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站“天和”號核心艙成功發射,中國迎來星辰大海新時代!

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天和”號核心艙邊上鑲嵌了6個白色半圓的球體。那是雷達罩嗎?你錯了!那東西是鐵的,每個球重達一百多公斤,6個球加起來總重量接近1噸!

由於火箭發射成本很高,在設計航天器時,技術人員會挖空心思來給航天器減重,因爲每減少一克重量就意味着節省下許多燃料許多錢。既然如此,爲什麼“天和”核心艙邊上要裝6個“鐵疙瘩”

其實這6顆球的名字叫“控制力矩陀螺”。每一顆球裏邊密封着一個鋼製的飛輪,飛輪以每分鐘7000轉的速度旋轉,用來控制空間站的姿態。

那它是如何控制空間站的姿態呢?下面這個小玩具你一定見過!

陀螺在旋轉的時候會有一個角動量,這個角動量讓它的旋轉軸保持一個固定的方向,如果沒有外力介入,這個陀螺久遠都不會改變旋轉角度;而當你改變這個陀螺旋轉軸角度時,它的角動量也會向你施加反作用力。這就是我們擺動陀螺時手指感到阻力的原因。

陀螺運動還有個特點,那就是轉子越重、轉動的速度越快,它的轉動力矩就越大,也能輸出更大的反作用力。但這個力如何改變空間站姿態?空間站爲何需要改變姿態?

空間站在太空飛行,實際上它並不總是“肚皮朝下背朝天”,而是會每轉一圈翻個跟斗,你需要讓它相對於地面保持“穩定姿態”就得有個力“扳住它”;

空間站有許多運動的機構,艙內還有人,人在裏邊運動的時候會向艙壁施加力,你別看這個力不大,它足以改變空間站的運行姿態;

當空間站要跟飛船對接時,兩個航天器需要調整角度,並且互相施加力的影響;

有時候空間站會調整角度增加或者減少太陽照射、還要考慮規避大氣阻力和地球磁場影響。

在這些時候,你就需要啓動航天器不同部位的反推發動機,讓它噴氣來改變航天器的力矩。航天器發動機噴氣需要消耗推進劑,這些推進劑本身並不貴,但將它從地面用貨運飛船送上天卻很費錢。國際空間站如果單使用RCS噴氣調整姿態,它每轉一圈就要消耗超過22公斤推進劑,一天至少340公斤,一個禮拜就得2.4噸,這錢燒不起。

所以科學家在國際空間站中央部分的Z1桁架上安裝了4個控制力矩陀螺,每個陀螺重達600磅(272公斤),陀螺儀裏邊的100公斤不鏽鋼飛輪以每分鐘6600轉的恆定速度旋轉,總共輸出4880Nms角動量。別看這些陀螺又大又重,它產生的反作用力能讓空間站以任何角度旋轉,並且不消耗任何燃料,因爲陀螺是靠電帶動的,空間站的電能都來自太陽能電池,不需要額外花錢。

“天和”號核心艙的6個控制力矩陀螺都安裝在大柱段與小柱段過渡的斜面上,並且它們的朝向角度也不一樣,這主要是爲了方便維修與更換。實際上陀螺儀裏邊的鋼飛輪能以任何角度旋轉,並且向任何方向輸出力矩。

通常只需要三個陀螺儀保持運動就能驅動航天器調整姿態,“天和”號之所以一下子裝了6個控制力矩陀螺,一方面因爲咱們的陀螺比較小,當需要大轉動慣量任務(比如用機械臂將實驗艙移動到側面對接)時,6個陀螺火力全開輸出的力矩會更大;另一方面是保留足夠冗餘。

中國空間站使用的可能是1000Nms陀螺儀,它的旋轉速度達每分鐘7000轉,這種機械構件時間長了它容易壞。當初美國天空實驗室三個陀螺壞了兩個造成Skylab報廢;國際空間站也是四個壞了倆,這給空間站的操控造成不小麻煩。空間站並不是你想換零件隨時都能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一點冗餘並不是壞事。

咱們的空間站完全是依靠我們自主技術、人才和資源製造出來的大科學裝備。俗話說“肉爛在鍋裏”,國家即便是投了幾百億研製空間站,它也是促進了中國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在空間站上沒有多少花裏胡哨中看不中用的東西,陀螺雖是沉重的鐵疙瘩,但它可以保證空間站運行過程平穩,節省大量推進劑和資金,絕對是物超所值的設備。

(部分文字圖片來源:老粥科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