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陳月石

在國常會釋放降準信號後,7月8日市場反響“熱烈”:銀行間主要利率債收益率明顯下行,國債期貨大幅收漲,10年期主力合約更是創逾一年最大漲幅。不過,對“意外”釋放的降準信號,機構在何時落地、如何落地甚至會不會及時落地上,觀點分歧明顯。

7月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針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要在堅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礎上,保持貨幣政策穩定性、增強有效性,適時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過往,央行通常會在國常會提出降準後不久便實施降準操作,不過也有例外,去年6月央行就曾在國常會釋放信號後按兵不動。

華創證券指出,二季度之後,貨幣政策的表述和動作,始終強調“以穩爲主”,大的變化不多。綜合來看,對於“小微”和“降成本”,是國常會層面的一貫訴求,還要關注央行層面的落實,故對本次7月7日的國常會“降準”表述,仍持觀察態度。

尤其本次國常會“適時”降準的表述,給了市場更多解釋空間。

中泰證券表示,2017年至今有7次國常會提及“降準”,其中有6次央行隨後宣佈降準,間隔時間2天-11天不等。唯一例外的2020年6月17日,“和以往不同的是,本次國常會特別強調‘適時’二字,意味着操作上彈性更強,之後央行宣佈降準可能不會很快,甚至不排除類似去年,即最終不落地。”

華泰證券在研報中指出,過去幾年,降準基本都會在國常會中預告。冠以“及時”“抓緊”字眼往往很快落地。不過去年6月“綜合運用”之後沒有看到落地。本次的措辭是“適時運用”,看似時點並不着急。但考慮到下半年MLF到期量,美聯儲退出日益臨近,猜測選擇MLF到期量較大時點定向分批執行效果更好。

申萬宏源證券在研報中指出,降准以及定向降準的概率可能有,但也並非一定發生。如果降準真的落地,建議中性看待,勿過度解讀,主因是下半年MLF到期量大(三季度到期17000億元,四季度到期24500億元),如果降準或者定向降準更多是作爲MLF的中性替代,建議更關注資金利率走勢,維持下半年資金利率將上行的判斷不變。

不過,市場也有“樂觀”的聲音。光大證券認爲,降準箭在弦上。

該機構指出,除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後續經濟增長勢能有所放緩外,目前還有三大力量助推央行推動降準落地:一則,通過降準置換到期MLF有利於降低銀行負債端成本,進而推動實體經濟融資利率下行。二則,三季度將進入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高峯,降準有利於爲商業銀行提供流動性支持,以配合地方政府債券發行。三則,上半年社融存量同比增速的超預期陡峭下行,對經濟邁向更高均衡的復甦帶來了較大的壓力,通過降準補充商業銀行流動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對錶內信貸形成支撐。

瑞銀證券則在研報中指出,儘管貨幣政策基調有可能會微調,但並不意味着國常會提出降準就意味着貨幣政策將大幅轉向。雖然降準會增加銀行體系流動性、有助於降低市場利率,但貨幣政策正常化仍會繼續推進,信貸增速會繼續放緩,且主要由宏觀審慎監管收緊推動。

“不論是不是像過往大多數情況及時落地,降準表述的意外出現,已經助推市場產生穩增長的預期,今天債市的表現也體現了這方面因素。”某股份制銀行金融市場部人士表示。

責任編輯:鄭景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