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金才抒己見: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離不開金融“風險隔離牆”

建設金融風險管理與壓力測試中心,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一大具體任務。畢竟伴隨着金融對外開放和金融創新,金融領域的風險也愈發多樣。

7月15日發佈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 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就提到,要樹牢風險防範意識,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底線思維,建立完善與更大力度改革開放相匹配的風險防控體系,做到防風險與促發展同步部署、同步推進、同步落實,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近年來,在金融供給側改革下,防控金融風險被放在要位。業內多次提及,上海邁向國際金融中心之路上,要始終將防範金融風險放在突出位置,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供重要保障,維護安全、營造一流營商環境。

之於上海而言,探索建設金融創新風險壓力測試中心是順勢而爲。這意味着,更多的金融產品、技術應用、機制創新以及重要的金融改革措施可以在上海先行先試;同時,加強金融風險監測和管理,也將使上海成爲金融風險管理與壓力測試的承載地。目前,上海也在參考國際上諸如“監管沙箱”等安排,豐富監管科技手段,探索基於大數據等技術的穿透式監管和智能監管方法,設立金融風險監測中心,有效監測金融領域風險。

在去年三類金才評選過程中,第一財經記者採訪了“海外金才”的入選者秦燁(江蘇銀行資金營運中心副總經理)以及“青年金才”的入選者任權(華寶證券首席風險官、合規總監),他們從親歷者的角度分享了對上海金融風險管理與壓力測試中心建設的看法。

當被問及如何看待上海的金融要素市場時,秦燁用了多元化一詞。在她看來,上海是個衆多金融要素集聚的城市,彙集着外匯交易中心、上交所、上期所、中金所等機構,以及銀行、券商、基金公司……

多元化的發展勢必對金融風險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因此,對於上海而言,建設金融風險管理與壓力測試中心是其形成“國際一流的優良金融生態系統”的重要環節。作爲一個長時間生活在海外的上海人,秦燁從多個視角見證了上海在防範金融風險上做的努力。

“特別是從國外回到國內後,對國內變化的感受更加直接。”秦燁說。她自畢業起就在銀行工作,主要從事金融複雜衍生品的創設和交易,期間還經歷了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當時國內衍生品交易還不太成熟,但隨着金融對外開放的不斷推進,金融衍生品領域愈發豐富起來,相關制度也更完善。

秦燁介紹稱,衍生品領域主要的風險就在於計量及估值,這類產品的估值和模型相較於一般金融產品本來較爲複雜,需要更加專業的人蔘與到定價及估值中去,不僅要熟悉產品,更要了解產品的風險及運用,也即,人才是關鍵。秦燁的一個明顯感受在於,近年來上海從事該領域的專業人才正逐漸增加,推動了衍生品市場的健康發展。

實際上,業內的共識也在於,上海在吸引金融專業人才方面有着明顯優勢。秦燁稱,上海作爲國際大都市,無論是從開放程度,各類資源稟賦,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國際化水平來看,都較爲領先,再加上上海金融業的監管機構的專業及管理水平都非常高,使金融人才在上海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也賦予了更多人才培養的機會,是年輕人創業、積累經驗的好地方。

另在談及未來金融市場的發展時,秦燁提到,考慮到將會有更多的金融機構入駐上海,金融市場的發展之路也會走向精細化、複雜化及多樣化,那麼對於產品本身的掌握能力以及對於各類模型的運用及瞭解也會有更高的要求,精細化管理不僅是金融業的基本管理理念,更是有針對性的、更爲有效的風險防控措施。

從上海的角度來看,建設金融風險管理與壓力測試中心有其應用之義。秦燁表示,首先,金融風險管理與壓力測試中心的建設,有利於形成預警機制及相應的應對預案,爲了解不同情形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提供了分析依據,對於上海來說,中心的建設則使得上海承擔起了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擔。

其次,中心的建設也能夠協助監管部門搭建金融機構風險監測框架,爲金融監管積累經驗,而規範的監管及對於風險防控的重視,則進一步爲上海營造出安全有效的營商環境,爲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提供支持。

“建設金融風險管理與壓力測試中心的建設是很有意義的,有助於上海成爲一個具有風險防範性及管控前瞻性的城市,也將進一步增強上海對於周邊經濟的輻射效應。”秦燁感嘆道。

那麼在金融對外開放逐步擴大以及金融創新不斷推進的背景下,上海建設金融風險管理與壓力測試中心又有何優勢和機遇?

對此,秦燁如此回答:作爲我國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作爲國內銀行、保險以及其他各類金融機構最集中的地方之一,上海對於全球金融市場所涉及的貨幣政策、匯率利率變動等外部環境的變化最爲敏感,非常有利於完善壓力測試所需的宏觀與行業數據採集,有利於在資本金、流動性、市場風險等方面的壓力測試模型的優化調整和回測。

至於機遇,秦燁認爲最主要的還是創新,上海的活力不僅僅在於城市的魅力及完善的體系,更多是在創新,而且是不斷的創新,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金融從業者也要跟隨着時代的腳步,跟隨國際化進程,努力爲上海的建設添磚加瓦。

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離不開金融市場“風險隔離牆”的保護。從業多年的任權對此有着深刻感受。作爲華寶證券的首席風險官、合規總監,任權每日的工作就是圍繞風險管控展開。

在他看來,金融風險與業務本身是相伴相生,長期共存的。單就證券行業而言,往往面臨着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合規風險、聲譽風險、法律風險等,這就要求券商要建立一套較爲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

在此過程中,券商的合規風控部門發揮着較大作用。一方面,要提升券商自身的內生性合規和風險管理約束機制,貼近業務,跟得上業務的發展,能夠識別出業務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計量出存在的風險。

另一方面,也要靠前參與,在方案設計等過程中,發揮風險合規部門對於監管要求理解更加全面、深入的特點,協助業務部門在業務初期就能夠進行潛在風險點的規範。

除了上述風險之外,隨着金融對外開放的逐步擴大,國內外市場的共振也更加頻繁和直接,任權認爲,這將是金融風險管理面臨的最大挑戰。

比如,在2020年3月後的一段時間裏,國外疫情爆發對歐美主要資本市場產生巨大沖擊的同時,亦對A股造成了較大的波動,這可謂是國內外金融市場風險的一個共振。任權感嘆道,“記得那段時間,每天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下萬得國際市場收盤情況。”

面對愈發多樣化的金融風險和金融創新,上海建設金融風險管理與壓力測試中心的步伐也越來越快。任權表示,這對於上海而言,意味着要建立更好的金融防風險“政策庫”。“我們的政策工具箱需要有更多的工具去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過程中,這是需要同步或者是要先行一步考慮的工作。識別出了未來的風險,計量出了壓力情景,我們纔能有的放矢,更好地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保駕護航。”

而建設金融風險管理與壓力測試中心,任權稱,最終離不開數據、人才和系統的支撐,從這三個方面看,上海均有獨特的優勢。

具體而言,數據方面,十三五時期上海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2200萬億元,涵蓋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金融基礎設施齊全,證券、期貨交易所、清算所、銀聯、登記結算機構等等主體齊備,實踐案例豐富,在風險管理和壓力測試的經驗數據、實踐數據、假設數據完備。

人才方面,上海在積聚和培養金融人才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首先,上海城市的綜合管理能力在國內首屈一指,生活在其中時刻能夠感受到的“安全”“溫暖”“品質”“細節”;其次,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積聚效應爲培養金融人才打造了最佳的沃土。再者,上海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撥,提供像三類金才選撥這樣公開、公平、公正的平臺,有助於激發金融人才幹事創業的精神。

系統方面,上海本身就是一個高科技城市,相關技術企業在爲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的服務過程中,已經摸索出一整套自動化程度高、數據擬合度好的專業化系統,這方面的經驗對於開展城市金融風險管理和壓力測試提供了良好的系統基礎。

任權最後還提及,從個人經歷來說,上海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過程中,給了參與到這個市場的人員提供了無可比擬的成長機會,可以說是一個金融市場業務學習的“速成班”!無論是市場主體的創新發展,還是監管部門自身的監管實踐,對每個行業參與者快速瞭解、融入這個行業,快速提升個人能力都是難得的機會。

相關文章