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七一勳章”獲得者|辛育齡:做白求恩式好大夫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劉昶榮

今年100歲的辛育齡與中國共產黨同歲,今天,他獲頒“七一勳章”。

100年,可以彈指一揮,也可以叫日月換新天。辛育齡開拓和奠基了我國胸外科事業,籌建了中日友好醫院,主刀首例針刺麻醉下的肺切除手術,做了我國第一臺肺移植手術……

比辛育齡小60歲的青年醫生馬千里曾經握過辛育齡的手,“辛老的手又軟又光滑”,似乎不像是戰爭年代參軍行醫的手,也不像是一位常年做外科手術的大夫的手。

2012年12月18日,馬千里和辛育齡(右)合影,當時辛育齡已經91歲。受訪對象供圖

在面對病人嬌嫩的肺部時,辛育齡確實很溫柔。在爲患者開胸後,辛育齡總會把手套用無菌水洗一下,讓手套很滑,在觸摸病人的肺時,動作極其輕柔。他說,雖然病人在全麻狀態,但是醫生要像病人清醒時一樣對待他,因爲“病人對我們是非常信任的,要不然怎麼會讓我們把他的胸腔打開呢,這是何等的信任啊”!

現在醫學技術進步,肺部手術可以通過胸腔鏡來做,辛老囑咐說,用卵圓鉗夾肺的時候要輕柔,能不夾最好不夾,避免不必要的損傷。時至今日,中日友好醫院的胸外科依然保持着這個傳統。

1982年,辛育齡被國務院任命爲中日友好醫院首任院長,主持建院工作,並將他自己所踐行的“文明行醫,患者至上”確立爲辦院理念。1984年,中日友好醫院開院時,辛老辭去院長職務,甘願做一名普通的胸外科大夫,一直幹到了近90歲。

“白求恩精神爲我一生的座右銘和旗幟”

1937年,在距離辛育齡家鄉一百多公里處,盧溝橋事變爆發。同年,辛育齡參加革命。16歲的辛育齡正值血氣方剛的年紀,本想上戰場直接殺敵,沒想到參軍後被安排在了冀中軍區衛生部,當一名衛生員,辛育齡有點無法接受。直到兩年後,辛育齡被派往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的醫療隊。

在白求恩身邊的三個多月裏,辛育齡親眼看着他救回了許多革命戰士的生命,“他在用崇高的思想來完成一項崇高的事業,對我的影響很大,讓我覺得如果以後可以做一個像白求恩那樣的醫生,救死扶傷,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

1939年,白求恩在冀中軍區一次激烈的戰鬥中,堅持守在離前線最近的地方,以提高傷員救治率,當敵人從側翼包圍過來時,賀龍讓警衛員傳達命令:一定得從前線附近把白求恩撤下來,“拉也得拉回來”。

當時,辛育齡就在白求恩身邊,當警衛員來傳達命令時,白求恩正在搶救一位傷員,一顆子彈從這位傷員的右腹壁打進去,在左腹壁爆炸,辛育齡回憶說:“給炸了個大窟窿,腸子都流到外邊來了。白求恩用煮開過的水把傷口周圍大片的血洗乾淨,然後把腸子放回去,縫住腹壁,纏好繃帶”。

做完這個手術,白求恩纔跟着警衛員撤下來。

不久後,白求恩在摩天嶺戰鬥中搶救傷員時,左手中指被手術刀割破感染,他明白自己時日不多後,給他曾經救治過的傷員和共事過的戰友寫信,希望可以再見一面。腸壁被炸了個窟窿的傷員和辛育齡都收到了信,但是當他們趕到時,白求恩已經去世。傷員在白求恩的遺體前號啕大哭,悲痛之情讓辛育齡印象深刻,辛育齡多年後回憶起這一幕時,依舊忍不住哽咽。

同年,辛育齡加入中國共產黨。毛澤東同志在《紀念白求恩》中裏寫道:“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每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他”。在白求恩精神的感召下,辛育齡成爲了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

快90歲時,辛育齡在接受採訪時說:“始終以白求恩精神爲我一生的座右銘和旗幟。就是兩個字,奉獻。”

新中國建立後,辛育齡成爲第一批被公派到蘇聯學習的留學生,他傳承白求恩的衣鉢,學習胸外科,也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學成歸來後,辛育齡放棄留在部隊醫院的機會,主動請職到中央結核病研究所(現北京胸科醫院),開創胸外科。

當時,結核病在我國的發病率很高,同時這種病也被稱爲窮人病,生活條件差、工作強度高的勞苦大衆更容易得這個病。從蘇聯留學回來的辛育齡,是新中國頂尖的人才,選擇中央結核病防治所,就意味着他一頭扎進了窮苦大衆中,爲他們奉獻。

1970年,辛育齡拿自己做實驗,確認針刺麻醉的鎮痛效果後,主刀首例針刺麻醉下的肺切除手術,此後,他用針刺麻醉做了1400多例肺切除手術,成功率高達98%,令國內外同行讚歎不已。與此同時,他也豐富了做肺結核手術的方法。1974年10月24日,尼克松訪華團參觀針麻肺切除手術,葉劍英元帥、西哈努克親王、黑格將軍均現場觀看辛育齡手術。

辛育齡的學生、後來成爲北京胸科醫院的院長傅瑜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回憶說,辛育齡非常注重對青年醫生的培養。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辛育齡便要求他帶的學生們學外語,目標是以後出國不需要帶翻譯。

正是因爲辛育齡的要求,當時已經40歲的傅瑜自學日語,於1983年到日本留學,爲後來的臨牀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礎。除此以外,辛育齡還主張開設英語班,安排醫生們利用晚上休息時間學英語。

傅瑜回憶說,辛育齡在北京胸科醫院工作期間,工作日基本住在醫院裏,一星期只回一兩次家,夜裏的搶救手術他也經常參加。

辛育齡功績卓著,但是生活簡樸,出席國內外大小會議,僅有一套西裝。2008年汶川發生特大地震,他主動捐款1萬元,又交納特殊黨費1.2萬元。在85歲高齡時,還親自爲年輕黨員講黨課,讓白求恩精神薪火相傳。

做白求恩式好大夫

爲了讓辛育齡的精神在年輕醫務工作者中代代傳承,2015年,中日友好醫院專門設立了辛育齡青年獎,馬千里是第一屆獲獎者。

2012年,31歲的馬千里從美國深造回來,在中日友好醫院住院樓的14樓正好遇到了辛老。已經91歲的辛老當時正在住院治療,馬千里至今還記得那天的陽光特別好,灑在辛老身上,辛老微微有些睏倦。

在美國,外科醫學生畢業時,會拿着刷手服請教導師寫一句寄語。受其影響,馬千里也拿着手邊的刷手服請辛老寫一句話。辛老用已經有些顫抖地手寫下了:“做白求恩式好大夫”。(刷手服是醫院手術室服裝,醫生護士在進手術室時會換上除菌的刷手服。刷手服一般爲綠色——記者注)

寫完之後,辛老又自己讀了一遍,然後交給了馬千里,並主動讓護士爲他們合影。合影時,馬千里握住了辛老又軟又光滑的大手。

辛育齡在馬千里的刷手服上題字。受訪對象供圖

馬千里說,看到辛老寫得這句話其實很驚訝,以爲會寫個“勇攀醫學高峯”之類的,“因爲白求恩是離我們這代人很遙遠的人了”。

後來,馬千里聽到了辛老對白求恩精神做的高度概括:“奉獻”。馬千里對“奉獻”兩個字有着更多共鳴。他回憶起剛當住院醫生的時候,上級醫生要求他週末也得來醫院查房,他當時內心有過牴觸,“也沒有人給我發工資,我爲什麼要查房”。

但讓馬千里印象深刻的是一個週六的早晨,查房時,上級醫生摸了下一位患者的氣管,告訴馬千里這位患者肺不張了,先去給他拍片子確認一下,然後趕緊給他做清理。上級醫生說完後就去開會了,馬千里等着出片子的結果,“果然肺不張了,我馬上給他吸痰,吸出了很多帶血的濃痰,特別濃稠。因爲患者做完手術後,咳痰能力差,所以痰會淤積在氣管裏”。(“肺不張”指各種原因導致的肺組織塌陷,影響氣體交換——記者注)

馬千里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正是因爲處理及時,患者接下來恢復得很好,週二就出院了,如果那天早晨不去查房的話,患者病情很可能會急轉直下,甚至威脅生命。“所以幹醫生這一行,沒有奉獻精神做支撐是幹不好的。爲病人全心全意服務就是體現在這些事情上,這不是一句空話”。

已經成長爲副主任醫師的馬千里說:“現在週末查房已經成爲一種習慣了,如不過去的話會心裏不踏實”。奉獻的精神也從馬千里這裏傳承給了更年輕的醫生們。

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中日友好醫院成爲定點收治醫院,時年82歲的辛育齡作爲醫院的首席專家,參與了每一位重症病人的會診工作。13年後,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年輕人們有一句話在網上流傳:2003年“非典”的時候你們保護了我們,今天,輪到我們來保護你們了。參與抗疫的醫務人員中,近一半是“90後”“00後”,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傳承着奉獻精神,可堪大任。

爲黨的健康事業工作了84年後,如今,百歲高齡的辛老反應已經有些遲緩,甚至無法清楚地說話。但是當別人在他的耳邊說起白求恩時,他會指一指自己的胳膊,那裏有一塊疤痕,是白求恩當時給他做手術時留下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