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內科學,方劑學.《中醫藥方精選網》和多名老中醫經驗資料後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於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癃閉證病的症狀,根據症狀精選選了8個藥方.供有緣人對症選藥方.癃閉是由腎與膀胱功能失調,三焦氣化不利導致的以排尿困難,小便量少,點滴而出,甚則閉塞不通爲主症的疾病。其中,小便不利,點滴而短少,病勢較緩者,稱爲癃;小便閉塞,點滴不通,病勢較急者,稱爲閉。癃和閉雖有一定區別,但都是指排尿困難,只是病情有輕重程度的不同,亦有開始涓滴而量少,繼則閉而不通者,因此多合稱爲癃閉。西醫學中各種原因所引起的尿瀦留和無尿症,如神經性尿閉、膀胱括約肌痙攣、尿路結石、尿路腫瘤、尿道狹窄、尿路損傷、前列腺肥大、脊髓炎所致的尿瀦留;腎前性的、腎後性的及腎實質性病變所導致的急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少尿或無尿症

實證:

一.膀胱溼熱證:小便點滴不通或量極少而短赤灼熱。小腹脹滿。口苦口粘,或口渴不多飲。苔黃膩,舌質紅,脈沉數,或大便不暢。

1.八正散。

車前子10克 瞿麥10克 萹蓄10克 滑石10克 山梔子10克 甘草10克 木通10克 大黃10克 (加入木香10克更佳)

1.血淋可加大薊、小薊、白茅根、石韋以涼血止血。

2.石淋澀痛,可加金錢草、海金沙、琥珀、冬葵子以化石通淋。

3.膏淋小便混濁,可加萆薢、石菖蒲以分清化濁。

4.熱毒熾盛,發熱寒戰宜加蒲公英、金銀花以清熱解毒。

5.腰痛者,可加牛膝補益肝腎兼通淋。

6.溼熱帶下,色黃味腥,腰腹脹痛,口苦咽乾,可加蒼朮、白朮、黃芩、薏苡仁以消除溼熱。

癃閉證加減:

1. 若舌苔厚黃膩者,可加蒼朮、黃柏,以加強其清化溼熱的作用。

2. 若兼見心煩、口舌生瘡糜爛者,可合導赤散,以清心火,利溼熱。

加減:

1. 溼熱重,舌苔黃厚膩者,加蒼朮、黃柏;

2. 心經熱盛,心煩口糜者,合導赤散;

3. 小腹脹滿,欲尿不得者,加滋腎通關丸;

4. 溼熱壅結三焦,氣化不利,小便量極少或無尿,胸悶煩躁,噁心嘔吐者,用黃連溫膽湯;

3. 口中尿臭,甚則神昏者,加菖蒲、鬱金。

臨證參考:將八正散用於老年患者要注意其有無氣陰損傷的症狀,若無則可酌情加入少量甘溫香竄藥(肉桂1.5~3g/次,人工麝香lOg/次)以反佐,較單用清利溼熱爲佳。

1.若溼熱久戀下焦,導致腎陰灼傷,出現口乾咽燥,潮熱盜汗,手足心熱,舌光紅,可改用滋腎通關丸加生地、車前子、牛膝等,以滋腎陰,清溼熱而助氣化。

2.滋腎通關丸

黃柏20克  知母60克  肉桂1克 生地10克 車前子10克 牛膝10克    

1.方中可加桔梗,以宣瞿上焦,助利尿;

2.溼熱較甚者,可加車前子、滑石、豬苓、木通等以加強滲溼通淋作用;

3.氣虛較甚者,加黃芪、白朮以益氣;

4.陰虛者,加生地、女貞子等以養陰;

5.熱毒甚者,加葎草、貫衆等以清熱解毒;

6.兼瘀血者,加琥珀以利尿通淋,活血化瘀。

7.若服本方效果欠佳,可配合肉桂、芫花外敷中極穴以助膀胱氣化而利尿。 

2.若因溼熱蘊結日久,三焦氣化不利,而出現小便量極少或無尿,面色晦滯,胸悶煩躁,噁心嘔吐,口中尿臭,甚則神昏譫語等,治宜降濁和胃,清利溼熱,方用黃連溫膽湯加車前子白茅根、木通等。若大便祕結者,可加大黃以通便瀉火

3.黃連溫膽湯

黃連5克 半夏9克 橘紅6克 茯苓9克 炙甘草3克 竹茹9克 枳實9克 車前子9克 白茅根9克 木通6克 生薑6克 紅棗1枚   

1.若心中煩熱者,加黃連、麥冬以清熱除煩;

2.口燥舌幹者,去半夏,加麥冬、天花粉以潤燥生津;

3.癲癇抽搐,可加膽星、鉤藤、全蠍以熄風止痙。 4.失眠者,加遠志、龍齒、硃砂、茯神、夜交藤。

5.神情憂鬱者,加木香、鬱金、白蒺藜、菊花、石菖蒲等。

6.若大便祕結者,可加大黃以通便瀉火。

二.肺熱壅盛證:小便不暢或點滴不通。咽乾、煩渴欲飲。呼吸急促或咳嗽。苔薄黃,脈數。

4.清肺飲

黃芩5克 桑白皮5克 麥冬9克 車前子5克 木通5克 山梔子5克 茯苓5克 

加減:

1. 如患者出現心煩,舌尖紅或口舌生瘡等心火旺的徵象,可加黃連、竹葉等以清心火。

2. 如大便不通,可加杏仁、大黃以宣肺通便。

3. 如兼表證而見頭痛、鼻塞、脈浮者,可加薄荷、桔梗以解表宣肺。

加減

1. 有鼻塞、頭痛、脈浮等表證者,加薄荷、桔梗宣肺解表;

2. 大便不通者,加杏仁、大黃宣肺通便;

3. 心煩而舌尖赤者,加黃連、竹葉以清心火利小便;

4. 兼尿赤灼熱,小腹脹滿者,合八正散上下並治。

臨證參考:本證多出現於熱病過程中,小便不通的程度不重,但肺熱傷陰往往較明顯,要顧護氣陰。肺爲嬌髒,見舌紅少津,宜加南沙蔘、鮮蘆根、鮮白茅根等甘寒之品,慎用成寒之品。肺失宣降而致急性發作的小便不利,可用宣開升降法,意在提壺揭蓋,以桔梗、杏仁、荊芥開肺氣,升麻、柴胡升中氣,清氣上升則濁陰下降,此爲欲降先升之意。

1.若肺熱漸清,而肺陰虧耗,症見舌紅少津者,治宜滋養肺陰,以清潤爲主,方用《外臺》百合飲子。

三.肝鬱氣滯證: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脅腹脹滿。脈弦,多煩善怒。苔薄黃,舌紅。

4.沉香散。

沉香5克 橘皮5克 當歸5克  石葦5克 滑石9克 冬葵子6克 王不留行5克 

癃閉證加減:

1. 若肝鬱氣滯症狀較重,可合六磨湯加減應用,以加強其疏肝理氣的作用,

2. 若氣鬱化火,而見苔薄黃舌紅者,可加丹皮、山梔子等以清三焦之火。

1.若氣滯日久而導致血瘀陰寒者,症見小腹脹滿疼痛、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澀等,可改用行瘀散結,清利水道的治法,方用代抵當丸爲主。

5.抵當丸

歸尾5克 炮甲5克 桃仁5克 大黃5克 芒硝3克(後下)  生地9克 肉桂1.5克 (沖服) 

加減:

1. 若涼血現象較重,可加紅花、牛膝以增強其活血化瘀的作用。

2. 如病久血虛,面色不華,治宜養血行瘀,可加黃芪、丹蔘之類。

3. 如小便一時性不通,脹閉難忍可加麝香0.09-0.15克吞服,以急通小便。此藥芳香走竄能通行十二經,藥力較猛,切不可多用,以免傷人正氣。

4. 若由於尿路結石所致的尿道阻塞,小便不通,可加用金錢草、海金沙、雞內金、冬葵子、瞿麥、萹蓄以通淋排石利尿,或參考淋證篇治療。

加減:

1. 血瘀甚者,加紅花、牛膝;

2. 小便不利者,加滑石、通草;

3. 久病正虛者,加黃芪、黨蔘;

4. 繼發於石淋者,加金錢草、海金沙、冬葵子、萹蓄、瞿麥;

5. 伴血尿者,加三七、琥珀化瘀止血;

6. 尿中夾精濁、瘀塊者,加萆薢、土茯苓。

臨證參考本證屬於痰凝瘀血阻結爲患,宜在辨證基礎上配合應用活血化瘀和軟堅散結藥。屬邪實正不虛者,加蟲類藥如蜂房、地龍、地鱉蟲等以搜剔頑痰死血,可提高療效。

四.尿道陰塞證:小便點滴而下,或尿如細線,甚則陰塞不通。小腹脹滿疼痛,舌紫暗或有瘀點,脈細澀。用代抵當丸。

虛證:

五.脾氣不升證:時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爽利。氣短而語聲低微,小腹墜脹。精神疲乏,食慾不振。舌質淡,脈弱。補中益氣湯合春澤湯(白朮 桂枝 豬苓 澤瀉 茯苓 人蔘)。

6.補中益氣湯合春澤湯

人蔘3克(焗服) 白朮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陳皮1.5克 歸身1.5克 生薑2片 紅棗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合春澤湯(白朮 桂枝 豬苓 澤瀉 茯苓 人蔘)          

加減:

1. 若氣虛及陰,脾陰不足,清氣不升,氣陰兩虛,症見舌質紅,可改用補陰益氣煎,本方即上方去黃芪、白朮,加熱地,山藥。

2. 若脾虛及腎,而見脾腎俱虛的證候者,可加用《濟生》腎氣丸以溫補脾腎,益氣利尿。

加減:

1. 小便不利甚者,加肉桂、通草、車前子;

2. 排尿無力或失控者,加覆盆子、益智仁等。

臨證參考:妊娠胎氣不舉或產後氣虛小便不利者,用昇陽益氣法,以補中益氣湯爲基礎方加減治療,往往收到較好效果

1.若脾虛及腎,而見脾腎俱虛的證候者,可補中益氣湯合春澤湯(白朮 桂枝 豬苓 澤瀉 茯苓 人蔘)加用《濟生》腎氣丸以溫補脾腎,益氣利尿。

六.腎陽衰憊證:小便不通或滴點不爽,排出無力。面色蒼白,神氣怯弱。腰膝冷而痠軟無力,舌質淡,脈沉細而尺弱。《濟生》

7.腎氣丸

熟地1.5克 山藥3克 茯苓3克 山茱萸3克 丹皮3克 澤瀉3克 肉桂3克(粉服焗)車前子3克 牛膝3克 附子1.5克

1.陽氣虛弱畏寒肢冷較甚者,宜去丹皮之寒,或加葫蘆巴、巴戟天以助溫陽之力;

2.水腫腹水,腹脹喘滿者,加大腹皮、厚朴以行氣除滿,俾氣行則溼 有去路;

3.腎不納氣,動則氣喘,加五味子、沉香以助納氣歸腎;

4.精神委靡,納差便溏者,加黨蔘、白朮以脾腎雙補。

.若脾虛及腎,而見脾腎俱虛的證候者,可補中益氣湯合春澤湯(白朮 桂枝 豬苓 澤瀉 茯苓 人蔘)加用《濟生》腎氣丸以溫補脾腎,益氣利尿。

加減:

1. 精神萎靡,腰膝痠痛者,加紅參、鹿角、仙茅、仙靈脾、狗脊、補骨脂等。

臨證參考老年體衰者,督脈精血俱虧,宜加補養精血,助陽通竅之品,常用方如香茸丸(麝香 鹿茸 麋茸 蓯蓉 熟地 沉香 五味子 茯苓 龍骨)。腎氣衰,濁邪瀦留,症見尿少或閉,噁心嘔吐,煩躁甚至神昏者,用《千金》溫脾湯合吳茱萸湯。

1.若老人精血俱虧,病及督脈,而見形神萎頓,腰脊痠痛,治宜香茸丸(麝香 鹿茸 麋茸 蓯蓉 熟地 沉香 五味子 茯苓 龍骨)以補養精血,助陽通竅。

8.香茸丸

(麝香 鹿茸 麋茸 蓯蓉 熟地 沉香 五味子 茯苓 龍骨)

 2.若因腎陽衰憊,命火式微,致三焦氣化無權,濁陰內蘊,症見小便量少,甚到無尿,嘔吐,煩躁,神昏者,治宜《千金》溫脾湯合吳茱萸湯,以溫補脾腎,和胃降濁。

溫脾湯

大黃12克(後下)  炮附子9克  乾薑6克 桔梗6克 甘草6克 

1.若腹痛甚者,加肉桂、厚朴、木香以溫裏止痛。

2.若兼見嘔吐者,加半夏、砂仁。

3.若久痢不止者,寒中夾熱,加黃連、黃芩、銀花炭。

吳茱萸湯

吳茱萸24克 人蔘9克 生薑15克 紅棗12枚    

1.嘔甚者,加陳皮、半夏、砂仁以降逆止嘔;

2.頭痛甚者,加川芎、當歸以養血止痛,

3.寒甚者,加附子、乾薑以溫裏散寒;

4.吞酸嘈雜,加烏賊骨、煅瓦楞子以制酸和胃。

 癃閉其它治法

  (一)單方驗方

  1.倒換散。

  生大黃12克 荊芥穗12克。曬乾(不宜火焙。否則效力減弱)後共研末,分兩次服,每隔四小時用溫開水調服一次,一日兩次。

  按.此方出自《普濟方》,《本草綱目卷十四。草部》載有。癃閉不通,小便急痛,無論新久,荊芥大黃爲末等分,每次溫水調服三錢。小便不通,大黃減半,大便不通.荊芥減半,名倒換散。。

  (摘自《江西中醫藥》1956年第4期3工頁)

  2.衛矛湯,

新鮮衛矛枝杆連根葉羽,共五兩至一斤,黃酒一杯,加水煮,煎後去滓,趁熱在飯前頓服。

  按.衛矛即鬼箭羽,有活血化瘀驅風的作用。

(摘自《浙江中醫》1959年第6期第27頁)

  3.一味瓜蔞湯坐浴。

  瓜蔞30克--~60克,煎湯坐浴約20分鐘左右,用藥時有出汗及輕度頭昏,餘無不良反應。

  按。瓜蔞甘苦微寒,入肺、胃、大腸三經,降肺氣,清熱化痰,潤腸通便,使肺氣下行而通調水道。

  (摘自《江蘇中醫》1965年第8期第36頁)

  (二)取嚏或探吐法。打噴嚏或嘔吐,能開肺氣,舉中氣,而通下焦之氣,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通利小便的方法,其方法是用消毒棉籤,向鼻中取嚏或喉中探吐,也有用皁角末0。3—0.6克,吹鼻取嚏,均可。

  (三)外敷法。

  1.獨頭蒜頭一個,梔子三枚,鹽少許,搗爛,攤紙貼臍部,良久可通。 .

  2。食鹽半斤,炒熱,布包熨臍腹,冷後再炒熱敷之。

  3.蔥白一斤,搗碎,入麝香少許掙勻,分二包,先置臍上一包,熱熨約15分鐘,再換一包,以冰水熨亦工5分鐘,交替使用,以通爲度。

  (四)鍼灸推拿 .

  針刺足三里、中極、三陰交、陰陵泉等穴,反覆捻轉提插。強刺激,體虛者可灸關元,氣海,並可採用少腹膀胱區按摩。 .

  (五)流水誘導法

  使病員聽到流水的聲音,即可有尿意,而隨之解出小便,這種方法可適用於肝鬱氣滯所引起的尿閉。

  (六)導尿法

  若經過服藥、鍼灸等法治療無效,而小腹脹滿特甚,叩觸小腹部膀胱區呈濁音,當用導尿法,以緩其急。

  以上諸法,可用於尿瀦留,而對腎功能衰竭所致的少尿或無尿,療效不甚顯著。癃閉若得到及時而有效的治療,尿量逐漸增加,這是病情好轉的標誌,通過治療完全可以獲得痊癒。如果失治或治療不當,病情可轉爲嚴重,此時臨牀上出現頭暈、目糊、胸悶,喘促、噁心、嘔吐、水腫、甚至昏迷、抽搐等症,是由癃閉轉爲關格,若不及時進行搶救,可以導致死亡。誠如《景嶽全書。癃閉》篇所說。“小水不通是爲癃閉,此最危最急症也,水道不通,則上侵脾胃而爲脹,外侵肌肉而爲腫,泛及中焦則爲嘔,再及上焦則爲喘,數日不通,則奔迫難堪,必致危殆。

  1.中成藥

  (1)金匱腎氣丸(同仁堂牌,北京同仁堂製藥二廠):每次1丸,每日2次。用於腎陽不足癃閉者。

  (2)六味地黃丸(京華牌,北京同仁堂製藥二廠):每次30粒,每日2次。用於腎陰虧耗癃閉者。

  (3)大黃廑蟲丸(華燈牌,北京中藥五廠):每次1丸,1日2次。適用於尿路阻塞而致癃閉者。

  2.單驗方

  (1)衛矛湯新鮮衛矛(枝杆連根葉羽),共250---500g,黃酒約30~50ml,加水煮,煎後去滓,趁熱在飯前頓服。衛矛即鬼箭羽,有活血化瘀祛風的作用。

  (2)一味瓜蔞湯坐浴瓜蔞30~60g,煎湯坐浴約20分鐘左右。用藥時有出汗及輕度頭昏,餘無不良反應。瓜蔞甘苦微寒,入肺、胃、大腸三經,降肺氣,清熱化痰,使肺氣下行而通調水道。

  3.外治法

  (1)獨頭蒜頭1個,梔子3枚,鹽少許,搗爛,攤紙貼臍部。

  (2)食鹽半斤,炒熱,布包熨臍腹,冷後再炒熱敷之。

  (3)蔥白1斤,搗碎,入人工麝香適量拌勻,分兩包,先置臍上1包,熱敷約15分鐘,再換另1包,以冰水熨亦15分鐘,交替使用,以小便通爲度。

  (4)熱敷 用熱毛巾或熱水袋溫敷小腹或會陰部,也可採取熱水坐浴,以鬆弛膀胱括約肌和尿道各部位的痙攣。適用於前列腺肥大引起的排尿不暢,也適用於急性尿瀦留。

  (5)流水誘導法使病人聽到流水的聲音,即可有尿意,隨之解出小便。適用於神經官能症病人出現的尿閉。

  4.鍼灸

  (1)通治法 以通調膀胱氣化爲主,選足太陽、足少陰、足太陰和任脈等經穴爲主。如腎俞、膀胱俞、三焦俞、中極、氣海、陰陵泉、三陰交、陰谷或委陽等,每次3--5穴,用毫針刺,酌情補瀉。腎氣不足者,配合灸法治療。

  (2)膀胱溼熱證可選足太陽、足太陰等穴爲主。如中極、膀胱俞、委陽、陰陵泉,三陰交等,用毫針刺,行瀉法。

  (3)尿路阻塞證可選任脈及足太陽經穴爲主,如膀胱俞、腎俞、氣海、關元、中極、三陰交、陰陵泉等,用毫針刺,行瀉法。

  (4)腎陽衰憊證選足少陰、足太陽、任脈和督脈等經穴爲主,如命門、三焦俞、腎俞、氣海、關元、委陽和陰谷等,用毫針刺,行補法,可配合灸法。

  5.推拿

  以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併攏,按壓中極穴;或用揉法或摩法,按順時針方向在患者下腹部操作,由輕而重,用力均勻,待膀胱呈球狀時,用右手托住膀胱底,向前下方擠壓膀胱,再用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加壓使排尿。

 癃閉現代研究

  癃閉包括西醫學中各種原因引起的尿瀦留及無尿症。而臨牀以研究老年人前列腺增生症引起的癃閉較多。前列腺增生症爲常見的老年病之一,由於過度勞累,或感受寒冷,或情緒劇變,或貪食過量刺激性食物等,均可激發前列腺組織突然充血腫脹,壓迫尿道而導致尿瀦留。目前臨牀處理這一急症措施是熱敷、膀胱按摩、鍼灸、導尿、雌激素和抗菌素的應用。若以上諸法治之無效,亦可考慮外科手術。近年來各地報道運用中醫中藥治療本病效果良好,主要方法有:

  、以治本爲主,輔以治標

  前列腺增生症的臨牀表現主要爲尿瀦留和排尿困難,屬於中醫學的癃閉範疇,多在50~60歲以上發病,多因年老腎氣衰弱,氣化不及州都,而致小便排出困難,臨證時常見腰痠、足冷、脈沉細,尤以兩尺爲甚等腎陽虛衰徵象。治療時常用濟生腎氣丸之類。王敬善等用前列舒丸治療前列腺增生症(38例)、前列腺炎(43例)共81例,並設前列康對照組20例,臨牀總有效率爲治療組93.3%,對照組76.2%,前列舒丸爲八味丸基礎上選淫羊藿、韭菜子、蒼朮、冬瓜仁、薏苡仁、桃仁等藥組成。實驗及臨牀證明前列舒丸對下丘腦一垂體一性腺軸、腎上腺皮質軸有一定的興奮作用(山東中醫雜誌,1990,(6):12)。張淑婷運用六八湯(熟地、山萸肉、山藥、茯苓、澤瀉、萹蓄、瞿麥、滑石、丹皮、牛膝、劉寄奴、車前子、甘草、燈心草)加減收治100例,總有效率爲90%(河北中醫,1988,(3>:47~48)。湯一鵬應用加味滋腎丸化裁治療前列腺肥大30例,恢復正常18例,明顯改善12例,(河北中醫)。

  二、下病上治,欲降先升

  中醫學認爲小便的排泄,除了腎的氣化作用外,尚須依賴肺的通調和脾的轉輸,因而本病與肺脾有關。當急性尿瀦留,小便涓滴不下時,可在原方基礎上稍加開宣肺氣、升提中氣之桔梗、荊芥、升麻、柴胡等,此爲下病治上,提壺揭蓋、升清降濁之法。陶春祥用通調解癃湯治療老年前列腺肥大51例,總有效率爲90.2%,藥選黃芪、桔梗、升麻、歸尾、桃仁、車前草、茯苓等即爲宣升開上,肅降通下,化瘀消結法之體現,臨牀常可收到滿意的療效(黑龍江中醫藥,

  三、辨證分型治療

  耿淑從分5型治療前列腺肥大。溼熱蘊結,氣化不利者,八正散加減;肺熱氣壅,不能下輸膀胱者,清肺飲加減;脾虛失運而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者,補中益氣湯化裁;腎元虧虛,氣化無權者,濟生腎氣丸加減;瘀血內結,尿路阻塞者,用少腹逐瘀湯化裁(天津中醫,1989,<4>:7~8)。林君玉將前列腺肥大症分爲脾腎兩虛型用溫補脾腎、化氣行水;腎陰不足型應用育陰滋腎、通關利水法;瘀濁溼熱型應用化瘀滌濁、清熱通竅法治療85例均收到較好效果(江蘇中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