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東平湖蓄滯洪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規劃探索

東平湖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西部,東通大清河,西連黃河,承擔分滯黃河洪水和調蓄汶河全部洪水的雙重任務。東平湖是黃河下游防洪工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黃河流域內經國家確認的唯一重要滯洪區。

東平湖是八百里梁山水泊唯一遺存水域,歷史上是黃河與大清河的自然滯洪區。1958年,爲提高東平湖蓄洪能力,山東省委決定修建東平湖水庫,水庫總面積626平方公里,其中新湖區418平方公里,老湖區208平方公里。

一、項目背景

伴隨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東平湖區域步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着一系列現實挑戰。

東平湖作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兩大國家戰略(工程)和泰山、京杭大運河兩大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的交匯地,承載着蓄滯洪水、區域輸水、生態涵養、文化旅遊、航運、漁業等多重職能,各項功能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同時,東平縣是是全國第二、全省第一移民大縣。東平湖周邊8個鄉鎮人口約40萬人。湖區羣衆的生產生活方式爲適應東平湖功能擴展不斷變遷,一系列的歷史遺留問題導致人湖關係、人地關係矛盾突出,湖區羣衆普遍收入水平低,生態保護和鎮村發展衝突較大。

二、規劃思路

規劃圍繞湖區生態保護和環境綜合治理、民生建設和推進新型城鎮化、空間提質和美麗湖區風貌塑造三大核心目標,明確四項重點任務。一是探索湖區高質量綠色發展路徑,協調各項功能之間的矛盾。二是落實城鄉融合發展要求,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推進縣城、城鎮、社區、村莊融合發展。三是提高空間治理能力,統籌各類空間和資源要素,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四是建立長效保障機制,促進湖區“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持續轉化。

三、目標定位

1、黃河流域唯一的重要蓄滯洪區。堅持以蓄滯洪作爲首要功能,完善防洪工程體系、實施防洪安全建設、落實洪水影響評價制度,在保障黃河長久安瀾上發揮關鍵作用。

2、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輸水通道。作爲山東省水資源調配的戰略高地和調配中樞,要持續提升水環境質量,消除水污染隱患,在保障雄安新區和山東省用水上發揮水源調配作用。

3、山東省生態安全的重要節點。切實維護水生態安全,建立補水機制,實施礦山和溼地修復工程,推動生態林業建設,在生態保護修復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上發揮樣板作用。

4、山水聖人文化體驗地。深入挖掘黃河文化、運河文化、泰山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積極融入“山水聖人”文化旅遊線路以及大泰山文化旅遊區建設,在文化傳承中發揮重要作用。

5、綠色發展的樣板區。持續鞏固生態環境優勢,加快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脫貧致富、鄉村振興上發揮引領作用。

四、規劃措施

1、強化區域和流域統籌

強化四個方面的區域統籌。統籌湖區水體、湖岸、入湖河流、河砂、山體、植被等要素,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統籌區域防洪體系,協調安排東平湖南排入南四湖通道,應對極端不利情況。統籌協調大汶河流域綜合治理,開展流域內生態涵養林修復工程和河堤圍壩護坡水土保持工程,加強工業點源污染控制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統籌區域協同聯動發展,協同濟南都市圈內城市,共同構建“一廊(沿黃生態文化長廊)、一帶(國家運河文化帶)、一鏈(汶河綠鏈)、一角(魯西生態文化金三角)、一圈(中華水滸文化集中展示區)”的區域發展格局。

2、完善防洪排澇工程措施

持續加強黃河灘區移民安置和安全建設,以人口外遷爲主,修建村臺和撤退道路爲輔。加強東平湖蓄滯洪區安全建設,減少洪水損失,遠期逐步疏解人口。黃河灘區及東平湖蓄滯洪區嚴格實行土地利用和產業活動限制,對非防洪建設項目,實施洪水影響評價及審批制度。同時,加強退水通道建設,制訂大汶河超標準洪水防洪預案,完善湖區排澇系統,減輕湖區分洪損失。

3、統籌水環境保護和水資源利用

一是建立生態補水機制,建設引黃補湖工程、保障大汶河生態流量,維護東平湖生態系統穩定性;二是提升水環境質量,建立定期清淤制度、實施菹草綜合整治、治理環湖農村生活污水;三是湖區岸線管控,將82公里沿湖岸線,劃分爲岸線保護區、岸線保留區、岸線控制利用區三類功能區,進行差異化管控;四是協調黃河生態補水指標,將東平湖作爲東平縣區域集中供水主水源。

4、開展生態修復和生態建設

構建“一湖、一窪、兩帶、多山、多鏈”的生態安全格局。“一湖”即開展東平湖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一窪”即開展稻屯窪溼地修復和生態建設;“兩帶”即建設沿黃河生態保護帶、沿大汶河生態保護帶;“多山”即修復與提升湖區周邊山體的景觀生態功能;“多鏈”即建設沿主要河流、交通幹線的多條生態綠鏈。進一步推進溼地生態修復、推進溼地生態修復、推進生態林業建設,打造東平湖區域特色景觀。

5、優化城鄉居民點空間格局

以疏解洪澇風險區、生態脆弱區人口和推動人口在空間上適度集聚爲目標,構建“一主兩副多點,城湖聯動發展”的城鎮空間格局。“一主”即縣城,做強縣城兩大產業園區,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務,吸引湖區人口遷出,向中心城區集聚;“兩副”即州城+水滸城湖東副中心和銀山湖西副中心,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二三產業,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打造湖西和湖東農民生產生活圈;“多點”即其他沿湖鄉鎮,打造鄉鎮級的農民生產生活圈;“湖城聯動發展”,在縣城和湖濱之間形成白佛山-稻屯窪溼地公園-大汶河一線的鄉村振興和特色旅遊發展區,建設東平湖旅遊門戶。

6、推動湖區產業綠色發展

立足湖區資源本底條件,以防洪和水環境保護爲前提,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宜遊則遊,探索湖區特色產業新路徑。做精做優特色農漁業,培育“農業+”多種業態,發展特色高效農業,構建“一環兩心五區多點”的農業生產格局。聯動區域旅遊資源,豐富文化旅遊產品,升級文化旅遊產業,構建“一環一帶、兩區多點”的旅遊空間格局。加強區域合作,以湖區優質山水資源爲優勢,提供面向區域的健康養老服務和拓展體育休閒產業。嚴格篩選湖區入駐企業,引導湖區散點工業逐漸向縣城、銀山鎮區集聚發展,建立園區合作共建的機制,統籌產業項目佈局,促進資源要素合理配置。引導湖區鄉鎮產業差異化發展。

7、提升空間品質和塑造特色風貌

從提升交通通達能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市政保障水平三個層面,提升湖區生活品質。整合利用湖區山、河、灣、島以及溼地等景觀資源,塑造“浩瀚山水、精緻棲居”的特色湖區國土空間風貌,構建“一廊、兩帶、四區、多點”的景觀風貌系統,對水城融合區和魅力湖灣區兩個重點建設區域,提出差異化、特色化的風貌管控。

8、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

劃定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鄉村發展區和城鎮發展區五類規劃分區,明確分區管控目標、政策導向和准入規則。

9、建立實施保障機制

加強組織領導。建立水利工作協調機制、區域聯防聯治機制、區域旅遊合作機制,加強統籌協調。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現制度創新。

區位圖

區位分析圖

黃河風險分析圖

湖區防洪排澇工程規劃圖

生態保護格局圖

城鎮體系空間規劃結構圖

湖區景觀風貌圖

注:本文出自《城市規劃通訊》2021年第5期“中規院專欄”

作者:劉暢 許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