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來源:運營研究社(ID:U_quan)

文/靜靜 珺珺

設計/浩南

前段時間,我在朋友圈刷到一個讀書圈知名的 KOL ,在宣傳自己的「共讀羣」(由專業人士帶大家一起讀書,總結要點),只要 1 元就能進。

不僅如此,共讀的還是一本「教人如何寫作」的書。

由於她經常在朋友圈發有人通過「學習她的書/服務」,賺到了不少錢;因此,我一時頭腦發熱,想着反正 1 塊錢也不貴,就付費入了羣。

進了羣之後,我意外發現,這個羣的運營效果簡直不要太好,賣書、賣課都是一把好手:

官宣了 10 天不到,就有千人掃碼進羣。

不到 48 小時,在羣裏賣的書就被他們上了噹噹的周榜第一,而且還很快就斷貨了。

羣主還推了一個 99 元的押金羣,兩天就轉化了 300 人,提前封羣了,轉化率接近 30 %。

接下來,我就在這個社羣臥底了兩週多,終於扒出了他們的運營套路......

01 

引流:私域精準引流

根據他們的說法,像這樣的 1 元羣總共有 5 個,每個羣大概有 200+ 人左右。也就是說,在不到 10 天的時間,他們就號召了 1000+ 精準用戶入羣。

雖然用「朋友圈引流」已經是比較常規的手法了,但是,他們在細節上的一些執行還是可圈可點的。

1)從朋友圈引流:效果導向

爲什麼他們能快速找到這麼多精準用戶,並沉澱進羣裏呢?

因爲,早在 3、4 年前,這一批讀書 KOL 就開始重視「私域流量」的積累。

他們會通過做免費社羣、免費分享的方式,把一羣大量對讀書寫作感興趣的精準用戶,沉澱到自己的朋友圈、社羣。(我就是在 3、4 年前,這樣被沉澱進去的)

比如,我朋友圈裏的這個讀書 KOL,她就有多個微信號,專門用來加粉絲,聽說有幾個號都已經加滿了(5k 人)。

她平時還會認真經營朋友圈,經常發一些學員變現成功的聊天記錄什麼的;雖然知道不一定都是真的,但還是看得人相當心動。

這次的社羣,就是通過她(可能還有她的朋友)的朋友圈,直接沉澱進羣的。

2)文案:增強下單動力

在宣發社羣的朋友圈上,多以用戶的「真實故事」爲主。

不僅提高了內容可信度,還進一步強調了社羣的服務價值;又通過 1 元的低定價,降低了用戶付費的門檻,增強下單動力。

而且,他們還刻意淡化了後續可能的付費(53.9 元的書,99 元押金羣),而是強調“遠超 1 元的收穫”和要共讀的書的價值。

3)產品設置:1 元即可進羣

爲什麼定價是 1 元而不是免費,免費的羣豈不是可以引流更多人?

一方面,對於免費佔的便宜,用戶很容易加完就忘,根本不查看羣消息,產品的信息根本沒機會「觸達用戶」。

因爲花了錢,用戶纔會更加重視這個羣,運營們的觸達纔會更有效。

另一方面,設置 1 元的進羣門檻,還可以對用戶進行「初步的篩選」。

引流不僅要看數量,還要看質量,否則社羣人數再多也只是“表面繁榮”;如果某個用戶連 1 元都不願意付,就更不可能在進羣后,繼續被轉化了。

02 

培育:滲透用戶心智,增強黏性

把用戶引進羣后,他們沒有直接開始做轉化。因爲那樣做,可能就會有不少人覺得在“付費看廣告”,對社羣的好感度下降,有的用戶甚至可能直接退羣。

所以,他們採取的措施是:先用一些“甜頭”把用戶留下,培育他們對於社羣的「信任」和「好感度」,爲後面的轉化做好準備。

那麼,他們具體用了哪些手段去「培育」用戶呢?

1)嘉賓分享:建立信任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

社羣裏的用戶轉化是以「信任關係」爲基礎推進的。用戶對你越信任,就越容易被轉化。

所以,在進羣之後,他們並沒有馬上開始賣書,而是先官宣了嘉賓分享,嘉賓分享的目的就是「建立信任」。

從 6 月 27 日開始至今,他們已經組織了 5 場「嘉賓分享」,基本上平均每 2 天就有 1 場。

而且分享嘉賓的順序也很有意思:先是「往期學員分享」,然後是「作者本人分享」,最後是作者的朋友(行業大咖)分享。

至於這個順序背後的「玄機」,看完嘉賓分享的內容,你就全明白了。

① 第一階段:學員分享,“暗示”老師的專業性

明面上,學員分享的是「寫作變現之路」。但其實暗藏玄機。

看多了以後,你會發現,這些故事都有「套路」:

一開始我很菜,但是遇到了老師(作者), ta 的指導改變了我,讓我通過寫作“逆襲”,賺到了很多稿費。

而且,在分享中,大部分人還會給自己的故事,塑造一個「人設」以及完整的「故事線」:

他們分享的故事的目的,其實就是“暗示”老師的專業性 —— 有這麼多優秀案例在,說明老師的能力肯定很強。

同時,聽到別人的逆襲“真實”故事,還能讓用戶產生「我也要變好」的需求,後續更容易被轉化。

② 第二階段:作者本人分享

爲什麼要把「作者分享」放在第二階段呢?

因爲,在聽了「往期學員分享」後,用戶的心理防線會有所降低,這時候作者再出場分享,大家對 ta 的接受度高一些。

同時,你會發現,作者的分享並不是分享乾貨,重申自己的「專業性」;而是以「一封長信」的形式,分享自己做共讀羣的「情懷」和「初衷」。

爲什麼要這樣做呢?

因爲,通過「往期學員分享」,作者在專業上的權威已經得到了認證。

這時候,作者用一封長信打感情牌,更容易和用戶產生情感鏈接,增強用戶黏性。這樣一來,用戶就很可能成爲作者的粉絲。

一旦培養出了忠誠度,成爲「粉絲」,用戶就很可能願意反覆付費(參考追星)。

可以說,作者選擇這樣的分享內容,其實是爲了能長期地轉化用戶。

③第三階段:「大佬」分享

在第三階段,作者還邀請了他讀書圈裏的朋友來做分享,他的朋友都是「讀書寫作圈」裏比較有名的 KOL。

一方面,這些大佬會給用戶分享一些乾貨,讓用戶感受到社羣服務的價值,提高對「共讀羣」的好感度。

另一方面,他們的出現,也是給作者提供的「強背書」,可以鞏固用戶對於作者能力的信任。

畢竟,一般大佬只和大佬玩

不僅如此,高頻次的「嘉賓分享」,還會讓用戶認爲 1 元的共讀羣是「物超所值」的,進一步加深了對社羣的好感。

通過以上三個階段的「嘉賓分享」,用戶會通過學員、行業大佬和作者本人的「套路」,逐步瞭解作者,並提高「共讀」這件事的質量信任。

2)用福利做“鉤子”:提高用戶分享主動性

在每次「嘉賓分享」結束後,管理員還會組織大家發“百字感想”:

爲了提高用戶分享的意願,管理員會給發感想的用戶發一些福利,比如其他嘉賓的「免費寫作課」之類的。

通過領券後0元購課,相當於免費課了

這些感想的內容,一般都是個人的寫作經歷。

在此過程中,用戶經常會談到關於寫作的一些痛點,比如“想寫但寫不出來”、“想到寫作就發憷”等等。

這樣就又激發了用戶對於讀書寫作的「潛在需求」,可以爲後續的轉化作鋪墊。

當然,我也有億點點懷疑,這是托兒混在裏面"帶節奏"的結果

同時,用戶發表完感言後,管理員還會針對用戶分享的感想做「專屬回覆」,然後纔會通知用戶向自己領取福利。

這樣的做法,能顯著提高「用戶體驗」 —— 會讓用戶感到被傾聽、被重視, 更願意在羣裏活躍。不僅提高了用戶對社羣的好感度,還增強了用戶粘性。

03

轉化:層層套路,“先禮後兵”

這個社羣一共有「兩次轉化」,第一次是賣書,價格 53.9 元;第二次則是賣 99 元的「押金課」,只要你按要求完成作業,就可以全額退款(作業很多)。

它的效果有多好呢?

第一次轉化(賣書),不到 5 小時,羣內轉化率就達到了 20%,還讓這本書在 48 小時內衝上了當當的新書熱賣榜 No.1 !

而且,這本書在噹噹很快就賣斷貨了……

第二次轉化,從 1000+人裏,轉化了 300 人進押金羣,不僅名額全滿,而且還提前結束招募了……這轉化率也在 20%以上了,真的很高。

講真,他們的轉化套路真的很野,甚至野到讓人有些不適了。

1)第一次轉化:羣內帶氛圍 + 營造緊迫感

我們先來一起看看第一次轉化:

①價值感轉化:買書後,能提高此羣的服務價值

據我觀察,運營每次發佈轉化文案的「時間段」和「頻次」都很規律。

基本上都是一天 3-4 次,時間段基本集中在 10 點(上班),下午 1 點半(午休),晚上 6 點(下班),和晚上 9 點左右(睡前)。

這些都是平時打工人們最常刷手機的時段,在這時候發轉化文案,可以讓用戶在查看羣消息時,第一眼就看到關鍵的轉化信息,提高觸達效率。

而且,據我觀察,他們引導轉化的話術也是「套路滿滿」:

首先,他們會暗示只有買書後在這個羣裏共讀,不買書就無法參與共讀,還會趕不上作業。

但事實上,他們先前承諾過的“免費領讀”服務很敷衍,遠低於當時宣傳文案裏所說的價值。

而且,他們所謂的不買書就趕不上作業,並不是針對這個 1 元羣的,而是後續推出的 99 元押金羣,存在誤導的嫌疑。

當然,我們肯定是不提倡這種做法的。這種“套路”太過不真誠,甚至接近“坑人”了。

或許這次可以成功,但長此以往,會消磨用戶的信任,不利於長期轉化。

② 引導曬單:攀比到貨時間

在宣發之間的空檔,他們也了很多有效的“互動”來促進轉化。

比如,在運營人員的刻意引導下,大家突然開始“攀比”到貨時間,其實這就是在變相地激勵用戶曬單。

而通過攀比用戶到貨時間,可以進一步營造羣內的下單氛圍,利用人們「損失厭惡」(避免自己遭受不可挽回的損失)的心理,刺激用戶儘快下單。

畢竟,如果等共讀開始,大家都買了書就自己沒買,真耽誤了共讀的進度怎麼辦?

就連我這麼摳、平時買書都要「湊滿減」的人,看到這滿屏的曬單,都好幾次滑到了下單頁面……

幸好在付款的時候,貧窮及時限制了我😢。

③ 登門檻效應:爲第二次轉化做準備

大家知道「登門檻效應」嗎?

它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爲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再簡單點來說,就是“先得寸再進尺”。

他們是怎樣利用這個效應的呢?

第一步,用 1 元羣“引人入坑”。這個門檻比較低,用戶很容易就答應了。

第二步,等你進了羣,他們會用話術來暗示用戶,買了書就能在這個 1 元羣享受更多的免費服務:

第三步,就是開始用“敷衍”的服務,倒逼你進 99 元押金羣。

等你買了書,就會發現這個羣裏的內容根本不夠看的。

想要享受更加專業的服務,還得進 99 元的押金羣——這個羣裏不僅有教練領讀,而且完成作業還會有專人點評。

不僅如此,爲了降低用戶的下單門檻,他們還承諾如果完成作業,99元的押金可以退回。

好傢伙,這一波“倒逼”,真的讓人有點反感了……

2)第二次轉化:營造緊迫感 + 假裝泄密/賠本

在轉化押金羣的時候,他們不僅沿用了賣書時的各種套路,比如用價值感轉化、引導曬單、有節奏的發佈文案等等,還發揮了精湛的“演技”:

①倒數封羣名額:營造緊迫感

押金羣報名的最後一天,作者在羣裏透露:僅剩餘 29 個名額,無論是否招滿,最後都會“封羣”。

之後,每少 1 個名額,管理員都會播報,不斷地「暗示」用戶課程的火爆程度,再不購買就沒機會了。

他們這麼做,是在刻意地營造購買時的「緊迫感」。

同樣是基於「損失厭惡」的心理,很多用戶可能沒仔細地去評估,就衝動下單了。

可能你覺得招數有些重複,但是從結果來看,用戶確實喫這套:

1 小時後,29 個名額就全部招滿,押金羣也提前“封羣”了。

② “泄密”聊天記錄:暗示賠本給大家服務

除了通過倒數來營造緊迫感,他們中途還來了一次“泄密”。

可能是因爲這個羣裏的“托兒”都有寫作基礎,搞起這種給轉化帶節奏的“劇本創作”來,也比較刺激。

在押金羣報名截止前,一位之前做過嘉賓分享的「往期學員」,“冒着被老師(作者)責罵的風險”,偷發了工作羣裏的聊天記錄。

不到 5 分鐘,作者就跳出“承認”了,是他在內部會議上說的。

通過這一唱一和,他們一不小心向用戶“泄露”了一個信息:作者是賠本在辦押金羣,活動價值遠超價格。

這樣,讓用戶誤以爲自己「佔了便宜」,增加了下單動力。

另一方面,從聊天信息裏還暗示了另一個信息:這個活動只會辦一次 —— 如果用戶不報名,就很可能損失一個超值的“賺錢”機會。

好傢伙,這也太刺激了,我都傻眼了……

04 

結語

扒完這些,我不得不感嘆一句,我走過最長的路就是 ta 們的套路了……

講真,雖然靠着這些手段,短時間內是能把書賣得很好;但是,這種做法總歸是對自己公信力的一種消耗。

比如我,再扒完套路之後,就生無可戀的退羣了,還順手刪掉了我加的那個 KOL。

我們可以將 ta 作爲一個「優秀的私域案例」,學習一下運營節奏、產品設置;但是,建議大家不要學習 ta 們的過度宣傳和“先禮後兵”。

畢竟,雖然套路得人心,但想和用戶一起走得久、走得長,還是需要「真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