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雖然大多沒有唐詩宋詞的優美與高雅,但其言簡意賅的特點使得其在民間的流行絲毫不亞於詩詞歌賦。除了指導農業生產的俗語外,幾乎都是勸人向善,教人學好的體裁。諸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等等字裏行間盡是古人的良苦用心。雖然俗語並無深遠意境,但句句肺腑讓人記憶尤深。作爲古人長期實踐的處世智慧,對人性及事物本質的洞察不可謂是入木三分,尤其是在面對五花八門的物慾與愈發勢利的人際關係中顯得更加可貴,好比這句“人貪三樣,一生白忙”,年少聽聞一笑置之,年長之後無盡嘆息。

人非聖賢,自然做不到無慾無求。然而總有許多事情在未得之前厚顏以求,既得之後又索然無味,似乎奔波一場卻空空如也,歸根到底便是“貪婪”作祟。貪心既起必然內禍於心而本末倒置,外惑於行則不知輕重。《呂氏春秋》中說“不知輕重,則重者爲輕,輕者爲重矣。若此,則每動無不敗。以此爲君,悖;以此爲臣,亂;以此爲子,狂。三者國有一焉,無幸必亡。”國且如此,匹夫又豈能獨活。雖然貪婪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似乎也並沒有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多大的危害,但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它們雖然沒有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惡劣,但卻嚴重阻礙了自己獲取更多的幸福。

一,貪酒不顧人

“酒”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時常扮演着是非成敗的決定因素,以至於給人以酒局定乾坤的錯覺。事實上酒局不過是明人的掩飾,關乎利益的抉擇早已百轉千回盤算淋漓。許多人爲了成敗而在酒局上奮不顧身,殊不知對於決策者而言不過跳樑小醜供人愉悅而已,他們大多早已做好與否的打算,走此過場無非是審時度勢以獲取更多的利益。對於奮不顧身的飲酒者而言無疑是身心俱疲,成了典型的“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更有甚者枉顧親朋而發泄,殃及至親而肆虐,着實一番悲慘景象。

二,貪色不顧身

常言“色字頭上一把刀”,然而好“色”是人的天性,所謂“食色性也”莫過於此。戰國時期梁惠王說自己好色,孟子回答說“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可見好色本無需像程朱理學那般“存天理滅人慾”,只要不放縱自己的色慾,不因此影響君子之道,好色本無大礙。如若放縱好色的本性而變爲貪色,結局自不言而喻,古往今來因此國破家亡的不計其數,還用“紅顏禍水”來掩飾其好色的本質。如今顏值當道,成了籌碼與資本且無孔不入,好顏與好色並無二致,因此而“不顧身”者更應當警惕。

三,貪財不顧親

賈誼說“貪夫殉財兮,烈士殉名”,後者尚能青史留名,前者卻是血本無歸。不僅死後財歸他人,生前也必然難得安寧。不僅自身爲了守財而求神拜佛,還得爲了爭財而絞盡腦汁,同時還要在維護自己財產的基礎上週旋於家人之間。心中守財而六親見疏,夙興夜寐卻夜半虛席。晚年體力漸衰無力奔波之時,唯有作繭自縛難享人間天倫的嘆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