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的延安是一片歌的海洋、一個詩的王國,詩人公木和作曲家鄭律成一同奔赴延安,在抗日軍政大學這個火熱的大熔爐裏共同生活和工作。在抗大政治部宣傳科,公木任時事政策教育幹事,鄭律成則是音樂指導,他們同住一口窯洞,情同手足。

左爲鄭律成,右爲公木(人民網)

這年夏天,鄭律成在公木的筆記本中發現了一首名爲《子夜崗兵頌》的詩。於是很快將其譜成了一首歌並唱給公木聽,公木第一次聽到自己的歌詞變成歌曲,非常興奮。

之後,鄭律成受《黃河大合唱》的啓發提出創作《八路軍大合唱》的想法約公木寫詞。公木陸續創作了《八路軍軍歌》《八路軍進行曲》等幾首歌詞。至8月,《八路軍大合唱》歌詞完成。

10月,鄭律成譜寫完成了由《八路軍軍歌》《八路軍進行曲》《快樂的八路軍》《子夜崗兵頌》《騎兵歌》《炮兵歌》《軍民一家》《八路軍和新四軍》8首歌組成的大合唱。

這部作品集中表現了八路軍的英雄形象和戰鬥精神。1939年底,由作曲家鄭律成本人指揮,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首演獲得了廣泛讚譽。

2005年9月8日,陝西延安,楊家嶺大禮堂(視覺中國)

不久,《八路軍大合唱》被油印成了小冊子傳遍延安,傳遍全軍。

在《八路軍大合唱》中,最成功的就是這首《八路軍進行曲》: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着祖國的大地,揹負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我們是善戰的健兒,我們是人民的武裝。從不畏懼,絕不屈服,堅決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國境,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聽!風在呼嘯軍號響。聽!抗戰歌聲多嘹亮。同志們整齊步伐奔赴解放的疆場,同志們整齊步伐奔赴敵人的後方。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向華北的原野,向塞外的山崗。

《八路軍進行曲》手稿(哈爾濱日報)

關於《八路軍進行曲》,公木曾說:“創作這首歌曲的1939年,尚是敵強我弱,只能以游擊戰爲主,還不具備大兵團作戰的條件和能力,但這首歌曲卻是大兵團的形象,有着排山倒海的力量,寫出了戰略反攻的感覺。”

1939年11月,河北省淶源縣黃土嶺圍殲戰(視覺中國)

解放戰爭時期,這首歌曲被改寫成《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新中國成立後,這首歌曲也一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形象標識是天安門閱兵第一用曲。

1988年7月25日,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簽署命名,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正式定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編. 中國共產黨簡史[M]. 人民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 2021.02.

[2]李詩原編著. 軍歌史話[M]. 解放軍出版社, 2009.09.

[3]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八十年[M]. 軍事科學出版社;2007.12.

[4]《中國人民解放軍通鑑》編輯委員會編. 中國人民解放軍 通鑑[M].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7.07.

供稿:前線雜誌社

統稿:李詩原(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中國音樂高等研究院中國紅色音樂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原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

版式:小林

責任編輯:劉衛東

圖片來源:哈爾濱日報、人民網、視覺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