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年銷售額500億是社會效益” 沙縣小喫同業公會原常務副會長:集團暫不具備上市條件

每經記者 趙李南 

沙縣原系福建省三明市下轄縣,目前已改制成區。實際上,知道“沙縣小喫”的人數恐怕遠多於知道“沙縣”的人數。據統計,沙縣小喫在全國各地有8.8萬家門店,年營業額超500億元,帶動了超過30萬人就業。

緣何沙縣小喫能夠形成如此規模?近日,沙縣小喫同業公會原常務副會長肖阿生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

“很多人來這邊來學經驗,我也跟他們講,我們(沙縣小喫)是循序漸進、慢慢積累的過程。一下子去學我們的東西,你學不走,爲什麼呢?你開十家地方小喫店,門店可以開,(但)後端的原輔材料沒人給你支持,沒辦法開。前端後端沒辦法成正比的情況下,花再多的錢都沒用,最後沒辦法支撐。”肖阿生說。

如何做到遍佈全國?

在中國絕大多數城市,都能看到“沙縣小喫”這幾個字的招牌,就像麥當勞的金拱門能讓消費者想起漢堡一樣,看到沙縣小喫,往往能夠讓人想起蒸餃、拌麪。爲什麼沙縣小喫能夠做到全國佈局?

“(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很感興趣,這是多種因素來推動的,政府方面有政府方面的支持、市場有市場的需求,沙縣人有沙縣人追求創造價值的目的。這三個方面的因素,再加上趕上改革開放,處於一個放開市場的過程當中,才逐步形成的。”肖阿生認爲。

“沙縣小喫的門檻不是那麼苛刻,很多開沙縣小喫店的原來都是在沙縣小喫店打工的。正是因爲門檻低,技術含量不是很高,很多人帶着市場需求自己去開店了,一帶十、十帶百,就這樣子帶出來了。”肖阿生說道。

除了市場本身的原因,肖阿生認爲沙縣政府的推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不間斷舉辦沙縣小喫文化節,我們從1997年開始不間斷舉辦了二十幾年的沙縣小喫文化節。這個活動現在已經成爲沙縣自己的節日了,沙縣二十幾萬人,都知道12月8日是我們沙縣小喫的節日。”肖阿生說。

二是到大中城市舉辦沙縣小喫推介會。“我們爲了拓展市場,到大中城市去推薦沙縣小喫,舉辦推介會,推介會推到哪裏,沙縣小喫就跟進到哪裏。原來北京、上海很少有沙縣小喫,是通過我們推介後纔有的。”

“第三個是強化培訓。說實話我們很多的沙縣小喫店主,原來都是農民。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對去做沙縣小喫的這些人進行技能培訓、開店經營管理的培訓。他們出去,要懂得怎麼去開店,懂得怎麼去經營,懂得怎麼去製作沙縣小喫。這一點,對於剛剛放下鋤頭走出農村去做生意的人,是必須要給他的。”肖阿生表示。

“第四是解決他們的資金問題。沙縣農商行能夠給業主提供5萬元、10萬元、15萬元,20萬元不等的資金貸款,讓他們走出去有一個起步的資金保障。到目前爲止體量還是很大,爲小喫業主發放貸款四十幾億元。最後一點,一鄉一城一聯絡組,一個鄉鎮對接一個城市,成立一個聯絡處。這個聯絡處是歸屬沙縣小喫同業公會的對外聯絡組,做什麼呢?幫助小喫業主解決內部的一些矛盾和解決市場競爭過程當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比如200米內不要開兩家沙縣小喫店,我們作爲第三方去協調這個事情。”肖阿生向記者表示。

標準化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目前,沙縣政府正在推進沙縣小喫轉型升級。按照肖阿生的說法,前二十年是動員更多的沙縣人走出沙縣,開更多的沙縣小喫店,現在是動員更多的沙縣小喫人,開更多更好的沙縣小喫。

據肖阿生透露,目前沙縣小喫集團公司在各地成立相應的子公司,按照沙縣小喫餐飲連鎖標準化、規範化、信息化的要求,和具體門店對接,“我們已經成立了23個子公司,加盟連鎖店目前是3100多家”。

“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沙縣小喫有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供應鏈。不要看沙縣小喫走進去基本上是扁肉,拌麪,蒸餃,燉罐四大金剛都有,但每一個店如果沒有一個完整的配送體系,是做不到的。原料是在沙縣生產,各大城市都有銷售點,都可以直接對接門店。爲什麼有的地方小喫走不出去?這個是很關鍵的,如果說沒有配送體系,成本太高了。”肖阿生表示。

“供應鏈的統一應該說是至關重要,而最核心的地方,就是種植、生產、加工、配送、銷售,這個要時間,也不是今天講就能夠做到,但是我們確定的方向,一定要爲這個方向來創造條件。”肖阿生說。

此外,針對沙縣小喫集團上市的傳聞,肖阿生向記者表示:“上市要具備一定條件,這個事情我想沒那麼快,也不是我們近期追求的目標。從企業的行爲說,這500個億(指沙縣小喫的年銷售額)是社會效益,不是我們沙縣小喫集團的經濟效益。那以後要上市上什麼?是沙縣小喫產業某個環節的企業,如供應鏈、小喫傳媒、餐飲連鎖等企業,當他們做大做強,具備上市條件的時候,積極爭取上市,要上市是以這方面爲主去上,不是沙縣小喫四個字。這個可能需要太長的時間,目前不具備這個條件,也不是我們重點考慮的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