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嘈雜病症精選的藥方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內科學,方劑學.《中醫藥方精選網》和多名老中醫經驗資料後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於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嘈雜病的症狀,根據症狀精選選了5個藥方供有緣人對症選藥方

 嘈雜,是指脘部似飢非飢,或作或止,難以名狀的病證,俗稱飢嘈,又稱心嘈。正如張景嶽所說;“其爲病也,則腹中空空,若無一物,似飢非飢,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恢,莫可名狀,或得食而暫止,或食巳而復嘈,或兼噁心,或漸見胃脘作痛。。臨牀常與胃痛吞酸等證並見,亦可單獨出現。其證有傷食、胃熱、胃寒、血虛及肝胃不和等不同的臨牀表現。

一、胃熱:嘈雜而兼見渴喜涼飲,口臭,心煩,舌苔黃,脈數等。治宜和中清熱。可用溫膽湯爲主方,熱盛加黃連梔子

1.溫膽湯

半夏6克 陳皮3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 生薑6克 竹茹6克 枳實6克

二、胃寒:嘈雜口泛清水而酸,或伴胃痛,遇寒冷或進冷食則加重,若得熱飲熱食則減輕或緩解,脘腹痞滿,或食慾不振,體乏肢困,少氣,面白,舌淡,脈細等。治宜健脾溫中和胃。可用香砂六君子丸加減。

2香砂六君子丸  

木香2.4克(後下) 砂仁2.4克 人蔘6克(焗服) 白朮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陳皮3克 半夏6克 生薑3片 紅棗3枚

三、傷食。嘈雜,噯腐吞酸,噁心欲吐,惡聞食臭,脘腹脹滿。若予吐出則諸證悉減,舌苔膩,脈滑等。以消食導滯爲法。方用保和丸加減。

3.保和丸

山楂18克 神曲6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陳皮3克 連翹3克 萊菔子3克  

1.如食積較重,脹滿明顯者,可加枳實、厚朴、木香、檳榔等以增強消食導滯之力;

2.食積化熱較甚,而見苔黃、脈數者,酌加黃芩、黃連等清熱之品;

3.大便祕結者,加大黃以瀉下通便;

4.兼脾虛者,宜加白朮、黨蔘、甘草等健脾益氣藥物。

四、血虛。嘈雜而兼見面色咣白,脣淡,心悸,頭目暈眩,舌淡,脈細弱等.宜補益心脾。用歸脾湯加減。

4.歸脾湯

人蔘3克  白朮3克  茯苓3克  炒酸棗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黃芪3克  遠志3克  木香1.5克  當歸3克 

龍眼肉3克  生薑3片  紅棗3枚

1.如果脾虛發熱的加入山梔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葉炭、炮姜炭以溫經止血;

3.偏熱者,加生地炭、阿膠珠、棕櫚炭以清熱止血。

五、肝胃不和,嘈雜吞酸,胸悶脘脹,脅痛,口苦,噁心,舌苔薄黃,脈弦細等。當疏肝和胃,佐以苦辛通降。方用逍遙散合左金丸加減。

5.逍遙散合左金丸

柴胡3克 當歸3克 白芍3克 白朮3克 茯苓3克 炙甘草1.5克 煨姜1片(包)黃連9克 吳茱萸1.5克 薄荷1.5克  

1.火鬱較重,加丹皮3克、梔子3克

2.肝鬱氣滯較甚,加香附、陳皮。

3.血虛甚者,加熟地以養血。

董建華教授運用通降法治療胃病的經驗:

①理氣通降,適用於胃脘作脹,時輕時重者。方用蘇梗、香附、陳皮、枳殼、大腹皮、砂仁,香櫞皮、佛手,

 ②化瘀通絡,適於胃病久痛入絡,以痛爲主,痛點固定者。方用丹蔘,砂仁、降香、川棟子、延胡索、赤芍、甘草、蒲黃、五靈脂、香附,

 ⑧通腑泄熱,適用於胃中積熱,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者。方用酒軍、黃連、黃芩、枳殼,瓜蔞、大腹皮、香櫞皮,佛手

 ④降胃導滯,適用於胃失通降,食積阻滯者。方用蘇梗、香附、陳皮、萊菔子、大腹皮、檳榔、焦三仙、連翹、荷梗、半枝蓮,

 ⑤滋陰通降,適用於胃陰不足,舌紅少苔者。方用沙蔘、麥冬、丹蔘、白芍,石斛、香櫞皮、枳殼、香附、川楝、甘草

⑥辛甘通陽,適於脾胃陽虛,胃痛,喜暖喜按,飢時痛甚,得食則緩者。方用小建中湯加蒲黃、五靈脂、香附,

 ⑦升清降濁法,適於中氣下降者,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枳殼、大腹皮,

 ⑧辛開苦降,適於寒熱錯雜,胃痛喜按,舌紅苔黃者。方用黃芩、黃連、半夏、黨蔘、乾薑、吳萸、枳殼、砂仁、陳皮

 ⑨平肝降逆,適於盱胃不和,痰濁內阻,胃氣上逆,方用旋復代赭湯去大棗加大黃、蘇梗、香附;

 ⑩散寒通陽,適於寒邪犯胃,胃痛暴作,舌苔薄白者,方用良姜、香附、吳萸、蘇梗、蓽澄茄、陳皮、生薑、砂仁

                                       (《上海中醫藥雜誌》1982年2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