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譯局是36氪旗下的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外國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攝影界有這樣一羣人,他們喜歡在深夜潛入深海,在一片漆黑中拍攝姿態各異的幼魚和幼蟲。這羣攝影師的作品近日引起了海洋科學家的關注,後者認爲這些作品將推動科學界對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研究。不少科學家表達了與黑水攝影師合作的意願,一些科學家自己也開始跨界學攝影,希望在自然狀態下觀察魚類。本文來自《紐約時報》,作者Erik Olsen,原文標題“The Ocean’s Youngest Monsters Are Ready for Glamour Shots”。

水中幼魚|圖片來自《紐約時報》,攝影 Jeff Milisen“這到底是什麼?”

對大多數水肺潛水員來說,很少能遇到一些水下風景,擁有萬花筒般的珊瑚礁和五彩繽紛的魚類,爲他們帶來視覺刺激。對夏威夷科納的海洋生物學家兼攝影師傑夫·米利森(Jeff Milisen)來說,最適合潛水的應該是夜晚的廣闊深海。

他說:“這是一片空曠的場地,沒有底部,沒有牆壁,只有無限的空間延伸。緊接着你會意識到這裏有很多奇怪的海洋生物,它們的體積都很小。”

當然,也有一些體型較大的生物,比如鯊魚。但傑夫·米利森所指的“小生物”是幼魚和無脊椎動物,它們是整個星球上最大的生物遷徙的組成部分。這種拍攝它們日常的新興愛好也被稱之爲“黑水攝影”(blackwater photography)。

大多數的幼蟲並不比指甲更大。不仔細看的話,它們很容易被理解爲海藻或者是漂浮的碎屑。但是在近距離觀察下(或者用特殊的微距鏡頭拍攝下),這些小動物看起來就和野生動物一樣大——它們的樣子看起來像另一個星球的野生動物。

五年前,傑夫·米利森開始在 Facebook 羣組裏分享他的照片,並且在羣裏結識了一羣充滿激情的夜間冒險家,他們都希望能捕捉前所未有的生物圖像。米利森和黑水攝影羣裏的其他人一樣,對自己拍攝到的生物感到驚訝和困惑,所以他們也開始聯繫魚類科學家,請他們鑑定自己拍到的東西。

即使是最有經驗的科學家,也對他們拍到的生物感到驚訝。

經驗豐富的水下攝影師尼德·德洛奇(Ned DeLoach)說:“人們,甚至是經驗豐富的科學家,第一句話問的都是:這到底是什麼?” 他和妻子安娜及作家保羅·哈曼(Paul Humann)一起出版了八本關於海洋魚類的書籍。“爲什麼這些圖像如此壯觀、如此受歡迎?因爲它們與衆不同。人們永遠想象不到這種模樣的生物居然存在,也正是這一點吸引了攝影師。”

大衛·約翰遜(David Johnson)是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魚類館長,也是加入 Facebook 黑水攝影羣裏的第一批科學家之一。他說自己當時立刻就被這些照片吸引住了。

他說:“你可以觀察到它們的行爲,顏色,就瞭解魚類進化歷史而言,這無疑邁出了一大步。”

隨着黑水攝影愛好的興起,全球範圍內都有了它的追隨者,越來越多的攝影師捕捉到了令人驚歎的圖像和視頻,揭示了科學家們幾十年來努力想要了解和探索的水下生物世界。這些圖片在社交媒體上瘋傳,還有一些作品獲得了水下攝影的獎項。

現在,像大衛·約翰遜這樣的科學家希望和黑水攝影愛好者開展正式合作。科學家招募黑水攝影師參與研究

在近日發表在《魚類學與兩棲爬行動物學》( Ichthyology & Herpetology)的論文中,來自夏威夷的科學家們和大衛·約翰遜、史密森尼博物館的其他成員表達了希望招募更多夜間水下攝影師(其中大多數人都沒有科學背景)參與海洋研究的願景。如果攝影師還能收集到他們拍攝的小動物標本,那麼科學家們就可以提取和分析小動物的 DNA。

到目前爲止,領導此次工作的科學家已經招募了十幾名潛水員,他們收集了60多個可供分析的樣本。更多的樣本還在收集中。

大衛·約翰遜說:“我們正在建立一個擁有實時圖像的生物庫,我們獲取樣本並創建相關的 DNA 記錄。”

他希望水下攝影技術的科學家也加入這一隊伍。海洋研究人員希望在自然環境下檢查這些被拍生物的狀況,然後將它們的圖像、解剖信息和 DNA 數據庫配對,由此掌握這些生物隨時間變化的趨勢,以及更好地解釋它們的一系列行爲。在理想狀況下,這項研究工作還可以揭示生物的“祕密遷移”規律——這種遷徙被稱之爲“晝夜垂直遷移”,在全球每一片海洋中都在發生。

晝夜垂直遷移的成員包括數以萬計的小生物,其中一些尚處於幼蟲階段。它們會從海底1000英尺或者更深處上升到水平面附近覓食。這段遷徙發生在夜間,因爲在這一時間段它們可以逃過大型魚類的捕食(後者通過視覺定位獵物)。覓食結束後,這些微小生物會在日出前回到無光的深淵。

像許多昆蟲、青蛙一樣,大多數海洋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幼蟲階段和成年階段差距很大,無論是外形還是行爲。魚類幼蟲身上通常帶有華麗的、流動的附屬物,一方面方便它們在水中游動,另一方面便於它們模仿其他物種(如有毒的水母)。有些幼魚有着巨大的、散發彩虹色的大眼睛,可以和蒂凡尼專櫃的鑽石相媲美。

大多數海洋魚類和海洋無脊椎動物都會經歷上述兩個階段的生命週期。科學家們認爲,這種形態上的劇烈變化是自然選擇和進化的產物。

“幼蟲和成蟲生活在完全不同的進化舞臺之上,”約翰遜說,“幼蟲生活在開闊的洋流中,這種環境和它們成年後要定居的沙底、珊瑚礁或者深海截然不同。”科學家:仍在使用150年前的捕撈技術

由於很多海洋生物的幼體都在開闊的海洋中生活,科學家們難以將其捕捉和研究。以前,科學家們對它們的理解幾乎都建立在浮游生物網(一種大型的錐形狀裝置)的捕撈之上。這項技術起源於150年以前,是1872至1876年在由英國組織的探險活動中發明的。此後,這一技術取得了重大改進,但是基本技術並沒有發生變化。

浮游生物網的原理是將生物拉入一個大的、敞口的環裏,然後將它們倒入一個稱之爲“鱈魚尾”的罐形裝置中。當水一起湧進罐子時,被捕獲的小動物很容易被壓碎,在被撈起前就已經死亡。

包括水母在內的許多生物都是非常脆弱的,當研究人員從罐子裏取出它們的屍體時,它們已經變成了一團糊狀粘膠。科學家們將較爲完整的軀體放在酒精溶液中,防止它們進一步分解。但是在酒精中,它們會變成幽靈般的白色。纖細的絲網和鰭通常都會折斷,這使得人們無法理解這些生物活着的時候的模樣和行爲。

未能參與該項目的加州科學院海洋生物學家兼魚類館長路易斯·羅查(Luiz Rocha)說:“這些細絲非常重要”,因爲它們可以用於模仿、遊動或者僞裝。“所有(研究中)缺失的信息都在網絡上的照片裏找回來了,這些照片開闢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可以幫助科學家們瞭解生物的具體特徵及身體各部分的用途。”

將魚類幼蟲放在開放水域觀察並不是一個新方式,但以往的觀察主要是放在白天。這種稱之爲“藍水潛水”的技術始於1980年,當時有一羣想要研究浮游生物的加利福尼亞的科學家開始頂着太陽乘船出海,由此帶動了這股潮流。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退休的生態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威廉·哈姆納 (William Hamner)是藍水潛水的先驅,正是他開發了許多漂流和潛水的技術,這些技術如今也被黑水潛水員所使用。

威廉·哈姆納回憶道:“我們當時開始潛水,僅僅是因爲沒有科學家足夠關心浮游生物,從而全力以赴地跑到實地觀察它們,但是我做到了。”

無論是藍水(白天)潛水還是黑水(黑夜)潛水,潛水員通常都要在離岸很遠的地方行動,通常是10英里或者更遠。那裏的海底可能有數千英尺深,而他們要下潛到50至100英尺深,在下潛的同時要緊緊抓住懸掛在船上或者水面浮標上的繫繩。

在黑水潛水中,需要有強大的水下燈照亮水面和水底,這樣的光束經常會吸引鯊魚在內的動物,所以黑水攝影並不適合所有人。

黑水攝影師安娜·德洛奇(Anna DeLoach)分享道:“當我潛在水中,沒有到水面或者底部的時候,就會有一種全新的感官體驗。我認爲這是我最接近外太空的時刻。”黑水攝影師:拍攝成“癮”

對攝影師來說,捕捉(和拍攝)從未觀察到的實物圖像已經成了一種“癮”。

佛羅里達州棕櫚灘的牙醫史蒂文·科瓦奇 (Steven Kovacs) 同時也是一名黑水攝影師,已經有五年的攝影經驗了。他經常在黑水 Facebook 羣組裏發帖。科瓦奇說:“真正令人着迷的是,當你向科學家們發送一些東西時,他們卻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這可能是(這種生物)第一次被人看到,這是最刺激的地方。”

攝影師們有充足的理由激動。根據很多科學家的反饋,這些生物的照片和 DNA 配對後,可能會徹底改變對幼魚的研究。

史密森學會的研究員、論文第一作者野中艾說:“我們相信黑水攝影技術爲我們瞭解幼魚打開了一個新的窗口,併爲未來的研究提出了令人興奮的思路。”

約翰遜希望這一項目可以鼓勵新一代水下攝影師作爲公民科學家參與科學研究。

黑水攝影師尼德·德洛奇( Ned DeLoach)說:“我們已經在這個領域做了四五年了,但它仍然是一個新領域。”尼德·德洛奇從2019年開始就和妻子一起爲史密森尼博物館收集標本。“現在還有很多生物尚未被發現,你可以很輕易地就擁有一個以你名字命名的生物標本。”

其他研究幼魚的科學家也很樂意給予攝影師應有的榮譽。

佛羅里達州的海洋生物學家湯姆·施萊辛格 (Tom Shlesinger) 說:“我認爲水下攝影是一個人們在科學界之前就意識到很酷很有價值的案例。”他現在也成爲了黑水攝影團隊的一員。“這真是讓我大開眼界,讓我意識到我們對夜間海里發生的事情知之甚少。”

譯者:Michiko

來源:36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