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寧

以“本分”爲企業文化的OPPO要開始造車了,公衆不再驚訝,因爲手機行業正在走入PC經歷過的垂暮期。

近日,據36氪報道,OPPO集團也已經在籌備造車事項,之所以用“也”,是因爲三月末在隔壁友商發佈會上,小米創始人雷軍宣佈小米將首期投入100億人民幣進入造車領域,而華爲也從軟硬件等系統級層面切入汽車賽道,作爲手機行業的又一位即將造車的新玩家,OPPO的快速跟進讓人浮想聯翩。

2021年無疑是OPPO關鍵之年。超越2020年的成績,OPPO在今年第一季度順利拿下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第二的交椅,在覈心業務市場佔有率僅次於vivo,如果時間回到2020年第一季度,彼時的OPPO還要面對華爲這個強有力的對手,但在整合OPPO、一加、realme品牌以及一輪人事調整之後,OPPO把手機業務的線上線下全部打通,覆蓋不同價位段,多品牌策略奏效。

但手機之外的IoT生態上,OPPO卻不夠強勢,面對小米、華爲的先發優勢,OPPO在2020年加速的IoT戰略成效並不顯著,電視及可穿戴業務增長過慢。這成爲近期OPPO將組織架構一分爲三,設立“穿戴事業部”、“智能顯示事業部”和“音頻事業部”的重要原因,要在IoT領域大展拳腳的OPPO如今卻依然困難重重。

如今,擺在OPPO面前有兩道難題,其一,智能手機市場日漸飽和,如何轉優勢爲勝勢,切入其他賽道拿下高地?其二,這一高地究竟在哪,自己是否有能力拿下?OPPO創始人兼CEO的陳明永曾說“智能手機將只是OPPO服務用戶最重要的載體。”如今在變化莫測的2021,想要推動造車的他是否找到了正確答案?

糾結的IoT生態

2020年,OPPO進行了一系列的高層變動。4月,OPPO對外宣佈任命老將劉波爲中國區總裁,全面負責中國市場的經營及品牌建設,另一位老將劉列成爲OPPO全球營銷總裁,兼任中國區CMO,隨後OPPO副總裁、全球營銷總裁沈義人“因病離職”,8月,帶領一加在海外攻城略地樹立海外高端形象的老將劉作虎迴歸,出任OPPO高級副總裁,並掌舵產品線。

自此調整後,OPPO重新對產品線進行梳理。在保持OPPO品牌的基礎上,將一加、realme兩大品牌併入商城,並改OPPO商城爲歡太商城,這對OPPO同時推進線下與線上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線上,realme和一加更容易聚焦,線下則能將OPPO的優勢資源進一步輻射到realme及一加品牌上,這被外界認爲是OPPO對2019年品牌建設失利的反思與重構。

這些變化讓OPPO再次找回了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發佈的2021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機市場的相關報告指出,2020到2021年,OPPO國內市場佔比從17%增長至22%,位列中國市場第二,與第一名的vivo差距僅有1%。儘管其中包含了華爲因芯片短缺讓出的市場份額,但OPPO通過人事調整帶來的變化依然肉眼可見,在最熟悉的手機領域,過去的“線下之王”又一次抓住了機會,並試圖爲OPPO拓展其他領域創造了條件,比如IoT生態。

陳明永曾在2019年末提出,OPPO的目標是“要從一家手機公司變成一家‘萬物互融’的公司。”這一目標的起點就是IoT。從OPPO在2020年相繼發佈智能電視、智能手錶、真無線耳機在內的衆多IoT新品能夠看出OPPO對這一戰略執行的迅速和果斷,但其電視、智能手錶業務表現卻並沒能實現萬物互融的野心。

洛圖科技發佈的《中國電視市場品牌出貨月度追蹤》報告指出,2020年,中國大陸前7大電視品牌全年出貨3969萬臺,同比減少10.7%。若以出貨量計算,小米(包括紅米)以近900萬臺的出貨量蟬聯榜首,創維、海信、TCL、海爾、長虹、康佳等廠商緊隨其後,可以說除了小米,傳統廠商依舊在電視領域佔據主動,而華爲、榮耀、OPPO等互聯網品牌銷量均不足百萬。

究其原因,或許還是在於價格,相較於小米,不論是華爲、榮耀或是OPPO,其電視定價都要更高,OPPO作爲新品牌,其電視起售價格在3500元以上,也缺乏全面的IoT生態覆蓋,其競爭主打的智能化差異也不夠顯著,自然會影響到其銷量。另一方面,以中高端切入的智能可穿戴產品OPPO Watch也遇到類似問題,儘管功能相較於其他競品更強,但過高的價格以及缺少IoT智能設備聯動,讓OPPO Watch在兩千元價位段略顯尷尬。

至於智能音頻領域,OPPO依靠其音樂基因和合適的產品價格一定程度上爲其扳回一城。IDC《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數據指出,2020年第四季度,OPPO可穿戴產品成功“上位”,成爲中國第四大可穿戴設備廠商,市場份額爲4.6%,手環產品和W系列藍牙耳機爲其奠定了重要基礎,強勢的線下渠道體系也成爲其出貨量的有力支撐。

大手筆的投入並未換來理想效果,OPPO對IoT業務的調整更加頻繁。就在前不久,OPPO對IoT事業羣進行調整,將組織架構一分爲三,下設“穿戴事業部(手錶、手環)”、“智能顯示事業部(電視)”和“音頻事業部(耳機)”,在重組背後,三個新成立的IoT事業部業務將具有獨立決策權,但各自也要自負盈虧,從更快速佔領市場的角度出發,能夠預見接下來的一兩年,OPPO系IoT生態產品在價格上將更具競爭性,進入與友商捉對廝殺的環節。

IoT生態的不如意對OPPO造成了一定影響,但影響更大的也許是接下來的科技公司轉向汽車賽道,從年初開始,百度、小米、華爲等紛紛在造車領域大展拳腳,顯然給OPPO帶來了新的角度,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新能源時代,OPPO成爲又一個站在了十字路口的玩家,造車與否,成爲至關重要的抉擇。

抉擇的十字路口

造車這件事,科技公司至少帶來了兩種不同思路。

其一是小米、集度這樣,成立新公司專注造車,需要從零開始完成一輛車的設計、研發、製造、生產、銷售各個環節,見效至少3年起,後續也要持續爲客戶提供服務,貫穿B端和C端;其二則以華爲、騰訊爲代表,組建團隊切入汽車各個領域,打造諸如自動駕駛、智能座艙、車聯網等相關技術,以合作賦能的方式爲車企提供支持,這種方式見效快,也能快速複製和落地,更偏向於B端。

從難度與風險角度看,OPPO或許更適合後者,但結合OPPO目前的相關行動、專利技術以及傳統優勢去看,OPPO親自下場造車也並非沒有可能。

根據脈脈上的OPPO認證員工表述,OPPO已經確定將在成都建立汽車事業部,CEO陳明永也在近期拜訪了寧德時代、中汽研等機構。團隊建設方面,OPPO軟件工程副總裁吳恆剛已參與執行造車項目,而去年從小鵬汽車加入OPPO的首席科學家郭彥東參與了自動駕駛團隊籌建。

就在剛剛落幕的上海車展期間,OPPO還與百度、阿里、騰訊等科技巨頭一同參與了上汽集團零部件公司零束的SOA架構項目,希望輸出攝像頭防抖技術,用於座艙中的拍照和人臉識別,諸多動作似乎都在暗示OPPO的造車野心,或許並不僅僅只是與B端合作那麼簡單。

另外,從OPPO的汽車相關專利能看出,OPPO在去年就申請了包括車輛定位方法、裝置、車輛定位系統,以及涉及汽車的測距裝置、測距方法、攝像頭及電子設備等相關專利,官方也表示其車聯網相關領域已佈局3000件以上專利,涉及車通信、視頻及圖像處理和車載充電等相關領域,尤其OPPO最擅長的閃充技術,同樣可以以生態形式擴展到汽車領域。儘管從專利到技術落地還差的很遠,但至少在新能源車充電方面,OPPO積累的快充技術依然有價值。

其實早在2019年,OPPO CEO陳明永就明確表示:“即使造車,也會專注於OPPO能做好的領域。目前不會造車,如果汽車廠商造不好車了,OPPO有這個實力的話,未來會做嘗試。”彼時的OPPO還沒有成爲國內智能手機第二,如今華爲、小米紛紛進入賽道,實力更進一步的OPPO又怎會在旁邊觀望?

還有一點不得不談的優勢,在於OPPO積累多年線下渠道。作爲手機領域的“線下之王”,OPPO以及vivo線下網點佈局遍佈中國,覆蓋到中國從一二線到五六線甚至更偏遠地區,在渠道和控價方面,OPPO始終有自身的一套獨特打法,一旦佈局汽車領域,那麼在線下渠道方面,OPPO將具有不小優勢。

不過從汽車製造角度來看,無論選擇何種方式,OPPO都要付出大量的人力、財力支撐,對於汽車工業來說,上下游產業鏈涉及的環節遠超手機制造。此前小米宣佈造車,首期計劃投入100億元人民幣,之後還會持續追加到100億美元,而華爲投入汽車領域的團隊人數已經超過1000人,包含9大部門,未來還將擴展到5000人團隊,一旦選擇加入這一賽道,註定會不斷燒錢,OPPO能否突破這些困難,目前還很難說。

擁擠的新賽道

近兩年,科技企業尤其手機廠商進入汽車賽道已經成爲一大趨勢。無論是國內華爲、小米還是海外的蘋果、谷歌,進入這一賽道之後都讓外界感受到了不小變化。經歷過激烈的市場洗禮,如今還能夠坐在牌桌上的手機廠商,都早已將目光佈局在產業深處,無論是芯片還是汽車,這些過去投入大、見效慢的領域漸漸成爲手機廠商關注的焦點,而看似擁擠的造車新賽道,背後市場空間相比智能手機而言卻更加寬廣。

去年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暨展覽會上,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組織全行業1000餘名專家修訂編制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就提出至203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佔比超過50%,並且“汽車產業實現電動化轉型”,根據公安部官網最新數據,中國汽車保有量爲2.87億輛,新能源汽車保有量551萬輛,這一數字側面說明在新能源汽車這一領域賽道寬廣,相較於智能手機的紅海競爭,這一領域能夠發掘的空間依然很大。

就在近期,據天眼查企業信息顯示,OPPO和華爲雙雙入股銳石創芯(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後者專注於集成電路製造、智能設備研發等方面。在5G SA和NSA ENDC的射頻前端產品方面具有優勢,相關技術和物聯網關係密切,也能看出OPPO持續深入物聯網的決心,從最早做MP3起家、後來逐漸做功能機,再到智能手機時代,OPPO對於行業賽道的嗅覺非常靈敏。在如今國內汽車產業鏈更加完備的前提下,OPPO入局雖晚,但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新能源時代,卻不意味着機會渺茫。

2019年的開發者大會上,OPPO官方就提到在團隊當中,有超過一半直接與人工智能、IoT等前沿技術相關,而“智能手機將只是OPPO服務用戶最重要的載體。”而在對其企業文化中“本分”一詞的理解上,陳明永也在2019年提出新的觀點,認爲所謂“本分”就在於“敢於質疑,敢於挑戰,通過批判性思考,以抓住事物本質”從某種角度來看,不論是推進IoT體系的建設還是佈局造車,都是OPPO對“本分”的這個詞與衆不同的理解。

然而造車業務投入巨大,前有樂視翻車之鑑,後有華爲小米的強勢佈局,OPPO如今,但在手機市場日漸飽和的情況下, 選擇以此爲切入口的OPPO挑戰重重,在供應鏈和造車技術缺乏積累的情況下,就算能看到一輛OPPO汽車,也至少需要2-3年時間,但市場能否給到OPPO足夠的時間?大多數手機巨頭都在不斷向外延伸,如陳明永所說,“未來不僅是OPPO,整個行業都可能不會再有純粹意義上的手機公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