋大小的腫瘤被最大限度切除。術後第二天,柯女士手術前的視力障礙及頭疼症狀明顯緩解;第三天可以自主坐起,並正常飲食。術後5天即下牀自由活動,並逐漸恢復正常生活。

衡立君副教授做手術演示

顱咽管瘤是一種常見的良性腫瘤,發病率約佔顱內腫瘤的2%-5%,是少數會產生嚴重臨牀症狀的易復發腫瘤。腫瘤一般生長在鞍區,隨着瘤體逐漸增大,將導致患者視神經受壓、視力下降、內分泌紊亂,更嚴重者將出現腦積水,造成記憶力和智力減退等,應及早進行手術治療。兩項新技術的研發,爲垂體腺瘤、顱咽管瘤、脊索瘤等顱底病變術中硬膜缺損重建,帶來了新的思路。

作者|醫觀者@紀冰冰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