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漳州,有一句話廣爲流傳:“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漳州110’”。

“漳州110”,是福建省漳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隊直屬大隊的簡稱,是全國公安機關最早實行警務機制改革的基層單位。

31年前,“漳州110”因民而立。創立之初,僅有七個人、三支槍、一輛破舊三輪摩托車,就是這樣一支公安隊伍,在全國首創110報警服務檯和快速反應機制,開創維護治安與服務羣衆並重的先河。1996年8月,公安部在漳州召開現場會,面向全國推廣其先進經驗。1997年11月,國務院授予其“人民的110”稱號。

31年來,“漳州110”爲民而強。他們以“快”字爲生命線,不斷探索實踐、改革創新,將爲民初心代代相傳,成爲漳州人民心中“工作最苦、壞人最怕、百姓最愛、形象最好”的先鋒警隊,更成爲人民警察隊伍的標誌性品牌。

“一心爲民,永做人民的110。”時代更迭,“漳州110”初心不變、承諾不改,始終堅守爲民情懷,被譽爲“人民的保護神”。

哪裏有需要,哪裏就有“漳州110”

“薌城區香榭花都小區內河有一名女子跳河,請快速施救!”2021年5月15日1時10分許,“漳州110”許偉生、黃海平警組接到指揮中心指令後,第一時間趕往現場。

此時,現場情況十分危急。跳河女子姚某身子已經沒入水中,只剩頭部露在水面掙扎,隨時可能沉入水底。兩人不諳水性,但他們知道時間每過一秒,姚某面臨的危險就增加一分。許偉生沒有猶豫,迅即帶上救生圈,跳下河中展開施救。

內河水又深又臭,河底還有層厚厚的淤泥,許偉生一手抓住救生圈,一邊喫力向前挪動。5米,4米,3米,2米……終於,許偉生成功靠近姚某,並在黃海平配合下,成功將其救回岸上。上岸後,他們耐心對姚某做進一步安撫和開導,使她最終放棄輕生念頭,並配合警組至步文派出所移交處理。

案件妥善處理後,許偉生本想回基地更換已經溼透的衣物,沒想到在途中又遇到一位母親林某的求救。她的女兒服下大量安眠藥,已陷入昏迷狀態,隨時有生命危險,急需送醫院救治。警組瞭解情況後,立即將母女帶上車,火速趕往最近醫院就診。

又是跟時間賽跑、跟死神較量的時刻。許偉生警組用最短時間將兩人送達醫院,第一時間幫助病人辦理就醫手續。醫生檢查後說:“還好及時送來,再晚一點,後果不堪設想!”

最終,在警組幫助下,林某女兒第一時間得到救治,避免悲劇發生。此時,許偉生才發現自己從下水救人後就一直沒穿鞋子,僅穿着襪子四處奔走。

許偉生、黃海平警組不是個例。自“漳州110”成立之時起,類似事情每天都在發生。

7個人、3支槍、一輛三輪摩托車。1990年8月,“漳州110”在如此簡陋的條件中建立。當年10月23日,漳州薌城區一名孕婦報警求助,稱其要分娩了,可丈夫外出,當地又舉目無親。“漳州110”接警後,及時將其送入產房,孕婦順利生產。

事情雖小,卻引發了全隊內部大討論:“警察到底是幹什麼的?警察的職責是打擊犯罪、維護治安。送孕婦之類的事,我們要不要管?”

幾天後,那名被救助的孕婦剛出院,就抱着孩子,拿着雞蛋、紅糖來到隊裏。“‘漳州110’是我們全家的大恩人!”孕婦一句話,讓討論有了答案。

1990年12月,“漳州110”在原來110報警臺基礎上增加“服務”二字,在全國首次發佈“人民羣衆有困難,需要警察幫助的,均可撥打110電話”的公益廣告。

“人民哪裏有需要,哪裏就有‘漳州110’。從‘110報警臺’到‘110報警服務檯’,‘服務’兩個字,開啓人民警察職責新篇章。”“漳州110”現任大隊長黃海強說。

2021年4月16日,龍溪師範附屬小學到“漳州110”研學

“漳州110”現有民警128名,平均年齡30.2歲,是一支富有青春氣息的隊伍。31年來,隊伍不斷壯大,不變的是竭力爲民服務的底色和內核。從徒手奪刀、救下輕生少年,到送迷路老人回家、爲市民找回失竊的電動車……在當地百姓津津樂道的故事裏,總有這支隊伍的影子。

“警察就在身邊,平安就在眼前”,是當地羣衆的切身體會。

“一切都是爲了更快一秒”

案情瞬息萬變,出警貴在快速。

“案情背後,可能關乎人的生命,要求我們必須快一些,更快一些。”“漳州110”團支部書記林連軍說。去年10月,林連軍與同事曾救助一位因與父母爭吵,企圖在家開煤氣自殺的中學生,“如果晚到幾秒,孩子就會有生命危險”。

“‘快’字,是我們的生命線。一切都是爲了更快一秒。”談及“漳州110”隊伍最大特色,黃海強說。“我們要第一時間減少羣衆受到傷害,第一時間找到報警渠道,第一時間趕到事發現場,第一時間高效依法處置,第一時間追贓挽損。”

多年來,“漳州110”始終保持絕大多數案件5分鐘之內到場。“第一時間”,字字鏗鏘,是這支隊伍對人民的莊嚴承諾。

“漳州110”到底有多快?漳州市誠億地產負責人王浩錚感慨:“我曾因一件緊急事情撥打110,報警後我心中煩悶,點了一支菸,讓我沒想到的是,不到半根菸的功夫,110民警就來了。如果讓我說‘漳州110’有多快,差不多半根菸那麼快!”

爲快速出警,在初創時期,“漳州110”實行不脫衣、不脫褲、不脫襪“值班三不脫”。由於“110”報警服務檯設在薌城公安分局三樓,第一任大隊長郭韶翔花60元到農貿市場購買了長長的竹竿,立在樓外陽臺邊,隊員出警時順竿滑下,比跑三層樓梯節省30餘秒。從此,“再快一秒”的理念,融入到“漳州110”建設中。

“又快又靈”,體現在每一個服務人民的細節之中。在科技手段還不發達的時代,“漳州110”要求民警深入到每一個小區進行摸排,人工畫出景區圖,將每個小區所有出入口,包括樓號、樓層等情況進行標註,民警人手一份。

民警楊錦煌還記得,自己剛入警時,曾騎着電動車在市區轉了整整兩天。“每當走到一個具有標誌性的地點,就會拿出地圖,然後再拍照,爲的是把所有地貌牢牢構建在腦海裏,出警時能夠迅速判斷。”那兩天,光是照片,他就拍了近兩千張。

“漳州110”警務實戰比武之比拆槍

“從創立至今,‘漳州110’共歷經七次改革,每一次改革創新,都讓我們在更快、更強的道路上不斷發展進步。”黃海強說。

1996年5月,“漳州110”創新路面巡邏加接處警結合的工作模式,保證民警“永遠在路上”。2000年,實施巡指分離,完善點對點、扁平化指揮,建立“點、線、面”立體化巡防機制。2016年7月,他們又根據面積、人口、警情數量等要素,把45平方公里的漳州市主城區劃分爲11個景區,每個區域全天候24小時保持路面巡邏執勤。有可能市民報警的時候,110正好在你身邊……

探索並未止步。近年來,“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已無法滿足羣衆的訴求,如何“第一時間減少羣衆受到的傷害”成了新的期盼。爲此,漳州市公安局組建110合成作戰中心,在集結了治安、刑偵、經偵等力量後,一線處警同時、後臺同步辦案,巡警隊伍完成從“快接快處”向“快破案快挽回”轉型,工作效能進一步激發。

中隊長萬鵬舉了個例子。有一次中隊民警在凌晨兩點多巡邏盤查時,抓到一個偷盜電動車的犯罪嫌疑人。由於電動車沒有車牌,聯繫不到車主,他們就移交到轄區派出所。第二天,當電動車完好無損地交到車主手中時,他才發現自己的車被盜了。

一組數據見證了改革成效:5分鐘內到場率接近90%,10分鐘內到場率基本實現100%,羣衆滿意率始終保持100%……此外,通過梳理重點區域、重點部位,主動調整警力部署,還有效預防了違法犯罪。

在黃海強看來,“‘漳州110’成長的過程,就是圍繞社會發展和老百姓需要,不斷打破體制機制,充分發展自己、自我加壓的過程。‘敢爲人先、永不止步’也是隊伍得以長青的精神特質”。

“傳承好警隊紅色基因”

時光追溯到二十五年前。

1996年8月,公安部在漳州召開現場會總結推廣其先進經驗,推動“110”成爲人民警察隊伍的標誌性品牌。

31載傳承發展,“以人民爲中心,做人民的保護神”的“漳州110”精神已在漳州公安機關生根發芽、開枝散葉。

1994年出生的楊錦煌是漳州本地人,從小聽着“漳州110”的故事長大,心中一直有着警察夢想。2017年,他從中國刑事警察學院畢業後,選擇回到家鄉,成爲“漳州110”一員。從入黨積極分子,到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的每一步都在“漳州110”這個集體中成長進步。

2017年4月7日,救援發病小孩獲錦旗

講忠誠、講傳承、儀式感、使命感……“31年來,從新警培訓到隊伍建設,我們始終堅持黨性至上,突出政治建設生命線,傳承好警隊紅色基因,將對黨忠誠、公安姓黨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黃海強說。

今年37歲的民警蔡景林是一名軍轉幹部。“以前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現在是養兵千日,用兵千日,雖然職業角色轉變了,但不變的是‘爲人民服務’的初心和使命 。”在“漳州110”隊伍裏,像蔡景林這樣的軍轉幹部大約佔一半以上。

“‘漳州110’始終把紀律規矩作爲隊伍建設的重點工作。通過抓點滴促養成,抓養成促作風,抓作風促紀律,抓紀律促戰鬥力。”黃海強說。

鐵一般的紀律包括實行“一日生活條令化”,細緻到被子怎麼疊、鞋子怎麼擺;進行內務條令奪標、基礎體能達標、執法資格考試三類競賽;突出領導幹部以身作則,以傳幫帶形式“一級帶着一級幹”……“漳州110”隊員平均年齡只有30歲,對大部分人而言,這裏既是隊伍,也是學校。

“新民警入警後,都會有老民警傳幫帶,手把手教授,不僅在工作上指導我們,在生活上也給予我們關心和愛護。”民警陳紹穎說。

“大隊團委會定期開展籃球賽、運動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進一步增強團隊凝聚力,服務青年成長。”林連軍說。比如,每年11月26日是“漳州110”警隊榮譽日,這一天,新警將得到一枚有單獨序號的紅袖標,出隊時,紅袖標會被裝裱起來,作爲他們的出隊禮物。

“紅袖標”帶來的使命感往往伴隨隊員一生。林澤斌曾是“漳州110”一員。如今,他把裝裱起來的“紅袖標”擺放在新崗位辦公桌上。他說,把“紅袖標”帶到辦公桌,就是要時刻提醒自己曾是“漳州110”一分子,不管身處哪個崗位,一定要繼續踐行“漳州110”精神。

2021年1月,“漳州110”榮獲“時代楷模”稱號

建隊以來,“漳州110”43批次520位民警無違紀違法行爲,114人次立功受獎。

“人民滿意就是我們最大心願”

在“漳州110”事蹟展覽館裏,400餘面老百姓自發送來的錦旗被高高懸掛於展館頂部,寓意着“人民至上”。多年來,“人民”二字始終伴隨着“漳州110”的發展,銘記在每一名隊員心中。

1996年出生的陳紹穎,從福建警察學院畢業後就加入“漳州110”隊伍。一開始,他總想着“辦大案”。工作之後,他每天處理的大多是鄰里糾紛等案情,“心理多少有點落差”。“但工作久了就深刻感覺到,羣衆利益無小事,在平凡崗位上也可以讓青春閃光。”

正是人民的好口碑,給予團隊持續奮勇向前的動力。

黃海強記得,有一年,“漳州110”民警將迷路老人安全送回家,後來,老人遠在澳大利亞的兒子發了一份傳真,上面真誠寫道:“感謝‘漳州110’,你們就是我未曾謀面的親人。”

“警察叔叔您好,我是那位丟失自行車的學生。自行車丟失之後,我很難過,以爲再也找不回來了。非常感謝您和其他警察叔叔幫我找到了。你們真厲害!長大之後,我也要像你們一樣,努力幫助別人。”時隔多年,萬鵬仍然記得那個暴雨的下午,自己和同事將一位初中生的被盜自行車找回後,她寄來的感謝信。這讓他們非常感動。“正是無數這種點點滴滴,成爲我們永遠的動力。”

隨着時代發展,爲更好服務羣衆,2018年7月29日,“漳州110”微服務正式上線運行。羣衆掃二維碼就能進入“漳州110”微信公衆號,通過戶政、交警、出入境等3大類24項掌上微服務功能,輕鬆辦理相關業務。

爲進一步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在“漳州110”輻射帶動下,漳州市各個系統、各個層面逐步形成“公安110”“民生110”“民間110”“社區(鄉村)110”四類110社會服務聯動體系,着力打造適應市域、縣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和城鄉基層治理體系的模式。

拿“薌裏薌親”APP爲例,作爲“民間110”,“薌裏薌親”設置了“我要巡邏、羣防任務、社會求助、違法舉報”等10餘項志願者服務和便民服務項目。綜治單位、村(居)委會和民警可通過APP,隨時發佈社會求助等,志願者可自主選擇感興趣或者符合自身特長的服務任務,“搶單”接受並完成,形成“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共治共享格局。

“‘漳州110’家喻戶曉,如今在勸解村民糾紛時,110的形象讓羣衆對自己充滿信任感。”2019年5月,漳州市平和縣蘆溪鎮蘆豐村支部書記葉伯羣當上了“鄉村110”指導員。“‘鄉村110’成立前,村裏糾紛一年有百多起,2020年僅發生兩起糾紛。這是‘漳州110’精神在農村的延伸!”葉伯羣說。

“漳州110”大合影

“‘漳州110’的歷史就是一部以人民爲中心的奮鬥史、發展史。31年過去了,我們的運作模式一直在順勢而變,但精神內涵卻一直沒變。”黃海強說,進入新時代,“漳州110”將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更加註重羣衆的需求和體驗,傳承初心使命,永葆鐵軍本色。

[ 本文刊於《中華兒女》雜誌2021年第9-10期 ]

來源:中華兒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