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觀察丨南京都市圈“東翼”發力,鎮江揚州融入南京愈發主動

南京都市圈東西兩翼的格局正在被改變。

這是困擾南京都市圈均衡發展的一個問題——位於南京都市圈西翼的安徽的一些城市(如馬鞍山、滁州等),在融入南京上可謂積極主動、幹勁十足;而位於都市圈東翼的江蘇省內的一些城市,在面對省會大哥南京的“擁抱”,姿態似乎並不那麼熱烈。

不過,這兩年,隨着南京首位度加強和能級的提高,南京都市圈東翼的城市,在融入南京上,姿態愈發主動。

澎湃新聞注意到,2020年4月,馬明龍在履新鎮江市委書記後不久,就要求其下轄的縣級市句容,要“融入南京”,爭當區域協同發展的“先行軍”,同時做強協同鎮江的“接力點”。

今年3月,揚州市委書記夏心旻也要求揚州下轄的儀徵市,要“勇當跨江融合發展的先行區”。目前儀徵已制定“三年行動計劃”。

儀徵市、句容市等均是寧鎮揚的次節點城市,處於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圈層。隨着它們從空間、產業、交通等方面加速向南京都市圈融合,這將改變昔日南京都市圈“西熱東冷”的局面,讓區域內的互動和融合更爲深入。

都市圈東翼:安徽4城市積極擁抱南京

今年2月8日,《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獲國家發改委批覆。這是在國家層面第一個獲批的橫跨江蘇安徽兩個省域的都市圈規劃。

攤開地圖可以看到,南京是“羣主”,東面是江蘇的鎮江、揚州,東南面有常州下轄的溧陽和金壇,西面是安徽的滁州、馬鞍山、蕪湖,南面是安徽宣城,北面是江蘇淮安。

皖南地區對南京有天然的親近感。從人口流動來看,南京也對安徽有較強的輻射能力,滁州、馬鞍山、蕪湖等市均在南京的1小時通勤圈內。

以馬鞍山爲例,該市官方曾發文稱,2018年以來,其將融入南京都市圈作爲主攻方向,以打好“南京牌”、做足“寧文章”,促進全市域、全方位與南京市融合發展。僅2019年1-4月,馬鞍山各級各部門就開展了對接南京活動50餘次。

馬鞍山市委書記張嶽峯此前也表示,隨着交通聯繫越來越便利,到南京就醫、購物、訪友的馬鞍山人增多。南京和馬鞍山同城化效應日益彰顯。同時,南京江寧-馬鞍山博望,以及南京祿口、高淳與安徽和縣、當塗等毗鄰地區也出現了“多點開花、聯動發展”的局面。

滁州“擁抱”南京,更是直白。2020年初,即便是疫情防控形勢緊張,滁州市黨政主要領導仍在兩個月內4次到訪南京對接合作事宜。對接融入南京,滁州也獲益頗豐。2020年,滁州市以2909.1億元的經濟總量躋身安徽“第三城”。2020年12月,在南京都市圈黨政聯席會議上,時任滁州市委書記張祥安毫不避諱地說,上述“成績單”的取得,離不開南京的大力支持。

“東翼”發力融入:思想“天塹”被打破

看到皖南的“鐵桿小兄弟”對接南京熱情高漲,網絡上一時流傳,位於南京都市圈東面的鎮江、揚州在融入南京上,並沒有安徽城市積極。

近兩年,隨着南京在省內的首位度上升,其對揚州、鎮江的感召力也隨之加大。

比如,鎮江在其下轄縣級市句容與南京的關係上,態度不再“曖昧不清”。2020年4月,鎮江市委書記馬明龍在調研句容時旗幟鮮明地提出,句容在經濟發展上要主動服務南京、擁抱南京、融入南京,借梯登高,實現近道超車。

馬明龍還要求句容,做好南京“後花園”的同時,也要做強協同鎮江的“接力點”,探索寧鎮一體化示範區建設。

揚州緊跟其後,也在行動。在2020年12月召開的南京都市圈黨政聯席會議,揚州市委書記夏心旻不僅關注交通基礎設施的一體化,還提及了產業、創新等方面的協同合作。

對於下轄的縣級市儀徵,揚州也明確了新的定位和目標。今年3月,夏心旻在相關會議上要求,儀徵要主動融入長江經濟帶、寧鎮揚一體化等重大戰略,大力推動特色產業加快發展,“勇當跨江融合發展的先行區”。

環南京的縣市如何對沖虹吸效應

剛剛履新的儀徵市委書記孫建年表示,目前儀徵已制定了“跨江融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今後,儀徵將全面優化產業、城市、交通、生態等功能定位,爭取用3-5年的時間,在區域融合發展上走在前列。

儀徵位於寧鎮揚幾何中心,處在南京都市圈核心圈層,未來隨着北沿江高鐵、寧揚城際以及龍潭過江通道的通車,儀徵與南京的時空距離將壓縮到半小時以內。

不過,區位及交通優勢,既能幫助城市起飛,同樣也讓其直面被特大中心城市虹吸的挑戰。

包括江蘇的儀徵、句容,安徽的和縣、博望、天長在內,南京毗鄰縣市(區)如何應對挑戰?

6月6日,寧鎮揚一體化發展高峯論壇在儀徵市舉行,多名重量級專家圍繞該話題進行了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認爲,在中心城市集聚效應大於擴散效應階段,周邊地區要打造反磁力中心,通過改善發展環境,特別是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城市品質,增加吸引力,進而對沖中心城市的虹吸效應。

比如儀徵,在跨江融合承接南京的產業外溢的同時,要爭取吸收高校和優質醫療資源到儀徵設立分支機構。

“(特大城市)輻射效應和虹吸效應是同時存在的。我們將通過做強城市特色,做優城市品質,做大產業規模,來放大輻射效應,避免虹吸效應。”儀徵市委書記、市長孫建年對澎湃新聞表示。

江蘇省戰略與發展研究中心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王進認爲,在一體化過程中,儀徵的人口、資本、高端服務資源一定程度上會向南京流動,同時儀徵的特色產業也會吸引高層次的人才和項目向儀徵轉移。在這樣的情況下,儀徵必須要彰顯自身的稟賦,切入區域的產業創新體系,形成自身的特色。

就儀徵而言,該市擁有產能30萬輛轎車的上海大衆整車廠,也有中國電信、中星北斗、中國移動等大數據產業鏈項目,當前已形成汽車產業、大數據產業等四大主導產業,高端裝備、高端紡織等四大特色產業體系。專家建議,儀徵在與南京融合時,要參與區域產業分工協作,打造南京都市圈先進製造業高地、華東地區有影響力的大數據產業新高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