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衆號:zhidxcom)
作者 | 雲鵬
編輯 | 心緣

2020年,手機屏進入“高刷”時代,刷新率從60Hz一路飆升至165Hz。而在平板和電視屏這塊,關鍵詞似乎只有一個,就是Mini LED。

據說在一些專業設計師的眼裏,屏幕劃分很簡單:蘋果的,不是蘋果的。這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蘋果產品在圖像顯示方面的地位。

這不,Mini LED這件事,又讓蘋果玩了個大的。2021年4月21日凌晨,蘋果新款iPad Pro祭出了目前“地表最強”的一塊量產Mini LED屏。

10000顆“小燈珠”、2500個背光分區、對比度100萬:1、峯值亮度1600nit,讓人不敢相信,這是一塊LCD屏幕(液晶顯示屏)。

2019年蘋果發佈了Pro Display XDR顯示器,其憑藉576個局部調光分區和自研的時序控制器芯片,幾乎吊打了市面上所有同類顯示器。兩年之後,蘋果用事實證明,“只有我能打敗我自己”。

▲蘋果Pro Display XDR顯示器(左)

在蘋果做這件事之前,LCD比肩OLED屏幕顯示效果,還是不太敢想的。

Mini LED,成爲了給LCD屏“續命”的良藥,似乎也成爲了國內屏幕產業玩家換道追趕中國臺灣、韓國對手的契機。不過扒開蘋果iPad Pro的屏幕供應鏈,臺灣晶元、隆達、臺表科,韓國LGD這些名字還是佔據了主導,鵬鼎控股顯得有些孤單。

2021年會成爲Mini LED商用“元年”已經是業內共識,在Mini LED放量前夜,有必要深度瞭解下這“香餑餑”技術背後的門道,在Mini LED概念火爆的背後,究竟誰會是最大贏家,又有哪些國內玩家,已經箭在弦上,幾欲趕上?

售價最高一萬八千元的iPad Pro,又爲何要等到7月才能提貨?

一、Mini LED只是墊腳石,“終極顯示”還有多遠?

說起Mini LED,這還真不是蘋果一拍腦門兒想出來的主意,他的小算盤,從六年前就開始打了。

2014年,蘋果收購了LuxVue Technology,在當時,這家公司並不是很出名,大家只知道他們是一家研究面向消費電子產品的低功耗LED屏幕技術的公司。

當蘋果行動之後,所有人都知道蘋果要在屏幕上“下血本”,動真格的了。也就是從那一年開始,Micro LED技術的概念開始引起了行業的廣泛關注。

要注意,不是Mini LED,而是Micro LED。

傳統LCD屏幕要想發光,需要靠LED背光模組來“點亮”,是一種“被動式”的,而OLED屏幕則是主動式發光,對“光的控制”就可以更加靈活,色彩表現也更好;並且LCD屏幕由於背光始終存在,無法做到“純黑”,因此在對比度上也要遜色許多。

這時,如果把LCD屏幕的背光分區變得非常多,不就可以做到類似OLED屏幕的效果,實現獨立控制的“主動式”發光?

比如在上面這張圖裏,左右兩塊屏幕,同樣要顯示一個“圓”,傳統LCD屏幕通常是側入式背光,只能整體點亮;而左邊的Mini LED屏幕由於背光分區極多,就可以獨立控制,只需要開啓顯示畫面區域的背光即可。

Micro LED的原理就是將背光的LED燈珠做到非常龐大的數量級,LED芯片要做到30μm的級別,約等於頭髮絲的直徑,從而實現媲美OLED的“精準控光”,達到更好顯示效果的同時,兼顧LCD固有的低成本、長壽命優點。

▲各類顯示技術的基本特性,數據來源:LEDinside

當然,想要實現是非常難的,有多難呢?蘋果在收購LuxVue之後,在五年內投入了將近20億美元。三星、LGD、友達等廠商在2014年之後也紛紛加大Micro LED技術的投入,而其他涉及該領域的初創公司的融資金額已經超過8億美元。

但至今,仍然沒有一款採用了Micro LED屏幕的大衆消費電子產品擺在我們面前,只有價值五六百萬美元的Micro LED展示產品陳列在展館中。

▲索尼Crystal LED系統,採用Micro LED屏幕,頂配售價580萬美元

因此,行業開始探索是否有一種“折中方案”,可以稱爲邁向Micro LED之路上的“墊腳石”。2017年初,Mini LED技術開始逐漸走到臺前。

雖然Mini LED仍然是被動式發光,但是背光分區卻增加了數百倍,LED燈珠數量也從傳統LCD屏幕的“幾十顆”增加到“成千上萬顆”,燈珠尺寸做到了100-300μm左右。

▲蘋果新款iPad Pro的背光分區示意圖

簡單來說,Mini LED可以在亮度、色彩方面實現接近甚至超越OLED的顯示效果,但成本卻可以更低,功耗相比傳統LCD也有明顯優勢。

並且Mini LED沒有OLED固有的烙印(長時間顯示固定畫面後屏幕會有殘影)和壽命問題,更適合平板、電腦等生產力產品,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可以說,Mini LED填補了LCD進化到Micro LED之前的空白。

二、Mini LED就是“燈超多”的LCD嗎?

傳統的LCD屏幕一般採用側光式設計,將LED燈珠置於屏幕邊緣,水平方向打光,光線通過導光板通過屏幕,從而點亮屏幕。

而Mini LED一般是採用直下式設計,大量LED燈珠密集排布在面板底部,向上垂直打光,通過高密度排布,實現更小範圍內的區域調光,從而讓面板的亮度更加均勻,不會因爲光源的遠近有明顯的明暗變化。

▲某類Mini LED背光模組生產流程

並且由於光源更多,Mini LED也可以實現相比傳統LCD更高的色彩對比度和更高的峯值亮度。由於不需要導光板來導光,Mini LED面板的厚度也隨之變薄,讓最終產品的輕薄性有了更好的保障。

可以控制的背光分區變多, 也就意味着屏幕可以有更多區域在不需要的時候“休息”,從而節省功耗。並且得益於無機發光二極管自身穩定、低電阻的特性,Mini LED屏幕的壽命要比OLED屏幕更長。

▲Mini LED與傳統LED背光模組對比

比較特別的一點是,目前Mini LED芯片組裝基本都會採用“倒裝芯片”結構。這是因爲倒裝芯片無需“打線”,適合超小空間密集排布燈珠的需求。

▲芯片正裝(左)和倒裝(右)示意圖

三、技術路徑是成熟了,但技術骨頭依然難啃

Mini LED相比傳統LCD屏幕有着如此明顯的優勢,甚至在顯示效果上直逼OLED屏幕,那爲何炒了這麼多年概念才終於有少量產品落地呢?

其實,做屏幕一直就是成本和顯示效果的博弈,廠商也是要在兩者之間取一個平衡點,在一定成本限制下,如何實現最優的顯示效果?

目前看來,Mini LED技術鏈條上最爲關鍵的兩個環節,一個是做出好的LED芯片,一個是把LED芯片封裝好,而這兩個環節從技術路徑上來說已經成熟,也就是大家都知道該怎麼做了。

但在具體生產過程中,尤其是在生產工藝上,還有許多難關需要攻克。

▲一片用於製作LED芯片的晶圓

比如,芯片倒裝工藝雖然可以帶來諸多優勢,但倒裝工藝的把控同樣極爲重要,如何在微米級的尺寸下,保證焊接面的平整度?以及電極結構的設計、易焊接性以及封裝寬容度等等都是Mini LED生產工藝的設計難點。

Mini LED要求LED芯片能在較寬排列間距的情況下實現較小的混光距離,進而降低整機的厚度。因此如何實現芯片的出光調控,以及後期使用過程中如何保證出光的一致性都是非常關鍵的。

▲不同LED芯片工藝特性對比

另外,還需要保證LED芯片的亮度集中性、小電流下的亮度一致性、一致的電容性等。特別是紅光芯片,在製作倒裝工藝過程中需要進行襯底轉移,這項操作較爲複雜,其轉移技術、生產良率控制及使用過程中的可靠性都是各家廠商不斷優化的重點。

在封裝端,大家都知道IMD(矩陣式集成封裝)、COB(板上芯片封裝)、COG(玻璃上芯片封裝)等新技術的理想封裝效果更好。但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從左至右:SMD封裝、“四合一”IMD封裝、COB 封裝

比如COB這種性能非常領先的方案,功率更低、散熱更好、分辨率色彩更好,同時屏幕封裝尺寸也沒有限制,但實際上,由於良率較低,至今都鮮有采用COB方案的產品面世。

▲COB封裝工藝部分流程

由於上述這些極爲“苛刻”的要求,Mini LED目前的生產和檢測的作業效率普遍較低,如果市場需求快速增長,單一終端產品出現“百K級”以上芯片需求時,效率的限制就會更加明顯,如何與終端廠商配合,提高生產效率,也是行業當前攻克的重點。

蘋果這次新推出的iPad Pro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供應鏈早就傳出消息,該產品預計4月就會量產,5月出貨。但事實是,蘋果也玩起了“期貨”,4月下單,7月到貨,此中原因業內人士多判斷爲良率低於預期導致產能不足。

供應鏈把控力強如蘋果,目前也難以保證大規模Mini LED產品的出貨,其技術難度,可見一斑。

根據供應鏈信息來看,蘋果新款iPad Pro,其Mini LED屏幕僅背光模組成本就超過了100美元。什麼概念?一塊iPhone 12 Pro的AMOLED屏幕成本約爲70美元,A14芯片成本則在40美元左右。

也就是說,現在一塊平板的Mini LED屏幕成本要超過蘋果頂級iPhone 12 Pro的屏幕、芯片成本的總和。Mini LED技術工藝成熟、良率提升、成本下降,仍然是所有廠商努力的方向。

四、臺韓霸佔蘋果供應鏈,國內玩家你追我趕

說到這次的蘋果iPad Pro,其實大家對於蘋果Mini LED新品背後的產業鏈興趣更濃。從中國臺灣晶元光電、隆達電子、臺灣表面科技到LGD,蘋果Mini LED供應鏈幾乎被臺韓顯示巨頭全部收入囊中。

▲中國臺灣隆達電子

根據蘋果分析師郭明祺分析,目前蘋果iPad Pro生產中最難的一環就是SMT(表面貼裝技術),形象來說,就是“把LED芯片粘在PCB電路板上”。

目前這個工作由臺灣表面科技完成,據稱臺表科的SMT進入門檻是目前Mini LED產業鏈中最高的。

而出現第二個能夠對抗臺表科的供應商,最快也要等到2023年,也就是兩年後。

▲傳統SMT工藝流程(非蘋果SMT工藝)

中國臺灣的半導體產業鏈條一直比較完整,從Mini LED技術來看,其上游LED芯片有晶電、榮達;中游封裝、模組有億光、隆達;驅動IC方面有聚積等。

大陸這邊,也有不少玩家在加速追趕。LED芯片廠商三安光電、華燦光電、乾照光電在Mini RGB芯片、背光應用的Mini藍光芯片等領域已經實現了量產。

三安光電現在已經成爲了三星Mini LED電視的重要供應商之一,前不久三星剛剛發佈的Neo QLED電視就採用了三安光電的LED芯片。

▲三星使用了Mini LED技術的8K電視

國內面板巨頭TCL華星也與三安半導體合作,成立聯合實驗室,雙方共投入超過3億資金,共同研發Mini LED、Micro LED相關技術以及量產工藝。

羣創去年發佈的國內首款可捲曲Mini LED顯示器用到的Mini RGB LED芯片就由華燦光電獨家供應。

在中游LED封裝端,國星光電成爲國內首家Mini LED封裝企業,他們在Mini LED和Micro LED技術上都有一定的儲備,而瑞豐光電在Mini LED背光顯示模組、柔性曲面Mini LED封裝顯示技術上都取得了一定進展。

鴻利智匯的Mini LED背光和直顯客戶已覆蓋京東方、TCL華星;聚飛光電也成爲TCL華星142英寸IGZO玻璃基主動式Mini LED顯示屏直顯產品的供應商。

▲TCL華星142英寸IGZO玻璃基主動式Mini LED顯示屏

可以說,Mini LED產業鏈條並不缺少中國廠商的身影。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在覈心LED芯片技術、高端Mini LED封裝技術方面,國內玩家仍然是追趕的姿態,距離中國臺灣、韓國在該領域的頭部企業仍然有一定差距。

並且目前國內Mini LED技術的推進也逐漸放緩,從“熱炒概念”到逐漸冷靜,在提升良率、大規模量產方面,最後的攻堅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適當放慢腳步,避免步子拉太大,其實對國內企業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五、三年Mini LED芯片達“千億顆”級,巨頭紛紛押寶

從2019年12月微星推出首款Mini LED筆記本電腦概念產品,到2021年年初,三星、LG、TCL、康佳、創維、長虹紛紛推出Mini LED電視產品,再到蘋果新款iPad Pro開售,2021年,無疑將成爲Mini LED技術正式商用的元年。

由於OLED屏幕固有的烙印和壽命問題,Mini LED技術將會成爲近幾年生產力設備的首選。蘋果後續會在MacBook系列產品上採用Mini LED屏幕,郭明祺認爲Mini LED會在蘋果生產力產品線中保持長期關鍵策略性地位。

有分析師預計,蘋果Mini LED產品的出貨量將在2021年、2022年分別增長約300%和225%。而蘋果的積極佈局也將會逼迫競爭對手推出類似產品,目前,華爲、三星、LG等廠商都在積極佈局Mini LED產品。

根據法國市場研究公司Yole預測,2019年全球Mini LED終端設備數量約324萬臺,2023年可達到8070萬臺,複合年均增長率達到90%。

市場規模方面,美國市場研究公司Arizton預估,2024年全球Mini LED市場將達到23.22億美元。

在這些數據背後,是Mini LED單品價值的提升和Mini LED芯片出貨量的暴漲做支撐。

▲生產線機器上數量衆多的LED芯片

就以我們平時常見的大尺寸電視爲例,傳統LED背光模組單臺價值在100元左右,而搭載Mini LED背光技術的模組價值則在2000元以上,價值直接呈指數級增長。

而在LED芯片消耗方面,傳統側入式背光的LED電視,只需要50-100顆左右的LED芯片,而直下式Mini LED背光電視則需要20000顆以上的LED芯片。

▲部分Mini LED背光電視產品概覽,資料來源:LEDinside

Yole預計到2023年,全球Mini LED芯片需求有望達到千億顆量級。

結語:Mini LED新戰場,中國廠商能否換道超車?

採用傳統LED背光的LCD屏幕市場滲透率已經接近頂點,從2017年開始,在iPhone X的推動下, OLED屏幕就開始在小尺寸屏幕市場中對LCD面板形成顯著衝擊,而Mini LED的火熱無疑會給中大尺寸LCD賽道帶來新的看點。

在OLED市場的高速增長中,韓國三星、LG等廠商成爲了最大贏家,多年形成的技術壁壘在短期內也難以打破。

國內廠商一直以來在傳統LCD產業中有着比較深厚積累,產業鏈也較爲完整,以傳統LCD技術爲基礎延伸升級的Mini LED,對於國內玩家來說是新的契機。當然,工藝、良率等挑戰也實打實的擺在面前。

作爲Mini LED嚐鮮者、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的蘋果,將Mini LED推向前臺,Mini LED市場,也從醞釀逐漸轉向爆發前夜。

近幾年,中國廠商在LCD領域快速追趕並實現超越,而能否抓住Mini LED技術機遇,則顯得尤爲關鍵。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