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脈診是中醫診斷疾病的一個重要步驟和方法,它在中醫診斷學上佔有極爲重要的地位。醫生常通過脈診來獲得相關的信息,有利於識別病證和推斷病情。李士懋教授非常肯定脈診的作用,多年來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跟隨下面的文章,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如何通過脈診辨別疾病之機。

李士懋老師認爲:脈診在臨牀診斷中所佔權重爲50%~90%。一個完整的診斷由疾病的性質、病位、程度以及發展的趨勢四個要素組成,脈診均在其中發揮着決定性作用。下面分別從平脈知虛實、表裏、寒熱、變化之機四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平脈知虛實之機

八綱辨證包括陰陽、寒熱、虛實、表裏,何者對臨牀指導意義最大?經雲:“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陰陽雖可統領諸證,但臨牀應用中如果只辨到陰陽層次又過於籠統,反不利於臨牀應用,故陰陽不足爲辨證論治之綱。從臨牀應用來說應是虛實爲綱,千病萬病,首分虛實。分清了虛實,臨牀時就掌握了大方向,就不至於犯虛其虛、實其實的原則性錯誤。當然臨證時還需進一步的細化,分清虛是何者虛,實是何者實,這樣辨證方能絲絲入扣,最終落實到具體的方藥上。虛實之辨如此重要,那又如何來辨別虛實呢?李士懋老師經50多年臨牀實踐進一步總結提出:虛實之辨首重脈,脈的虛實之辨在沉取有力、無力。沉取有力爲實,沉取無力爲虛。有力、無力皆以沉爲根,以沉爲本。這就爲虛實之辨開了一個方便法門,爲後學開啓了一盞指路明燈。

曾治李某,男,48歲。因咽痛反覆發作三年餘而就診。三年來每次“感冒”咽痛後,或打針喫藥,或輸液治療,然而每次治療多在一月左右,最後往往不了了之,多年來深受其苦。近三日來感冒後咽痛又發,背微惡寒,體溫37.6℃,無鼻塞流涕等症,口不渴,舌淡紅,苔薄白,脈雖浮大,但按之無力,乃辨爲氣虛之證。用補中益氣湯治療,三劑咽痛即愈,療效之捷,出乎意料,可見以脈之沉取有力無力來分虛實,有重要的臨牀意義。

(二)平脈知表裏之機

皆雲脈浮主表,然李士懋老師認爲表證未必皆浮。太陽傷寒初起,因寒邪外侵,氣血凝澀,脈道拘攣,脈不僅不浮而反見沉。《四診抉微》曰:“表寒重者,陽氣不能外達,脈必先見沉緊。”又云:“豈有寒閉腠理,營衛兩鬱,脈有不見沉者乎。”溫病初起,“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致肺氣鬱,妨礙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導致衛外失司而見惡寒之症。肺氣鬱,氣血無外達之能,故脈也見沉。由此可見,表證未必見浮,沉脈恰恰反映了雖有表邪存在,人體氣血不能順利外達以抗邪的一種病理機制。脈浮、脈沉均可見於表證階段,所以脈浮不能成爲判斷表證有無的金標準。那又當如何判斷表證的存在與否呢?李士懋老師認爲,判斷表證的依據是惡風寒,即“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

圖片
(三)平脈知寒熱之機

一般而言,寒則脈遲,熱則脈數。外寒犯表,寒邪閉鬱,氣血外達受阻,往往此時脈不浮而反沉,脈多呈沉而拘緊之象。表寒證多伴有惡寒、身痛、無汗等症。若寒邪犯裏,恆因裏虛,寒邪才得以直犯或內傳,脈多呈沉弦拘緊無力的脈象,李士懋老師稱之爲“痙脈”,臨證中只要見到痙脈,那麼寒邪襲人的診斷即有八成把握。痙脈”常見於高血壓、冠心病、腦中風、慢性肺病、腎病、胃腸病、類風溼等諸多疑難雜症中,概可用“汗法”治之。熱則脈數,過去多數脈學著作中提出一息六至爲數,然李士懋老師認爲數脈重在脈象,而不重在至數。脈的來去皆疾迫,即是數脈。至於脈的至數,可稍快,也可正常。臨牀中所見數脈,可有陽熱亢盛和正虛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熱盛脈數,多見於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內生五邪等鬱而化火,皆因火熱陽盛,鼓盪氣血,脈來急迫而見數脈。另一種情況是正虛脈數,陰陽氣血之虛,皆可致數。陰虛不能制陽,而陽相對亢盛,鼓盪氣血,脈流疾迫而脈數,此數多見細數;如陰虛不能制陽,陽氣浮越者,脈亦可見浮數而大,但不任重按;如陽氣浮越而化風,脈可見弦硬而湧或弦勁搏指,此時應仔細體會,斷不可誤認爲是實證而妄瀉之。陽虛、氣虛、血虛,脈皆可數。皆因正氣虛衰,氣血奮力鼓搏以自救,致脈來急迫,此數愈虛愈數,愈數愈虛。此脈皆爲虛數之脈,故皆重按無力。

(四)平脈知變化之機

中醫認爲,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證候是不斷變化的。這就是中醫的恆動觀,是中醫理論特色之一。恆動觀指導着辨證論治的始終。那麼如何確定疾病的變化呢?李士懋老師認爲:變化的原則是“謹守病機”,而確定病機的關鍵是脈。以脈定性、定位、定量、定勢,簡稱“四定”。《傷寒論》第四條雲:“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爲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爲傳也。”傳變與否的重要標誌是脈。第六十二條:“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蔘三兩新加湯主之。” 太陽表證中桂枝湯證和麻黃湯證均可見身疼痛,但發汗後仍見身疼痛,二湯仍可用否?其依據是何?仲景明言:脈沉遲者用新加湯。可見其用何方的重要依據是脈。仲景在治療變證時明確提出“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原則,把脈放在證的前面,足見其對脈的高度重視。李士懋老師常常給我們講秦伯未曾雲:一個醫生要能守善變,這是一個醫者成熟與否的重要標誌。守得住就是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一時未見療效,只要病機未變,就要守原方不變,而不可一時不效,頻頻換方,致越行越遠,終致醫者不知何從,病癒難矣!善變就是病機變了,證候變了,就要及時更改處方。而守與變的依據是脈。脈變則證變,法亦隨之變。脈不變則證未變,法亦不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