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融人壽依賴銀保渠道 深陷“分紅+萬能”業務 總經理空缺逾三年

記者:吳敏

日前,中融人壽披露的2020年業績報告顯示,去年該公司實現保費收入122億元,同比增長五成;實現淨利潤0.14億元,同比縮減超八成。作爲一家壽險公司,2020年中融人壽保費收入前五的產品中無一重疾險產品,有兩款分紅型兩全保險和三款年金保險,前四款產品主要銷售渠道均爲銀保渠道。同時2020年該公司投資款新增交費前三的產品均爲萬能險,且兩款主要通過銀保渠道銷售。

另外,自2018年2月孫建軍離職之後,中融人壽總經理之位一直空缺,至今已有三年多時間。著名經濟學家、九江學院國際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孫飛向本報記者表示:“作爲公司戰略執行者的總經理長期空缺,會導致公司的決策無法從經營層面去落實,對公司經營管理會造成不良影響,同時也說明這家公司的治理結構不完善。”

業績“過山車” 償付能力長期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中融人壽成立於2010年3月,總部位於北京,目前註冊資本13億元。成立以來,該公司保費收入和淨利潤長期經歷着“過山車”式的增長和調整。

回顧來看,保費收入方面,2012年中融人壽保費收入同比大幅增長至9.16億之後,於2013年滑落至5.45億,在經歷了這次的小幅波動後,該公司2014年實現保費收入704%的增長達到43.77億元,2015年增長速度雖有放緩但也達到近60億元的原保費收入。就在一切似乎向好發展的時刻,2016年業績忽然一夜回到6年前,全年僅實現24.8萬元的收入,2017年恢復元氣實現35億的收入規模。隨後三年,其保費收入穩定增長,分別爲50.78億元、80.59億元、122億元。

淨利潤方面,2016年“過山車”谷底衝擊將中融人壽原本就掙扎在“生死線”的淨利潤直接拉入淨虧損13.88億的水平,2017年衝擊餘波仍在,淨虧損8.65億元。好在2018年小幅盈利0.13億元,2019年淨利潤增至1.05億元,但到2020年又縮減至0.14億元。

中融人壽 “過山車”式的刺激經歷與其激進的發展路徑以及違規操作帶來的處罰有着直接關係。

2010年3月成立以來,中融人壽高層小動作不斷,因而備受管理層“關照”。如2015年9月8日,保監會公佈了一項處罰意見:中融人壽在2011-2013年因違規運用保險資金、虛增償付能力等行爲,被保監會限制不動產投資、股權投資、金融產品投資各1年,時任董事長、總經理陳遠也被禁業1年。

同年,保險企業普遍熱衷於舉牌上市公司,中融人壽也選擇了較爲激進的發展路徑,曾在5天內連續舉牌3家上市公司。2015年前三季度,中融人壽的名字一度出現在17家上市公司的股東中。

市場情況難以預測,投資回報不及預期逐漸拖累公司的盈利情況,2015年底,中融人壽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一路從上年末的230%跌至“安全線”之下,僅有64.7%,2016年情況更加糟糕,前三季度分別爲-18.22%、-18.16%、-41.91%。保監會不得不管,要求其暫停開展新業務、暫停新設分支機構,業務基本全面停滯,於是有了上文提到的全年收入24.8萬元的跳崖。

2016年年末,中融人壽增資8億,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拉回到130%,暫時安全,2017年1月業務終於全面“解禁”。儘管如此,該公司償付能力水平一直低於行業平均水平,2017年至2020年,其綜合償付能力分別爲181.17%、153.87%、130.91%、147.65%。2020年,壽險業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爲239.6%。

依賴銀保渠道發展“分紅+萬能”業務 總經理空缺逾三年

需要指出的是,中融人壽當年投資股權基本都是通過萬能險和分紅險持有,也積累了大量的相關經驗和產品,成爲後來強化萬能險等險種監管下的發展隱患。

“冒進”的企業文化延續至今。因2016年業務基本全面停滯,中融人壽2017年分紅險保費收入爲0元,但在2018年增加至47.68億元,2019年又增至74.72億元。另外,2017年,中融人壽以萬能險爲主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約16億元,2018年、2019年,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的前三大險種收入分別爲20.79億元、76.71億元,萬能險抬頭趨勢明顯。2020年則有所下降爲55億元。

進一步來看,作爲一家壽險公司,2020年中融人壽保費收入前五的產品中無一重疾險產品,有兩款分紅型兩全保險和三款年金保險,前四款產品主要銷售渠道均爲銀保渠道。同時2020年該公司投資款新增交費前三的產品均爲萬能險,且兩款主要通過銀保渠道銷售。

通過銀保渠道大舉發展分紅險和萬能險或也是該險企緩解經營壓力的表現。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向本報記者表示,險企通過銀保渠道賣出的分紅險、年金險、萬能險、投連險等中短期存續產品,以後就必須每年保持同等規模的保費收入,若銀保渠道沒有持續的新客戶進來,就會面臨滿期給付的資金壓力。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萬能險本身不是問題產品,國外萬能險通常是期限較長的終身壽險,但在國內異化成期限短、資金成本高的高現金價值的短期理財產品,一方面,壽險的核心價值難以得到彰顯;另一方面,因負債成本比較高,如果投資表現不好的話,存在利差損風險。

我國的中小險企在目前金融系統仍在完善的階段本來就處於弱勢,領導層的頻繁變更或是長期空缺更是讓公司處境雪上加霜。

梳理來看,楊智於2010年9月擔任中融人壽總經理,2013年6月不再擔任總經理職位;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期間,由陳遠擔任該公司總經理。2013年12月,陳遠辭去總經理職務,專職擔任公司董事長,聘任潘忠爲公司總經理。2017年8月孫建軍接替總經理一職,但在2018年2月,孫建軍離職之後,中融人壽總經理之位一直空缺,至今已有三年多時間。截至目前,一直是該公司的常務副總經理孟巖主持工作。

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儁生看來,每一任高管都有自己的經營思路和理念,而這些經營思路和理念要在公司實際經營當中體現出來也需要一段時間,公司整體發展戰略纔有持續性。但若中間發生變動,就意味着公司的整個經營理念和思路都會做出相應的調整,也就會給公司的業務發展帶來波動,同時也會影響到公司一些核心能力的建設和培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