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個網友說自己沒有洞察力,總是後知後覺,問是否有什麼方法能夠提升洞察力。

這是一個好問題,因爲洞察力不是先天的天賦,而是人人都可以掌握和培養的後天能力。 

洞察力可以培養

洞察力也叫預見力,是指一個人通過表面現象把握核心本質的能力,它讓人找到事物背後的邏輯關係和真相。沒有洞察力,就很難找到依據制定合理的方案或者決策。

洞察力的過程

洞察力不是直覺,而是一個由表及裏的穿刺過程,包括:發現差異、關聯信息、推演趨勢。

1、發現差異

通過敏銳的觀察力找到表面現象中不一樣的差異點,這是關鍵的第一步。

例如你在電梯中發現同事的脖子後面皮膚是一大紅色的,而且對方精神愉悅,與平時的嚴肅表情有明顯區別,那麼這個差異點可能就預示着一些看不見的信息,例如他去海邊度假了。 

敏銳的觀察力是第一步

在發現差異的過程中,觀察力是否敏銳很關鍵,有些人習慣於養精蓄銳,對不關心的內容不會投入太多精力,有的人則會時刻保持觀察外界的習慣,他們總是能夠找到不一樣的地方。

保持時刻觀察外界的人,一般人緣都比較好,他們能夠找到各種差異點,並將這些差異點變成話題。

例如週一你剛到工作座位上,隔壁的小李就驚奇地說:“趙哥,這個髮型好帥,與你儒雅的氣質很搭。”你是否覺得對方很關注你?所有人都沒發現的事情,他一眼就看到了。

 觀察力強的人,精神也很足,明顯的特徵就是兩眼炯炯有神,有時候甚至讓人覺得不太適應。

2、關聯信息

發現差異點後,就可以對這些細節信息與其他信息關聯,找個更合理的解釋。

例如你發現同事脖子後面皮膚曬紅了,再聯想到現在是十月份,氣溫降低了,全國除了海南外,其他地方的浴場都關了,那麼同事可能在國慶期間去海南度假了。

福爾摩斯看到華生手腕上表帶部位皮膚顏色不同,就結合華生的軍人氣質,推斷出華生在阿富汗駐紮過。

很多表面的細節信息只是提供了洞察的入口,還需要結合更多關聯信息進行綜合思考和推演,才能找到事情的真相。 

儲備知識是洞察的另一個基礎

洞察力高手都是知識淵博的人,很多信息可以直接從腦海中調用,不用去網上二次查找。

要成爲洞察力高手,需要儲備更多的知識,尤其是一些看起來沒有什麼用的信息。建議每天堅持開放式閱讀,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量。

3、推演趨勢

我們總是希望自己有很強的預測能力,儘可能地減少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這也是洞察力越來越被重視的原因。

如何才能用推演能力呢?這裏有一個很有用的方法:攝像機鏡頭視角。

攝像機鏡頭是可以拉遠或者拉近的,拉遠可以觀察到全貌,拉近可以觀察到更多細節。

在將表面發現的細節信息與關聯信息結合起來後,可能會發現局部的本質和真相。這個時候可以將思考的鏡頭拉遠,嘗試着從全局的視角來找一個更合理的答案。 

鏡頭拉遠與拉近

例如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洞察案例,就是馬拉松運動員跑到終點時感覺自己已經筋疲力盡了,但是實際上他的體內還儲存着大量的能量,這些能力爲什麼沒有別釋放出來呢?

如果僅僅盯着這個問題來思考,很可能不一定有合理的解釋,但是如果將鏡頭拉遠,從大自然的角度來觀察,就會有一個更合理的答案:如果運動員跑到終點時遇到獅子老虎時,體內這部分儲存的能量就可以幫助他逃生。

 通過思考鏡頭的拉遠和拉近,就可以發現整體輪廓、推導更多細節,進而推演出未來的趨勢,形成一個有價值的結論。

長期的洞察力訓練之後,就會將上面的三個步驟壓縮到極短時間內,進而形成了一種類似直覺的判斷力,很多結論和觀點脫口而出,給人一種先知先覺的奇妙感覺。

結論

洞察力不是先天能力,而是可以通過後天培養的能力。

培養洞察力的三個步驟爲:

1、通過敏銳的觀察力發現差異:充沛的精神是觀察的基礎,而且越是觀察,精神力越強,二者相輔相成。

2、將觀察到的差異化細節與腦海中儲備的信息關聯起來,可以找到更合理的解釋和更本質的原因。

3、通過拉遠或者拉近思考鏡頭,發現整體的趨勢、推導更多細節,最終洞察出事情背後的本質。

(“人人如龍”,我是聚焦個人優勢的鐳師兄,請關注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