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史究竟有什麼用?有人認爲歷史都是過去式,閒來無事當故事看看,滿足一下好奇心就可以,並沒什麼真實價值。可如果歷史真那麼無關緊要,爲什麼從古至今,歷史都被視爲是一門極其重要的學科,絕大部分名人都熱衷於學習歷史、談論歷史呢?

丘吉爾曾說過:“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這句話對歷史做了非常好的詮釋。歷史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每一段歷史事件不僅向我們講述了當年的社會背景、風土人情,也能讓我們瞭解大到國家,小到家族、個人的興衰成敗。歷史雖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但許多類似的情況卻往往還會在大家身邊不斷重現。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許多問題,往往都能在歷史事件中找到答案。

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後不久就遇到了一次罕見的天災,唐王朝幾個糧食主產區都遭到重創,大面積饑荒席捲而來。民間紛紛流傳着李世民弒兄逼父,奪取皇位,所以才遭此天譴的言論。在危機面前,李世民沒有退縮,反而看到了機遇。因爲當時唐朝的主要對手突厥地處更北方,受災害影響自然也就更大。李世民認爲這是天賜良機,於是在做好充分準備後發兵攻打突厥,一舉將其攻滅,從而奠定了唐朝的霸主地位。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遇到危機和挑戰,但多數人在危機面前只會驚慌失措,只有極少數人能把握到其中的機會。通過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解讀,我們才能知道歷史存在的目的不是爲了跟我們講故事,而是爲了讓我們明白前人的經驗和教訓。

唐朝宰相李林甫是個著名的大奸臣,被後人稱爲“口蜜腹劍”。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林甫在長達十七年的宰相職業生涯中,很好解決了唐王朝本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將唐朝國力推向鼎盛。反倒是姚崇、宋璟、張九齡等賢相對陷入泥潭的財政問題卻一籌莫展。所以無論是評價歷史人物還是評價我們身邊的人物,僅僅以好人和壞人來做判斷顯然過於膚淺,因爲幹好事的壞人和幹壞事的好人都比比皆是,更何況在不同時期,好壞的標準還未必都一致。

那麼我們該如何學習歷史呢?網上那些“慈禧與李蓮英的二三事”、“呂布能不能吊打張飛和關羽”之類的文章、短視頻顯然是毫無意義的,事實上這些文章、短視頻多半是瞎編加腦補,除了人物名字外,其他都與歷史沒半毛錢關係。真要深入瞭解歷史,學習歷史的話,閱讀和思考纔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那麼我們該如何學習歷史呢?網上那些“慈禧與李蓮英的二三事”、“呂布能不能吊打張飛和關羽”之類的文章、短視頻顯然是毫無意義的,事實上這些文章、短視頻多半是瞎編加腦補,除了人物名字外,其他都與歷史沒半毛錢關係。真要深入瞭解歷史,學習歷史的話,閱讀和思考纔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對於想學歷史的人來說,該如何選擇歷史書籍是個難題。畢竟現在的書籍汗牛充棟,想要一網打盡是不可能做到的。那麼什麼樣的史書值得細細品讀又能讓人獲得提高呢?以筆者的個人感受來說,《資治通鑑》當推第一。

《資治通鑑》由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歷時十九年完成。宋神宗認爲該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曾國藩評價:“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鑑》,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只有真正讀過《資治通鑑》的人才會明白,這部編成於900多年前的歷史書原來對我們現代人的生活、職場、經商竟然會有那麼大的啓發。與其在家打遊戲、追電視劇,不如像看故事書一樣去品讀《資治通鑑》。超越身邊的人還是被身邊的人超越,也許就取決於大家對待業餘時間的態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