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媒體談“性教育”入法:我們距離全面的性教育還有多遠?

光明日報6月8日消息,6月1日起,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式施行,“性教育”也因首次被納入其中而備受關注。這部法律明確提出,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範性侵害、性騷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從過去的諱莫如深到如今“性教育”入法,確是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標誌。兒童“是否需要性教育”的討論命題,也早已被“需要怎樣的性教育”取而代之。人們認同“性教育要趁早”的理念,尤其是一些兒童性侵犯惡性事件的發生,將家長、學校和社會推至同一戰壕,性教育也多次被當作兒童抵擋侵害的法寶和防火牆。

不過,讓人感到困惑的是,不論是在公共場域還是私人場域,對於性教育的關注度總是呈現脈衝式。在一些悲劇事件發生後被迅速拉高,隨着相關輿情的回落又跌回原先的位置。更顯矛盾的是,家長拿着放大鏡對正規出版的性教育教材“嚴格審查”,而對日常生活和虛擬空間中的色情等不良內容卻熟視無睹或無力阻擋。我們一邊言必稱其重要,卻又不吝於展現因其敏感與複雜而產生的“不信任”,至少目前,“性教育”在現實中正遭遇此種尷尬。

性教育的尷尬處境,是這個專業領域的教育問題,但又不僅僅如此。圍繞它所產生的爭議,都是基於不同羣體對性教育的不同認識,而這種認識又與各自過去和現在所經歷的性教育與觀念環境相關。儘管一些人希望性教育可以成爲像語文、數學一樣普遍而自然的課程,但諸多受限因素決定了性教育的普及註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因此,性教育更需要來自法律和政策方面強制性、系統性的支撐和推動。雖然此次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存在將性教育窄化爲反侵犯教育的質疑,但其支撐和引領作用不容忽視。

正如不少性教育研究者所指出的,生理衛生健康和防範性侵犯都只是性教育的一部分,而遠非全部。再者說,寄望於通過只加強對孩子的反性侵教育來保護孩子安全也並不現實,是對反性侵教育的一種誤解。理想中全面的性教育,應讓孩子們更加準確科學地認識自己的身體,進而正確認識並處理我們與其他個體的關係,因此說,它是一門與尊重、平等等社會價值有着更爲密切關聯的課程。如果相關的討論都建立在這一共識上,那麼爭論的烈度與聲量或許會小一些。

當與性有關的更多議題,比如安全、性別、責權、身份認同等可以在教室或家庭等場合被公開提及和探討,對孩子們來說,這同樣是一個性“脫敏”的過程。當性不再被當作敏感話題甚至禁忌,當我們能更加坦然談論它面對它,性教育也就更接近於它的本來面目,即一種常識教育、科學教育,孩子發展中應有的且持續一生的教育。

從反性侵教育到全面的性教育,需要性教育專家和教育者們就性教育的規範及規律不斷深化並擴大共識,編制科學嚴謹且反映時代特點的性教育教材及綱要,讓性教育有“據”可依。對於學校來說,要正視已被寫入法律的性教育,在課時、師資等方面做足保障,少一些如履薄冰,多一些包容開放。此外,也呼喚其他社會力量及機構的探索和參與。畢竟,對於性教育來說,我們現在的問題是重視不夠,而不是過於重視。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