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節,既是一場關於南北美食的口味大戰,也是“全國運動會”“詩歌音樂節”,更是穿越古今的文化大賞,品糉香、鬥百草、競龍舟、佩香包、掛五彩,在祖國各地,人們用不同的端午風俗予以慶祝。

凝結鄉愁,又承載人們對生活的期盼,作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端午佳節的風俗延續至今,又被後人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6月14日,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文藝節目中心端午特別節目《端午好時節》在CCTV-3綜藝頻道播出。晚會將傳統文化與流行藝術完美結合,在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中品讀端午,在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中感觸端午,在歷朝歷代的名人典故中體會端午,匯聚不同藝術形式,講述民間藝人與端午風俗的故事,挖掘傳統的時代精神,在特殊節慶日,總檯以高品質、高能量的晚會,爲觀衆帶來一道文化大餐。

五大篇章

展開端午風俗的文化基因圖譜

作爲主題晚會,如何創新是節目組首先要突破的難題。篇章設計新穎、節目形式多元、主題內涵豐富,正是總檯2021年端午晚會贏得高口碑的原因。

以端午風俗爲主線,晚會分爲《品·糉香》《鬥·百草》《競·龍舟》《佩·香包》和《掛·五彩》五大篇章,在傳統風俗間傳承千年風情,在歷史文化中體悟先賢哲思,匠心精神的手手相傳、運動精神的代代傳遞,正是這一節日的魅力所在。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節目開篇,龔琳娜率先以一曲《上下求索》拉開晚會大幕,浪漫與堅韌的情感溢出熒屏,頗有感染力。傳統文化的力量,也如這首歌的情感濃度一樣,貫穿節目始終。

品味糉香,甜糉子、鹹糉子、鮮肉糉子、豆沙糉子、棗仁糉子、火腿糉子、香腸糉子……各類糉子,彰顯着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人們趣味調侃口味之爭,其背後,凝結着人們對生活的熱愛。體驗裹糉子,感受指尖上活着的非遺文化的溫度與魅力;現場製作香包,一針一線,都是真摯情感的樸素表達;感受端午時節的特別遊戲“鬥百草”,節日背後,文化內涵早已與生活緊密結合。

延尋不同地域的風俗文化,端午晚會以小見大呈現中國廣闊的地理圖譜,從北到南,端午風俗各有特色,其文化風情,組成了祖國大地的多姿多彩。節目中,江南組曲《南屏晚鐘》《在水一方》《甜蜜蜜》,於古典美中帶來江南的溫婉氣息,舞臺上,江南水鄉的舞美設計元素,爲觀衆帶來沉浸感,深切感受到端午文化的氛圍。歌手阿朵演繹民族風歌曲,能歌善舞的土家族人,用歌聲和舞蹈慶祝傳統佳節的到來。

“迎着風,近看水影朦朧;遙望無盡星空,忘掉那些我不曾,湖面上閃爍的點點流瑩”,一曲悠揚舒緩的《晚風》,帶來夏夜的意境美;“家在哪,根在哪”,舞臺上,伴着油畫質感的VJ視效,一曲節奏有秩的《家的方向》,唱出年輕人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淡淡的思鄉愁化爲溫暖的能量。

嘉賓互動、歌曲演繹、舞蹈說唱、相聲表演,將端午節風俗習慣融入進不同的節目形式,

端午風俗的全新打開方式

讓傳統文化煥發時代生命力

在傳統文藝節目之外,“風俗”的呈現方式是總檯端午晚會的一大亮點。邀請民間手藝人和傳承人講解端午風俗,主持人和嘉賓現場體驗端午風情,與大衆生活緊密結合的互動內容,也拉近了節目與觀衆的距離。

晚會的百科講解從所有國人的集體端午記憶——“糉子”開始。北京派、廣東派、嘉興派、閩南派、山東派、四川派、西安派、雲南派,在“糉子八大派”中,嘉興派以鮮肉糉最爲出名,被譽爲“糉子之王”。節目中,裹糉技藝第四代“非遺”傳承人胡建民來到節目現場,講解包糉子的那些事。

從90年開始跟着師傅學習,今年,已經是胡建民裹糉的第31個年頭,8大步驟,36道工序,胡建民說,起初,爲了練好這門手藝活,光基本功就練了3年。不畏艱辛、不忘初心,一枚小小的糉子,是人們情感的慰藉和寄託,也是匠人精神的凝結。

佩戴香包,就是又一個常見的端午傳統風俗。關於香包的製作和佩戴,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防蟲防病、祈福求吉,隨着生活方式的更迭,香包的用途也更加多向。來自甘肅慶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慶陽香包繡制的傳承人劉蘭芳,在晚會中分享慶陽香包的發展歷史與風俗特色,象徵勤奮、樸實與真誠的毛驢香包,象徵健康、勇敢的老虎香包,寓意事事如意的柿子香包,暗含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如今,這跨越千年的傳統文化瑰寶,通過手藝人的一針一線,成爲走出國門的文化名片。

“五色絲線弦扣成索,玲瓏奪目,點綴襟頭”,與香包一樣,在手腕、腳腕佩戴五彩繩,也是中國很多地區流行的端午風俗。在人們看來,將分別代表金、木、水、火、土的白、青、黑、紅、黃五種顏色的繩子編織在一起,不僅可以祛除病痛,祈福納吉,也蘊藏着長輩對晚輩的庇護與祝福,這便是中華樸素生活哲學的又一象徵。

衣食住行,端午風俗融入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慶祝節日時,賽龍舟便成爲代表性的活動。其中,龍頭的手工製作技藝十分複雜,要經歷選木、開料、勾畫、雕刻到打磨、拋光、裱漆等十多道繁瑣工序,每製作一個龍頭,就要花費十幾天的時間。龍舟龍頭龍尾技藝製作非遺傳承人張偉潮,是一位年輕的龍頭專職製造者,在節目現場,主持人和嘉賓在張偉潮的指導下完成龍頭DIY上色,非遺技藝的文化內涵與趣味性,通過一方熒屏走進了千家萬戶。現在,龍頭龍尾不僅在中國受歡迎,還傳播到了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文化走出去,靠的也是這份文化自信與傳承。

喫糉子、賽龍舟、佩香囊、掛艾枝、懸菖蒲……種種端午風俗背後蘊含着中國人對歲時的感知和精神表達,晚會通過指尖的感觸,得以將中國千年文化的溫度與魅力傳播出去,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時代的生命力。

傳承、融合、輸出

總檯文藝以創新舞臺拓寬文化邊界

挖掘文化內涵,拓寬文藝節目的表達空間,對於總檯文藝節目的製作來說,傳遞文化的精神力量,始終是一檔節目製作的初衷。

“道可受兮,而不可傳,其小無內兮,其大無垠”,節目現場,屈原的第七十六代後人屈良元娓娓道來詩詞《遠遊》。在古典詩詞中學習禮義之道,有節氣、有操守,有德行、有才氣,在小小年紀的屈良元看來,這是需要從小秉承的學養。

正能量與青春的魅力,在晚會不少節目中都有所體現。在多個“魔性舞蹈”的編排中,小小舞者用舞蹈跳出後浪精神,將具有記憶點的繞繩子、包荷葉等標誌性動作設計成頗有趣味的舞蹈動作,讓傳承千年的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令人耳目一新。

一方面兼顧主題節日的文化精神攫取,一方面拉開時間軸,透過多樣的文化元素,展現新時代的精神風貌,對於“端午好時節”這一主題來說,也真正凸顯出了生活之“好”,文化之美。

孟庭葦與吳碧霞對唱,古典與流行的結合,喚醒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全新改編的《仙劍奇俠傳3》主題曲《偏愛》,電音與搖滾的結合,爲經典IP賦予新表達;90年代復古風《愛的恰恰》、掀起港風潮流的《大風吹》、新時代流行曲目《你笑起來真好看》等,現代青年人的價值觀與精神力量,正影響着新潮流與新時代。

傳承文化,更要將文化與生活相結合。節目中,來自張家口的繩結匠人李家鈺帶來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雪如意”場館樣式的繩結作品。明年,北京冬奧會就要與世界見面,從傳統節日中提取的平安吉祥的元素寓意,到現代建築的呈現風貌,傳統文化內涵的傳承與創新,可以走得更遠。

可以看到,從年初以來,在特定節日節點,總檯文藝出品的各類節目始終以年輕化視角突破創新,其高品質的製作內容和文化價值引領的傳播效果,不僅詮釋着國家媒體的責任與擔當,也一次次成爲行業風向標,持續帶來文藝內容的精品化內容輸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