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昊美術館上海館。②康定斯基中國首個大展。③2020ART021藝博會上的DIOR聯名展區。④“莫奈與印象派大師”特展。 製圖:李潔

“走出陰霾,活力四射,迎來全球藝場的‘上海時間’,甚至這樣的高光時刻有望延續爲常態。”針對疫情發生以來上海的藝術市場,業內在今年年初作出的這個判斷已漸漸照進現實。有人問上海藝術市場爲何能畫出這驚人的“大陽線”?答案是:新佈局形成、新藏家進場、新消費力呼之欲出。有學者概括說:奔向大衆、擁抱流量,或可謂其間隱含的密碼。

就在“五一”小長假期間,莫奈、安藤忠雄、康定斯基等海外藝術大師領銜的申城衆多藝術特展人氣爆棚,匯成一股強勁的藝術消費力量;“藝術上海”國內首發櫻桃小丸子全球限量浮世繪版畫,吸引不少藝術愛好者前來問津。疫情發生以來,申城藝術行業以創新型經濟、流量型經濟模式探路產業發展,爲國內藝術市場注入新活力的同時,也大踏步地向國際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邁進。事實上,這樣的破局近來都有跡可循——藝博會生態的多樣化、私人美術館的繁榮、全球藝術品辦展的高頻次,構成了上海藝術市場最引人注目的三個方面,而它們不約而同指向了更遼闊的前景——藝術消費力的培育。

頂破“天花板”,藝術市場廣闊新增量可期

面對疫情後國內純藝術品購買需求有所下降的事實,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不再觀望等待,而是選擇主動破局。藝術上海國際博覽會總策展人顧之驊告訴記者,“捕捉行業新業態、創造新增量”已成爲共識。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創始人周大爲說,當高端的純藝術品市場“天花板”顯現,我們的視野應該放寬到一個更大的市場——藝術品原作交易之外的整個藝術產業,包括藝術創意產業、藝術衍生品產業、藝術品服務產業、特展產業等。

周大爲告訴記者,在全球排名第一的藝術市場紐約,拍賣業、畫廊業撐起的純藝術品交易市場,通常全年交易額爲200億至300億美元,而藝術產業全年的GDP高達1100億美元。而視野放寬的 “甜頭”,ART021已經嚐到了。熱鬧、時尚、成交火爆……屬於這個藝博會的這些關鍵詞,2020年再一次得到強化。這一年,它以超過10億元總成交金額收官,相比前一年翻了一番,在當年全球的線下藝博會中數一數二。在藝博會上,買家與觀衆築起的人流如往昔般熙熙攘攘,甚至不乏孫儷、王景春、鄭愷、譚卓等明星的身影。

比人氣火爆更喜人的是交易數據中的兩個“過半”——超過半數買家是第一次在此購買藝術品的新買家,超過半數交易是由20萬元以下的中低價位藝術品創造的。“這正是我們長久以來希望看到的,中國本土趨於日常化的藝術消費市場,已經呼之欲出。”周大爲說。

以高品質藝術引導流量,藝術產業也能出爆款

申城藝術品市場日益火爆的背後,“流量”的貢獻功不可沒,而藝術向流量敞開懷抱,並以高品質藝術引導流量,產生了正向的疊加效應。

與時尚結合、可供大衆消費的潮流藝術,登上通常僅雲集純藝術品的藝博會,或可被視爲一個信號。2020年藝術上海博覽會上,潮流藝術作品“組團”構成一個獨立的板塊,成了展會現場最有人氣的“打卡點”。展區中百餘件潮流藝術繪畫雲集,包括漫畫家宋洋以其比迪女孩IP形象聯名海綿寶寶創作的系列畫作、塗鴉藝術家CASHa針對自創公仔形象再度創作的畫作。更有一大波潮流玩具吸睛,將藝術、設計、潮流繪畫、雕塑等多種元素融合在方寸之間,打破“玩具”本身的定義。

應該說,藝術聯名開發並非新鮮事。自創辦之初,ART021就積極“聯姻”知名品牌,迪奧、保時捷、軒尼詩、宇舶表等都在長長的合作名單上。僅以其每年牽手迪奧、與中國藝術家合作聯名推出的限量藝術手袋爲例:藝術家宋冬用形形色色的“窗”構造了藝術手袋的外立面。四天內,包括這款“窗”包在內的迪奧藝術手袋銷售額超過3000萬元。而最受年輕人追捧的要算歌手潘瑋柏與藝術家徐震跨界聯動的限量收藏套裝,來自聲音藝術和視覺藝術的創意,凝固成融入新生代自我表達文字的金屬鏈條。正如周大爲所言:“1000個購買者中若能出10個未來的藝術品藏家,就很了不起。藝術需要流量,最終需要的是流量的轉化率,看它能不能生成購買力。”

擴大“藝術人口”,培育潛在藝術消費力

藝術產業的蓬勃,固然有賴於藝術消費力,其實背後還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推動,那便是藝術傳播。創新多元化手段讓大衆瞭解藝術、走近藝術,正成爲申城多家藝術企業的共識。逐步擴大“藝術人口”,即是培育潛在的藝術消費力。

坐落於張江高科技園區的昊美術館上海館,不僅僅是一座美術館,也與藝術酒店、藝術設計商店、藝術駐留等多種與藝術生活方式相關的項目緊密連接,共同形成 “藝術社區”。創始人鄭好坦言,美術館每晚10點閉館形成常態,是考慮到園區上班族的實際觀展需要;打通藝術酒店、藝術設計商店等,是爲了讓藝術與商業互相導流。互動與培育 “潤物細無聲”地創造了兩個經典案例:一個是阿根廷“錯覺”藝術家萊安德羅·埃利希中國首個大型個展“虛·構”,觀展人次達40萬,衍生品銷售200多萬元;另一個是美國知名藝術家丹尼爾·阿爾軒亞洲首次美術館個展 “現在在現”,觀展人次達20萬,衍生品銷售500多萬元,被評論家稱爲“最學術的網紅展”。

疫情後危中尋機的傳統拍賣業也實現了“破圈”,各大拍賣行紛紛加速將“賽道”轉換到線上。從線下現場只能湧進數百人,到“雲端”參與圍觀交易者可達數十萬,藝術品多了新買家,藝術家也贏得了新“粉絲”。僅上海嘉禾拍賣疫情發生至今就舉辦了47期網拍,售出超過三千件藝術品,甚至將紅極一時的直播帶貨形式引入線上拍賣。在其舉辦的“海派薪火”網拍系列專場中,吳昌碩曾孫吳超、劉海粟女兒劉蟾、美術史學者湯哲明等一一變身主播,用專業知識爲藝術品“帶貨”,也爲藝術“圈粉”。多件拍品競價持續延時超過半小時,吳昌碩、陳師曾合作的一件成扇,累計出價高達134次,落槌價197萬元。收藏文化研究者陳君達說,沒想到一直被認爲“高冷”的書畫拍賣,在網上能有這麼熱烈的互動,而那些自稱 “小白”的90後甚至95後觀衆,說不定就是下一代藏家、鑑賞者,未來可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