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時代裏,朋友圈更像是一個微縮的名片,我們或許不知道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的,通過看對方的朋友圈就可以一知半解。

例如喜歡曬美食的,一定是一個喫貨;

例如喜歡發一些很文藝的語句,內心一定很柔軟;

例如每天發佈打卡內容的,則是一個很自律的人。

從朋友圈發佈的內容,我們就可以看出每個人的千姿百態,而且還可以通過這些來得知對方的興趣愛好是什麼,由此來增加聊天話題。

所以,在這個世界裏,發朋友圈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反倒是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成爲了“異類”,他們的朋友圈空空如也,我們無法得知對方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也無從瞭解對方的生活。

殊不知,那些不愛發朋友圈的女人,其實都是“狠角色”。

享受專屬於自己的世界

電視劇《東京女子圖鑑》裏面的女主一開始很喜歡自己在朋友圈裏塑造的努力工作的人設,只要加班或者是發工資,她都會第一時間就發佈在朋友圈裏,然後一條一條地瀏覽別人的留言,隔一會就看看有沒有人給自己點贊。

一開始的她熱衷於這種被關注的感覺,可是時間久了她發現,她每天都關心自己的朋友圈有沒有人點贊,卻逐漸地減少了自己在工作上的付出,以至於朋友圈裏的她很好,現實生活中的她卻是一片狼藉。

我們總是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是怎樣的,然後把大量的時間都用在了虛擬的網絡人設上。

彷彿這樣就能夠給自己帶來極大的滿足感,可是迴歸到現實生活中,她們的生活依舊是一地的泥濘,一地的狼藉。

席慕蓉在《獨白》中寫過這樣一句話:“在一回首間,才忽然發現,原來,我一生的種種努力,不過只爲了周遭的人對我滿意而已。爲了搏得他人的稱許與微笑,我戰戰兢兢地將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

那些不發朋友圈的女人從來都不會在意別人的目光,她們不會爲了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耗費自己的心神,與其糾結於虛擬的自己,她們寧願享受獨屬於自己的生活。

給自己的人生按下了“靜音模式”

讀者在大學時代的時候,不管獲得什麼成就都喜歡發在朋友圈裏,例如合唱比賽得了第一名,例如拿到了一等獎學金,例如最近又有那個追求者在追求自己。

生活中發生的所有事情,讀者都喜歡發佈在朋友圈裏,她以爲獨樂樂不如衆樂樂,她的朋友也會爲她高興。

但實際上,那些朋友表面上爲她喝彩,背地裏卻說她小家子氣,一點小事都值得拿出來炫耀。

但其實讀者只是想分享自己的快樂,結果分享錯了人,快樂就變成了炫耀。

在那之後,讀者不管獲得什麼成就都不會再發布在朋友圈裏,這時,曾經不願意搭理她的朋友全都主動接近她。

因爲此時的她沒有任何光環,看起來和旁人也沒什麼兩樣。

朋友喜歡我們過得好,但前提是不能過得比他們好,不然到時候期望也有可能就會變成嫉妒了。

卡耐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真正的智慧是懂得收斂自己的光芒,避免刺傷別人和樹敵。不是告訴別人你有多聰明,而是在不經意中綻放智慧和信心,能掌控自己,也能掌控生活,所以不緊不慢,低調優雅。”

那些不發朋友圈的女人,其實都是聰明的女人,因爲她們早早就懂得了給自己的人生調成“靜音模式”。

明白自身的定位,活出了自我的價值

有的人在現實生活中無所事事,但是在網絡上卻是人生贏家,她們每天的工作不是旅遊就是喫美食,過得好不愜意。

一條條動態之下都是別人的豔羨,而她們也樂在其中,一邊享受着別人的完美,一邊喫着泡麪思考着手上剩下的錢該怎麼熬過這個月。

這樣的人其實是自卑的,她們嚮往好的生活,在別人的認同中獲得滿足,但是卻從來不肯改變自己的生活,網絡上光鮮亮麗,現實生活中若是一片狼藉。

田中芳樹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每個人都想把手伸向夜空,去捕捉那屬於自己的星星。但卻極少有人能正確地知道自己的星星在哪一個位置。”

那些不發朋友圈的女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星星在那一個位置,所以她們纔會把重心落實在現實生活中,而不是爲了所謂的認同感失去自我。

因此,活出自我纔是一個女人最好的姿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