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史浩的魚塘里正在採收今年第三批穗花狐尾藻。

收成滿滿自家種植的果樹劉月華很是開心。

戰東威(圖右)戰冬豔(圖左)兩姐妹正在查看稻蝦田裏水稻生長情況。

稻蝦產業園裏內循環系統。

紅網時刻益陽6月14日訊(通訊員徐鋼)6月的大通湖,碧波盪漾、水草依依、青蓮濯濯,處處一派勃勃生機。

近日,在大通湖生態公司3000畝的水草基地,十幾名工人正在採收今年的第三批穗花狐尾藻。村民邵史浩說,目前他承包的30畝水塘已經採收水草15萬斤,畝平收益也已經突破了6000元。

今年51歲的邵史浩養殖鮮魚已有11年時間。他說那時候養魚,一年到頭辛勞不說,每畝效益也就3000元,遇到不好的年份還要虧損。最大的題目是常年投肥投餌後,產生的養殖廢水直接排放到大湖,對水質產生了極大影響。從2019年3月開始,大通湖區要求大湖沿線的6000畝精養魚塘全部退養。他在政府指導下開始改種水草。

邵史浩說,剛開始他的牴觸情緒還比較大,由於種植水草既沒草種更沒有技術。沒想到大通湖生態公司技術團隊爲他送來了草種,並免費進行技術培訓;同時簽訂了水草包銷訂單。不到一年時間,他承包的30畝魚塘種植的水草大獲豐收,當年畝平收入就突破了1萬元。這可是他養魚3年的收入,全家人真是開心得不得了。而且種植水草後,魚塘的水質大爲改善。他說6000畝精養魚塘的養殖戶們全部改種了水草,95%以上的養殖戶畝平效益都達到了8000元以上。

大通湖生態公司負責人王軍先容說,公司3000畝水草種植基地去年就實現產值300萬元,今年肯定能突破1000萬元;現在公司又在探索水草+大閘蟹+青蝦養殖模式,明年的收益將更爲可觀。

緊鄰大湖1公里的河壩鎮新秀村80後村民劉月華,這幾天正忙着在採收地裏的新鮮蔬菜瓜果。她說,這段時間來大湖遊玩的遊客越來越多,她家的民宿幾乎每天爆滿。地裏的蔬菜都有點供不應求了。

劉月華以前是學醫的,在長沙某病院從事護士工作,每月收入也有8、9000元。2018年,看到大湖水環境治理初見成效,而且大通湖區出臺了“大通湖東岸旅遊開發”項目。她跟丈夫商量決定辭職,利用自家的老房子辦起了民宿。

民宿一開張就打出來“觀大湖美景、品綠色農家樂”的旗號。吸引了衆多遊客來這裏住宿、喫飯。劉月華說,她家的民宿去年就接待遊客3萬多人次,總收入達到了60萬元;今年大通湖東岸6公里綠色長廊建好;特別是10裏水鄉花海帶建成後,來這裏的遊客更多了。上半年就已經接待遊客5萬多人次,總收入達到了70多萬元。而且外來遊客逐漸增多;近的有省內長株潭的,遠的有東北、廣東的。現在她的民宿由當初的夫妻倆增加到了8名員工,儘管很辛勞,但這樣的農夫生活真是過得有滋有味。

這兩天,千山紅鎮“金雁子稻蝦產業園”內的小龍蝦起捕已經進入尾聲,負責人戰東威開心地說,今年她家的小龍蝦大獲豐收,畝平產量突破了500斤,畝平產值達到了6000元。比以往足足增加了一倍多。戰東威是東北人,1997年嫁到了千山紅鎮,當上了地地道道的農夫。她說當初只是種植水稻,固然也是大戶經營,但每年也就是解決了溫飽題目。2015年,她和丈夫開始了稻蝦套養,收益大幅上升,家裏也逐漸富裕起來。在她的帶動下,村裏300多戶村民也跟她一起開始稻蝦套養,而且收入都很好。從2018年開始,大通湖區出臺了“全面整治農業面源污染”的相關劃定,所有稻蝦套養的尾水不能直排。剛開始她和很多村民都不太願意,但是爲了大湖的水質只能按要求執行。她投資100多萬元建起了產業園尾水內循環系統,將所有溝渠全部硬化。同時大大降低小龍蝦的養殖密度。由原來的每畝投苗110斤降低到80斤。沒想到小龍蝦由高密度養殖轉爲低密度養殖後,給了她一個大大的驚喜。

她仔細的算了筆賬,小龍蝦低密度養殖,增加了蝦苗的流動空間和活力,幾乎不發生病害;餌料投放也省了許多,每畝本錢比原來節省了1200元。而且小龍蝦個體由原來的3個點增加到了6個點,大蝦的價格高出了3倍以上,最高時賣到了32元一斤。這樣下來,她小龍蝦畝平產量由原來的300斤反而增加到了500斤;加上水稻的收入,畝平均收入超過了6000元,增幅達1000元以上。而且最大的好處就是,再也沒有尾水排入大通湖。她開心地說,這段時間,她1020畝的基地天天收入都達到了1萬元,輻射的300多戶村民也是賺了個盆滿鉢滿;政府的水環境治理戰略不僅美了大湖,更鼓了我們農夫的腰包。

戰東威表示,這兩年大湖水環境好了,空氣也清新了,好多鳥兒來到了大通湖;她們全家11口人全部遷到了大通湖假寓;她一個隧道的東北妹子真是愛上了這個江南水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