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生到學者,從求學到教學,與科研共振是張聰炫青春的方向和選擇。本科和碩士期間均在南昌航空大學就讀的張聰炫是隨着前湖新校區一同成長起來的青年教師,在南航這片土地上,他用科研探索者之態完成了由學生到學者的轉變,也用他的青春詮釋着“日新自強、知行合一”的校訓。

“從頭到尾,我只是做了一些很小的事情。”2014年,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畢業的張聰炫回到母校南昌航空大學任教。根據學校學科佈局的安排並結合自身情況,他毅然選擇了圖像檢測與智能識別、機器視覺作爲自己的主要研究領域,從此便開啓了新一輪的科研征程。

剛剛投入工作的張聰炫沒有急切地去追求重大成果,而是堅持一步一個腳印地對研究領域進行深入探索。在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之後,他不驕不躁、沉着冷靜反覆思考實驗策略,優化細節、總結經驗,終於在2017年,厚積得以薄發。張聰炫作爲第一作者在國際頂尖權威雜誌IEEE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發表了題爲“Robust Non-Local TV-L1 Optical Flow Estimation with Occlusion Detection”的研究論文,創新地提出耦合遮擋檢測的非局部魯棒運動估計方法,解決了由場景遮擋引起的圖像運動估計可靠性問題。隨後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也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IET Computer Vision、自動化學報等國內外權威期刊發表,收穫了國內外衆多專家學者的好評。

多年以來,張聰炫始終保持着那份對科研的熱忱之心,在科研的道路上奮力向前。“搞科研,耐得住寂寞是第一要義。下得苦功,才能攀得高峯。”這是他自學生時代起便秉承的信念,即便如今已爲人師,他也不忘這一點。談及在科研領域取得的累累碩果,他說:“不管是當老師還是做研究,從頭到尾我只是覺得我做了一些很小的事情,只能說把本職工作儘量做好”。

師道恆久,薪火相傳,在求學路上得到過老師悉心指導的張聰炫,在有一日自己成爲了一名老師後,自然而然地傳承了老師的衣鉢,始終秉承潤物無聲、平易近人的育人理念,不遺餘力地在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給予學生關懷與教導。

在學生培養上,張聰炫覺得既要教授知識,也要教授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最關鍵的是培養做人做事的態度。“我覺得有了態度和能力,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到哪裏都能成爲研發上最核心的人物。”他始終從自己當學生時的體會和感受入手來教導學生,引導同學們在科研領域不斷探索,保持韌勁。在多年的執教生涯中,張聰炫培養的學生屢獲榮譽。教學回歸實踐,他作爲主要參與人完成的研究生培養創新模式獲2017年江西省教學成果獎(研究生層次)一等獎。

孜孜薪火相傳數載,滿門終桃李。研究生葛利躍在張聰炫的培養下分別獲得了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省級數學建模一等獎、研究生學術標兵、優秀畢業研究生等榮譽。研究生楊德榮2019年順利取得了全額獎學金赴美攻讀博士的資格。當時正值張聰炫作爲國家公派訪問學者在美國University of Kansas訪學期間,張聰炫極力幫助楊德榮同學聯繫導師,並助力其解決資格的申報和到美之後的住所等問題。在繁重的科研任務之餘,張聰炫每週都會準備幾道拿手好菜邀請楊德榮同學來家中小聚。面對學生,張聰炫這個實驗室裏不畏難的“師長”也總是展露出絲絲柔情。

“要把我們現有的技術應用得更廣泛”。在科研及教學工作中,張聰炫始終在探尋產學研相融合的道路。這一路上,他力圖做到把握大勢,搶佔先機,研以致用,產學相融。

結合自身所長,他帶領團隊瞄準機器視覺及人工智能這個世界科技前沿領域。他主持研發多傳感器信息融合的目標檢測與環境感知關鍵技術及系統,在省內外多家航空與國防企業獲得應用與轉化,解決了無人機巡航、戰場態勢感知、車輛輔助駕駛、機器人導航以及視障人羣視覺增強等領域的關鍵技術難題。

在與南昌白龍馬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開展科技攻關時,張聰炫利用研究團隊在圖像運動目標檢測與跟蹤領域的優勢技術,幫助公司克服了高速動目標識別和動態環境感知的“卡脖子”難題,研發出具有智能目標識別與路徑規劃功能的環境偵測無人機。

2015年,韋士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找到張聰炫進行產品算法軟件的改進與優化,張聰炫帶領團隊成員在短短三個月內就幫助該公司實現了高精度的機械零件表面三維測量與缺陷檢測識別,助推該公司成爲國內智慧檢測裝備及系統行業的佼佼者。

在產學研融合領域的多年深耕中,張聰炫獲授權的國家發明專利達16項,成果獲中國科技產業化促進會科技創新獎一等獎、中國航空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但,這些成績於張聰炫而言,只是“生活中工作中一些點滴的事情”。

談及未來的目標和計劃,他說道:“在產學研用方面,我希望能把我們現有的技術方法運用得更爲廣泛,能夠真正爲江西省乃至全國的經濟做出貢獻。”

“最大的收穫就是對校訓的理解和踐行”。作爲學科科研主幹,張聰炫在學科平臺建設等公共事務中總是身先士卒,從作爲幫手協助前輩們準備材料,到放棄假期全身心投入到學科平臺建設的工作中……在一流學科、博士點等申報高峯期的暑假,挑燈夜戰對他來說只是家常便飯。

在一次次資料蒐集和材料撰寫中,當初那個懵懂新人如今已然成長爲可靠的學科骨幹。2015年無損檢測與光電傳感技術及應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申報獲批,2016年儀器科學與技術江西省一流學科申報獲批,2017年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國防特色學科申報獲批,2018年無損檢測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評估通過,2020年儀器科學與技術第五輪學科評估通過……這一項項斐然的戰績背後,都有着他夜以繼日、筆耕不輟的身影。

每一個南航人都有一顆砥礪奮進的愛國心。在赴美訪學期間,張聰炫每次做學術交流前都會先用一段時間介紹中國、介紹南昌、介紹南航。談及這些年來的最大收穫,他覺得“應該是對於‘日新自強、知行合一’的理解和踐行。”不論是讀博期間斬獲各項獎學金的努力奮進,還是工作後爭做科研前鋒的奮發鑽研,在他的人生軌跡中,“日新自強、知行合一”的校訓像是航標,浸潤着他的青春底色。

“我希望能夠把作爲教師的教學工作放在首位,講好課帶好學生。一輩子做好這一件小事。”抱得初心清似月,產學研用不曾休。他既是三尺講臺的溫潤講師,也是科研路上的求索前鋒,更是產學研模式的踐行者和指路人。時光從不負有心人,不問結果埋頭趕路的張聰炫,在不經意間,收穫了獨屬於自己的青春芳華。

(中國日報江西記者站 王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