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来被誉为“烹饪王国”,中国的烹饪技艺,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夏商之前,随着农业的产生与陶器的发明,先民已经普及了煮食方法。煮熟的食物,容易消化,避免了烧糊的损失,比起原始的烧烤,自然较为优越。

夏时期用于煮食的器皿

到了商代时期,中国人率先掌握了用水蒸气将食物煮熟的方法,这就是“蒸”。蒸具与水保持距离,虽然水沸滚,也不触及食物,使食物的营养物质全部保持在食物内部,不致遭到流失。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烹饪方式。譬如从著名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就是这样一件大型青铜炊具:下面煮水,上面置三只瓶,既可以煮东西,又可以蒸东西,代表了商代的最高烹饪水平。

商代“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

中国的烹饪技术发展到现今,运用最多的就是“炒”。“炒”可以说是当今中国烹饪的主要手法,无论是平民日常佐餐下饭的用菜,还是国宴菜谱上的佳肴,大多是用“炒”这种烹饪方法烹制而成的。那么“炒”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炒菜的起源和金属炊具的普及有着密切关系,中国青铜器时代出土有青铜炊具,但是由于其价格,很明显不可能得到普及,中国特有的铸铁的发明,在战国时代普及了农具,而后逐渐向炊具扩展。

在西汉的《盐铁论》中已有客店里贩卖韭菜鸡蛋的记载。在满城汉墓里就出土了西汉的炒锅,随后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炒菜的炒作过程。魏晋南北朝之际,炒用于做菜的明确的文字记载已经出现。

唐代初春吃的五生盘,系用羊、牛、兔、熊、鹿肉片清炒至熟,然后切成细条,加入作料拌食。而北宋时期更是开始出现了许多以炒命名的菜肴,譬如《东京梦华录》里就有炒兔、炒蟹、炒蛤蜊等等。

随着炒法的成熟,对火候的讲究也出现了。火候的概念最早出于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本味》,所谓“火为之纪”,就是火候是关键的意思。但先秦时期煮肉做羹,并没有什么火候问题,只需等待食物熟了即可,而烤、炙也只要控制大火,避免将食物烤焦。即使与炒相近的煎炸,因为油多,控制火候的难度也不大;唯独炒,锅底油少,依靠油与铁锅双重传热,加工的菜肴体积小,烹饪时间又短,故而把握火候就显得非常重要。可以说,自从炒被发明之后,很快就为国人所接受,并发展成为独占鳌头、花样繁多的烹调方法。从南北朝时期算起,“炒”奠定了往后中国菜肴的基本特色,满足了无数吃货的饕餮之欲。

今天的笑动剧场栏目给大家安排的相声也跟烹饪有关,不过这对儿厨师父子可有些另类,且看王玥波、王文林二位给大家带来的相声《造厨》。

今日17:35笑动剧场精彩预告

相声《造厨》

表演者:王玥波 王文林

相声《如此合作》

表演者:郭亮郭阳

相声《洋药方》

表演者:何沄伟 李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