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產品經理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面對很多的需求,在面對需求時,需要進行有效的需求分析,確保需求的可行性,隨之進行後續的操作和跟進,需求分析也能發散出比較多的思考;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需求分析的一些套路,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需求分析是產品經理平常最基礎且重要的工作,日常溝通、工作職責都會需要。

日常溝通運用需求分析是爲了高效獲取協作同事的溝通意圖,比如對接業務、技術、設計等,如何很快明確他們的需求,爲上下游協作交付高質量的產物;

工作職責方面,則主要是服務於自己的產品,可以準確發掘業務需求,滿足業務發展需要。在工作中,需求分析的正確且合理,是影響產品設計走向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更需要爲市場驗證負責。

那麼需求分析到底應該如何做呢?

關於此類分析方法,在網上或者自己工作中都可以總結出來自己的方法論,在此就不贅述。不過萬變不離其宗,所有的需求分析思路應該是簡單且有效的。

一個完整的需求分析過程應該包括:明確對方訴求-挖掘真實需求-提供解決方案-分析驗證。

剛好,前段時間在我身上發生了一件比較有趣的小事情,通過這件事情,也基本可以反映我們平常作爲“乙方”角色,如何更好地發現和滿足“甲方”的需求,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高效。

接下來就通過這件小案例展開,聊聊需求到底該如何分析?

前段時間我媳婦問我,公司食堂有沒有鯽魚湯,有的話幫忙帶一份回去。因爲我平時不愛喝,所以也沒怎麼關注。後來想着女同事應該喜歡喝,於是就分別問了3個女同事(此處且簡稱Y同學、G同學、L同學)。

問完後,得到了3個回答:Y同學說沒有,G同學說不清楚,L同學則直接問我:“是不是想做下奶湯?”

看到這裏,可能會覺得L同學的回答有些懵懂。

不着急,這裏先簡單說下我的問題背景:

跟我熟悉的朋友都知道,去年年底我升級爲寶爸,目前我媳婦也還處於哺乳期,哺乳期期間需要母乳餵養,所以爲了高產(母乳夠用但想要更多),想着我可以在下班回家的時候幫她帶一份鯽魚湯。瞭解常識的應該都知道,寶媽在哺乳期多喝一些湯水有助於增加母乳分泌量。

當時看到L同學的問題後,我着實有些小驚訝。雖然知道L同學一貫思維敏捷,不過確實是出乎我的意料,L同學在確認我的問題時,反問很精準,回答很接近。

於是,針對我的問題,L同學接着又說:不一定是鯽魚湯,其他湯也可以,或者多喝水。

這麼幾個回合下來,我的需求就被解決了。最開始的訴求是想要一份鯽魚湯,目的是可以增加母乳量分泌,由於公司食堂沒有,於是就給出了替代方案,其他湯也可以,或者如果不方便,多喝水也行。

簡簡單單的溝通,卻也是一次需求被提出到解決的過程,看似簡單,卻也需要一定的思維能力,換個場景,如果我作爲一個業務方,跟產研線提出了我的問題,誰更容易抓住我的需求和痛點,誰就能真正理解業務訴求,並進行合理的方案設計。

很多產品經理在做業務系統時,會經常遇到業務方在提出問題的同時,順便直接給出解決方案,此時,會很主觀的認爲只要產品按照方案設計就可以解決他的業務問題。

當然,很多時候這這樣也是可行的。但是,作爲產品人,還是需要再深挖一下業務背後的真實訴求,要理解業務提出的解決方案,是爲了解決什麼問題,這個問題還有沒有其他的解決方案,哪種方案更適合現在的系統架構。

以問題爲出發點,我的解決方案就被侷限成一份鯽魚湯,但從真實目的思考,卻有了很多種解決方案。

正如上面提到的,L同學正好運用了這種思維方式,很高效的解決了我的問題。當然,至於喝什麼管用,就需要自己去實際嘗試和驗證了。

話說回來,那爲什麼Y同學、G同學卻只是單純的回答我有或者沒有呢?是不是說明這兩位同學並沒有好的思維方式呢?

那麼接下來就聊聊,想要進行正確的需求分析,需要滿足的一個前提。

之所以L同學可以很清楚我真實的想法,是因爲想要做好需求分析,除了上述的思維方式之外,還需要滿足一個前提:同理心。如果沒有這個前提,也就很難理解對方真正的意圖。

再介紹下這三位同學的背景:Y同學和G同學未婚未孕,L同學已婚已孕。說到這裏,很多有相關經歷的女生應該快要明白了。

因爲L同學相對了解我,知道我媳婦在哺乳期,正好自己也經歷過,所以會有意識想到我可能需要什麼;而另外兩個同學因爲還未有相關經歷,所以只會單純的以爲是我自己想喝。

這就是上述的一個前提,想要準確地洞察和分析業務訴求,就需要個人有很強的同理心,能站在對方角度想問題,這樣才能輸出匹配業務方真實需求的解決方案,提高需求分析的價值。

現實工作中,很多人都知道要有同理心,但真正做到是需要成本的,同時,擁有真正的同理心又很難,需要我們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沒有理論上那麼簡單。

關於同理心,很多人可能會混淆,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而非自己的角度,和把自己當成對方是不一樣的,後者難免會夾雜自己的主觀觀點。

真正的同理心意味着需要感同身受,需要去變成對方,然後置身於情境中,才能體會到對方的所思所想。然而,我們卻往往無法做到完全的感同身受,更多是憑藉自的見識、認知和理解,去匹配對方的實際感受和想法。

總的來說,再難的事情,如果運用正確的方法,都會有辦法逐步達到。不管是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的運用,需求分析的方法通俗來說就是需要同理心+經驗+方法:

  • 經歷過且瞭解對方;
  • 挖掘需求真實目的;
  • 引導給出解決方案;
  • 實際運用情境驗證;

基於這個需求分析的思路,熟練運用並在實際運用中總結方法,相信很快就能延伸出自己的需求分析方法論。不論是產品業務分析還是同事之間的協作溝通,都能表現爲十足的高效能人士。

#專欄作家#

王曙,微信公衆號:曙歐巴,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通俗產品人,分享獨樹一幟的產品思維、職業經驗。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